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央苏区发展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面进步。江西中央苏区在我国实施中央苏区振兴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本分分析江西中央苏区县经济和环境的现状以及复合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促进江西中央苏区县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江西中央苏区县;水质;同步发展
截止2011年8月3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42个中央苏区县,江西省13个,分别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根据国务院新近颁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江西中央苏区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均位于江河流域源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国家限制或禁止开发类型区,具体主要分布在赣江、东江和抚河流域。江西中央苏区县承担着保护源头水质的责任,不得不限制或禁止一些原有和增长开发的项目,这就导致原本经济落后的江西中央苏区县失去了经济发展的血液。江西中央苏区县需要输入和制造新的让经济发展、让人民生活提高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的新的血液。
一、中央苏区县生态环境现状
(一)中央苏区县地理位置
赣江流域发源于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脉(赣南石城县的石寮洞),赣江在赣州以上为上游,由章水、贡水于赣州汇合而成,集水面积34 753 km2。江西中央苏区县中的会昌、安远、宁都、瑞金、上犹、石城、兴国、于都、信丰、崇义10个县均位于赣江的上游流域。
抚河发源于武夷山脉西麓广昌县(江西中央苏区县)驿前乡的血木岭,全长312公里,流域面积1.5811万平方公里。
寻乌县东江水系面积为1964.79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5%,占江西东江流域面积的55. 7%,占整个东江源区面积的37. 8%。
从上可知中央苏区县的地理位置特殊,中央苏区县的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下游地区的水质。下游地区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关注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即关注江西中央苏区县生态环境具有深远、广泛的意义。
(二)中央苏区县流域水质现状
现根据江西中央苏区县所处地理位置结合流域断层监测面所在河段对中央苏区县流域水质进行研究。
根据2010赣江上游重点河段水质监测结果评价河段3个,贡水于都段全年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水质良好;章水赣州段除12月份水质类别轻污染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其余11个月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平江兴国段相对水质较差,10月份水质中度污染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5月份水质重度污染劣Ⅴ,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根据2010赣江上游河流(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评价断面2个,市自来水厂全年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新庙前除1月份水质类别轻污染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其余11个月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
這些数据表明,赣江上游水域水质总体状况良好,但仍面临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类。
抚河上游的盯江广昌为Ⅰ类,中游南丰、南城为Ⅱ类,到抚河下游文昌桥断而则变为Ⅲ类水质,表明从抚河上游到下游,水质有明显下降。
污染成分特征,抚河流域地面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它们的污染分担率分别为30%、26%、20%、11%,在其他污染因子中,年平均值未超标,但少量污染物指标出现瞬时值超Ⅱ类标准。
2010年1-4月寻乌水水质连续呈现出重度污染劣Ⅴ,全年12个月仅仅5个月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有5个月处于重度污染劣Ⅴ类水标准(见表3-4)。寻乌水质污染,将严重影响到东江中下游及香港4 000多万人的饮用水安全。
(三)江西中央苏区县流域水土流失
江西中央苏区县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的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风蚀和重力侵蚀。全省99个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主要集中在赣、抚、信、饶、修五河上中游地区。江西中央苏区县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江西13个苏区县水土流失总面积近万k㎡,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28%,占土地总面积的5.9%。
土壤侵蚀量大、危害严重。江西中央苏区县1万k㎡的水土流失面积中,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58%,仅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就占侵蚀总面积的30%;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达0.462亿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亿元以上。
水土流失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每年投资数亿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但是治理速度缓慢,治理效果并不显著。
(四)江西中央苏区县固体废弃物污染
江西中央苏区县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资源富集地之一。以稀有、稀土为主的有色金属矿产保有储量占江西绝对优势,有的矿种甚至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特色资源的利用是开发的后续,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的高低,涉及到资源的消耗方式和对经济贡献的程度。江西中央苏区目前的发展,依靠的仍然是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粗放的增长方式,因此,现阶段江西中央苏区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随意排放情况严重,据相关数据初略估计中央苏区县工业固定废弃物排放量近千吨。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量及处理能力有限。长此以往固体废弃物将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二、中央苏区县经济发展水平
2010年,实现江西中央苏区县生产总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3583元,增长9.2%。虽然苏区主要指标虽然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增长,但是,与全省和全国的发展相比,江西苏区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依旧十分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低、发展差距拉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仍未根本性改变,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与全省和全国人均水平比,江西苏区主要人均指标水平较低,差距较大。2010年,江西苏区人均生产总值(GDP)为9965元,相当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2.6%、33.7%;人均财政总收入985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6.9%、22.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130元,相当于为全省、全国的41.1%、17.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5979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5.3%、35.4%;农民人均纯收入3583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61.9%、60.5%。
(二)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江西苏区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缺少政策的大力扶持,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全国其他革命老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2001-2010年,江西苏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25.5%下降到13.9%;人均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52.2%下降到46.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70.5%下降到63.8%;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由80.5%下降到41.1%。与其他革命老区相比,江西苏区发展速度同样较慢,如,2001-2011年,延安市生产总值增长9.5倍,江西苏区仅增长3.5倍;延安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7倍,江西苏区仅增长5.7倍;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4倍,江西苏区仅增长1.7倍。
(三)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江西苏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比重偏高,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2012年,江西苏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6.3和8.2个百分点,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工业企业属资源初加工型企业,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安全性和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江西苏区纳税上千万的工业企业仅87家,部分县除供电、烟草等垄断企业外,没有一家纳税超千万企业。与工业化水平低相伴的是城镇化水平低。2011年,江西苏区县城镇化水平为39.3%,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6.4和12个百分点。由于没有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就不能协调发展,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
三、环境与经济矛盾冲突
从上诉分析可知,中央苏区县对水质的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很好地实现了作为源头水质保护的角色。但是在承担水质保护的同时不得不牺牲部分产业,如关闭或禁止矿业、冶炼、造纸等对水质污染大的企业。在现代农业落后的情况下,这对当地经济的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极大的减少当地财政和人民收入。
建国以来,国家对老区的财政扶持资金并不少,对解决老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起了积极作用。但对国民经济发展、苏区产业振兴的扶持力度不夠。国家已经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除了“一五”时期在赣南建设统调资源的大吉山、西华山和岿美山三大钨矿,以及作为配套动力设施的装机5万千瓦的上犹江水电厂外,没有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投资建设过其它的大型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钨矿建设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给当地留下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转制职工安置等问题。由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基础薄弱,地处偏僻,一直以来难以获得国家的重大项目、重点投资和规模大的国有大型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中,苏区已明显属于“中部塌陷”,受到极大的地域壁垒制约,面临日益被边缘化的境地,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中央苏区县承担了环境保护的责任,同时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导致经济水平总体落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实现中央苏区人民小康生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即实现从穷山恶水向清山绿水转变,同时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统一。
四、实现江西中央苏区县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把江西苏区打造为江西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目标,综合运用政治、财税、金融政策等手段,扶持培育区域的聚集发展,不断改善发展环境。
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的某种战略意图,都要配合一定的政治措施,通过政治的号召和导向,引导资源和各种力量的正确流动,实现区域的聚集发展。为此,建议省委、省政府把振兴江西苏区发展作为新时期区域发展的重点战略,发出政治号召,明确把江西苏区作为全省区域新的经济中心来培育发展,提升全社会对发展江西苏区的信心,促进要素资源向江西苏区聚集。
根据各地区域经济中心培育发展的经验,财税政策是促进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工具。要改变传统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专题研究财税扶持江西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发挥财税在促进江西苏区区域中心形成中的作用。
通过加大对区域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完善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放宽民间资本成立金融机构的种种限制等措施,搞活区域金融市场,吸引外围资金进入江西苏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开发优势资源,培养核心竞争力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应用产业。随着稀土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的突出,江西苏区的稀土资源优势愈发明显。科学合理、环保地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成为了江西苏区发展壮大稀土产业的一个契机。一方面通过提高稀土产业集中度来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从而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开采技术,保护资源环境,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层次产品,将稀土产业打造成江西苏区支柱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江西苏区第一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同时也是江西粮食、蔬菜、水果的主产地,大力发展江西苏区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优化品种、提高单产、稳定播种面积着手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同时鼓励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水果、茶叶、花卉等大宗农产品,促进农产品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农产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设备,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支持龙头企业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开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节水等项目建设,使之在带动农户生产、增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
城市水源地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水源地的水质与水量,世界各国对城市水源地周边的工业生产普遍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对水源地居民因生态保护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国内福建、浙江等省也对构建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国内外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经验,对于我省加强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积极探索适合江西中央苏区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可持续制度,是实现江西中央苏区县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有效方式。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
深入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重点加快高速、省道绿化步伐。支持在赣江、抚河、东江源头和重要区域设立省级森林公园,优先设立城市型森林公园。支持打造森林旅游示范区,林业基本建设、林业重点工程、旅游发展基金等建设资金给予倾斜。森林资源保护先进县奖励经费优先安排。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加快赣州、吉安列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开展珍稀树种培育与利用,率先在崇义、上犹、全南、宁都、永丰、遂川等县开展试点。加大赣州、吉安、抚州森林防火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对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扶持力度,优先满足原中央苏区增加生态公益林的需要。加强草山、草坡的保护和利用。
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崩岗侵蚀防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强赣江、东江、抚河源头保护,推动赣江、东江源头升级为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治理。
参考文献:
[1]李晓园.江西原中央苏区县水利设施投资DEA分析—基于公共服务能力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2(02):86-91.
[2]加快苏区振兴,实现两翼齐飞.江西统计局http://www.jxstj.gov.cn/News.shtml?p5=2356668
[3]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
[4]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九龙江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绩效评估报告.2005.
【关键词】江西中央苏区县;水质;同步发展
截止2011年8月3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42个中央苏区县,江西省13个,分别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根据国务院新近颁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江西中央苏区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均位于江河流域源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国家限制或禁止开发类型区,具体主要分布在赣江、东江和抚河流域。江西中央苏区县承担着保护源头水质的责任,不得不限制或禁止一些原有和增长开发的项目,这就导致原本经济落后的江西中央苏区县失去了经济发展的血液。江西中央苏区县需要输入和制造新的让经济发展、让人民生活提高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的新的血液。
一、中央苏区县生态环境现状
(一)中央苏区县地理位置
赣江流域发源于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脉(赣南石城县的石寮洞),赣江在赣州以上为上游,由章水、贡水于赣州汇合而成,集水面积34 753 km2。江西中央苏区县中的会昌、安远、宁都、瑞金、上犹、石城、兴国、于都、信丰、崇义10个县均位于赣江的上游流域。
抚河发源于武夷山脉西麓广昌县(江西中央苏区县)驿前乡的血木岭,全长312公里,流域面积1.5811万平方公里。
寻乌县东江水系面积为1964.79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5%,占江西东江流域面积的55. 7%,占整个东江源区面积的37. 8%。
从上可知中央苏区县的地理位置特殊,中央苏区县的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下游地区的水质。下游地区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关注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即关注江西中央苏区县生态环境具有深远、广泛的意义。
(二)中央苏区县流域水质现状
现根据江西中央苏区县所处地理位置结合流域断层监测面所在河段对中央苏区县流域水质进行研究。
根据2010赣江上游重点河段水质监测结果评价河段3个,贡水于都段全年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水质良好;章水赣州段除12月份水质类别轻污染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其余11个月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平江兴国段相对水质较差,10月份水质中度污染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5月份水质重度污染劣Ⅴ,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根据2010赣江上游河流(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评价断面2个,市自来水厂全年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新庙前除1月份水质类别轻污染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其余11个月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
這些数据表明,赣江上游水域水质总体状况良好,但仍面临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类。
抚河上游的盯江广昌为Ⅰ类,中游南丰、南城为Ⅱ类,到抚河下游文昌桥断而则变为Ⅲ类水质,表明从抚河上游到下游,水质有明显下降。
污染成分特征,抚河流域地面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它们的污染分担率分别为30%、26%、20%、11%,在其他污染因子中,年平均值未超标,但少量污染物指标出现瞬时值超Ⅱ类标准。
2010年1-4月寻乌水水质连续呈现出重度污染劣Ⅴ,全年12个月仅仅5个月优于或符合Ⅲ类水标准,有5个月处于重度污染劣Ⅴ类水标准(见表3-4)。寻乌水质污染,将严重影响到东江中下游及香港4 000多万人的饮用水安全。
(三)江西中央苏区县流域水土流失
江西中央苏区县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的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风蚀和重力侵蚀。全省99个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主要集中在赣、抚、信、饶、修五河上中游地区。江西中央苏区县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江西13个苏区县水土流失总面积近万k㎡,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28%,占土地总面积的5.9%。
土壤侵蚀量大、危害严重。江西中央苏区县1万k㎡的水土流失面积中,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58%,仅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就占侵蚀总面积的30%;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达0.462亿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亿元以上。
水土流失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每年投资数亿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但是治理速度缓慢,治理效果并不显著。
(四)江西中央苏区县固体废弃物污染
江西中央苏区县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资源富集地之一。以稀有、稀土为主的有色金属矿产保有储量占江西绝对优势,有的矿种甚至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特色资源的利用是开发的后续,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的高低,涉及到资源的消耗方式和对经济贡献的程度。江西中央苏区目前的发展,依靠的仍然是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粗放的增长方式,因此,现阶段江西中央苏区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随意排放情况严重,据相关数据初略估计中央苏区县工业固定废弃物排放量近千吨。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量及处理能力有限。长此以往固体废弃物将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二、中央苏区县经济发展水平
2010年,实现江西中央苏区县生产总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3583元,增长9.2%。虽然苏区主要指标虽然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增长,但是,与全省和全国的发展相比,江西苏区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依旧十分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低、发展差距拉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仍未根本性改变,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与全省和全国人均水平比,江西苏区主要人均指标水平较低,差距较大。2010年,江西苏区人均生产总值(GDP)为9965元,相当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2.6%、33.7%;人均财政总收入985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6.9%、22.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130元,相当于为全省、全国的41.1%、17.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5979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5.3%、35.4%;农民人均纯收入3583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61.9%、60.5%。
(二)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江西苏区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缺少政策的大力扶持,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全国其他革命老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2001-2010年,江西苏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25.5%下降到13.9%;人均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52.2%下降到46.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70.5%下降到63.8%;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由80.5%下降到41.1%。与其他革命老区相比,江西苏区发展速度同样较慢,如,2001-2011年,延安市生产总值增长9.5倍,江西苏区仅增长3.5倍;延安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7倍,江西苏区仅增长5.7倍;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4倍,江西苏区仅增长1.7倍。
(三)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江西苏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比重偏高,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2012年,江西苏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6.3和8.2个百分点,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工业企业属资源初加工型企业,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安全性和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江西苏区纳税上千万的工业企业仅87家,部分县除供电、烟草等垄断企业外,没有一家纳税超千万企业。与工业化水平低相伴的是城镇化水平低。2011年,江西苏区县城镇化水平为39.3%,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6.4和12个百分点。由于没有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就不能协调发展,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
三、环境与经济矛盾冲突
从上诉分析可知,中央苏区县对水质的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很好地实现了作为源头水质保护的角色。但是在承担水质保护的同时不得不牺牲部分产业,如关闭或禁止矿业、冶炼、造纸等对水质污染大的企业。在现代农业落后的情况下,这对当地经济的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极大的减少当地财政和人民收入。
建国以来,国家对老区的财政扶持资金并不少,对解决老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起了积极作用。但对国民经济发展、苏区产业振兴的扶持力度不夠。国家已经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除了“一五”时期在赣南建设统调资源的大吉山、西华山和岿美山三大钨矿,以及作为配套动力设施的装机5万千瓦的上犹江水电厂外,没有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投资建设过其它的大型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钨矿建设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给当地留下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转制职工安置等问题。由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基础薄弱,地处偏僻,一直以来难以获得国家的重大项目、重点投资和规模大的国有大型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中,苏区已明显属于“中部塌陷”,受到极大的地域壁垒制约,面临日益被边缘化的境地,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中央苏区县承担了环境保护的责任,同时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导致经济水平总体落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实现中央苏区人民小康生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即实现从穷山恶水向清山绿水转变,同时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统一。
四、实现江西中央苏区县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把江西苏区打造为江西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目标,综合运用政治、财税、金融政策等手段,扶持培育区域的聚集发展,不断改善发展环境。
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的某种战略意图,都要配合一定的政治措施,通过政治的号召和导向,引导资源和各种力量的正确流动,实现区域的聚集发展。为此,建议省委、省政府把振兴江西苏区发展作为新时期区域发展的重点战略,发出政治号召,明确把江西苏区作为全省区域新的经济中心来培育发展,提升全社会对发展江西苏区的信心,促进要素资源向江西苏区聚集。
根据各地区域经济中心培育发展的经验,财税政策是促进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工具。要改变传统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专题研究财税扶持江西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发挥财税在促进江西苏区区域中心形成中的作用。
通过加大对区域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完善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放宽民间资本成立金融机构的种种限制等措施,搞活区域金融市场,吸引外围资金进入江西苏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开发优势资源,培养核心竞争力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应用产业。随着稀土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的突出,江西苏区的稀土资源优势愈发明显。科学合理、环保地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成为了江西苏区发展壮大稀土产业的一个契机。一方面通过提高稀土产业集中度来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从而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开采技术,保护资源环境,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层次产品,将稀土产业打造成江西苏区支柱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江西苏区第一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同时也是江西粮食、蔬菜、水果的主产地,大力发展江西苏区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优化品种、提高单产、稳定播种面积着手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同时鼓励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水果、茶叶、花卉等大宗农产品,促进农产品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农产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设备,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支持龙头企业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开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节水等项目建设,使之在带动农户生产、增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
城市水源地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水源地的水质与水量,世界各国对城市水源地周边的工业生产普遍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对水源地居民因生态保护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国内福建、浙江等省也对构建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国内外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经验,对于我省加强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积极探索适合江西中央苏区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可持续制度,是实现江西中央苏区县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有效方式。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
深入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重点加快高速、省道绿化步伐。支持在赣江、抚河、东江源头和重要区域设立省级森林公园,优先设立城市型森林公园。支持打造森林旅游示范区,林业基本建设、林业重点工程、旅游发展基金等建设资金给予倾斜。森林资源保护先进县奖励经费优先安排。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加快赣州、吉安列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开展珍稀树种培育与利用,率先在崇义、上犹、全南、宁都、永丰、遂川等县开展试点。加大赣州、吉安、抚州森林防火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对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扶持力度,优先满足原中央苏区增加生态公益林的需要。加强草山、草坡的保护和利用。
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崩岗侵蚀防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强赣江、东江、抚河源头保护,推动赣江、东江源头升级为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治理。
参考文献:
[1]李晓园.江西原中央苏区县水利设施投资DEA分析—基于公共服务能力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2(02):86-91.
[2]加快苏区振兴,实现两翼齐飞.江西统计局http://www.jxstj.gov.cn/News.shtml?p5=2356668
[3]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
[4]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九龙江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绩效评估报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