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为旧时读书人所不可或缺。此四件中,各以徽墨、湖笔、宣纸与端砚为最佳,同为古代书画创作所必需。
徽墨产地集中于徽州所辖歙县、休宁和婺源三县。三县墨品,以其不同的风格和品质,满足全国不同的市场需求,其中婺源墨以朴实无华的平民化特点,供给普通百姓和小知识分子使用而名扬全国。婺源制墨家中,又以北乡十四都虹关詹氏声名最著。詹氏所制墨品不仅“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而且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清代康熙年间,日本著名古墨制作收藏家松井元泰(1689~1743年)曾远涉重洋到中国,向詹子云等徽墨名家请教制墨秘技,并带回大量婺源墨。徽墨成为清中叶以来中日经济贸易的一项重要商品。松井元泰在其所著《古梅园墨谱跋》中说:“徽州官工素公(功)、游元绍、詹子云,三子盖当代之名家云。”另一位日本藏墨家河氏朱庵在其著作《朱庵谈墨》中多次提及婺源墨工对日本制墨业的影响,认为婺墨艺冠墨林,名重天下。明清以降,詹氏墨家代有人出,其技艺和家族经营墨业的传统,直至民国末年。
据清光绪五年刻本《鸿溪詹氏宗谱》记载,詹氏出自西周王室姬姓,周宣王支子文食采于詹,子孙因以为氏,得姓以来,载于子史者,斑斑可考。其婺源始迁祖初承,新安敬公之后,仕南朝陈为东阳邑赞治大夫,陈末邑废,以隋大业二年卜居城北之庐源,慕黄石公之义,因号黄隐,是为婺源詹氏之祖。黄隐后裔子孙散处各地,盛者为庐源、浙源、庆源。三源詹氏历千年之发展,椒衍瓜绵,贤勋辈出,如晚明学者詹洲、詹轸光,清初学者詹养沉,晚清名宦詹应甲,清末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
浙源詹氏自八世必明公以山阴令归隐宋村,再传恺,迁上洪水湾,又数传至同,复迁方村段即鸿溪(今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因詹同始迁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故取村名“虹关”,又名“虹瑞关”。现有村民230余户,1100多人。因虹关位于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划疆之地(“吴楚分源”)的浙岭南麓,故又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誉。
明清时期,虹关连同毗邻的岭脚、凤山、沱川、花桥等村落,都是著名婺源墨商故里。至今,虹关村中尚完好保存有诸多著名墨师构筑的深宅大院。在这个千年古村的水口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已有千年树龄,胸径3.4米、高约26.1米、冠幅3亩许,被推誉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古樟旁的古驿亭,仍可辨出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昭示了徽墨世家聚居村落的古老历史:“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浙水,即浙源水,发源于高湖山,即浙岭,然后汇合段莘水注入婺源的主要河流——星江,最后流入鄱阳湖。清代徽州贡生余良弼《石墨岭竹枝词》写道:“入春花发杜鹃红,应是徐熙点缀工。松使美名终不改,文人相赏古今同。”“山前山后植松篁,亦有田畴插绿秧。不是桃花流出洞,哪知此处墨研香。”道出徽墨生产与选取优质松烟的必要关系。而虹关村僻居浙岭深处,山林茂密,松杉等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为制墨提供了丰富的松烟和桐油等原材料,这是虹关詹氏墨商兴起的重要历史地理背景。
有清一代,虹关詹氏墨业经营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历十数代而不衰,堪称地道的徽墨世家。下面仅就詹氏墨商的经营状况、墨品特点、墨业兴衰等方面作一简述。
一、詹氏墨家多、品牌多。当代文物名家周绍良先生根据其收藏的实物资料,结合文字资料的考证,勾勒出诸多清代婺源詹氏墨家的事迹及其作品,其中有名者即有詹云鹏、詹致和、詹子云等数十人。詹氏墨铺有80多家,仅詹大有一家就有乾行氏、真瑞氏、小竹氏、少竹氏、允成氏、文星氏和悦庭氏等分支,可见其规模小而分散。这些詹氏制墨家的实物,因其平民性的特点,大多易得,故收藏家多有贮存,墨品多至数百种。以虹关詹氏30世元秀一支为例,从《鸿溪詹氏宗谱》记载,其祖辈即开始经营墨业,传至元秀时,销地远达苏州、杭州。元秀生子三:武龙(字振升)、武虎(字文炳)、武凤(字鸣岐)。武龙生子天生、地生(号耀祖)、宇生(字方寰、号晃祖);武虎生子元生(字成圭)、黄生(字辉祖)、洪生;元生生子永(字若鲁,号惟一),永生子国泮、国治、国涵、国醇,国醇生子广桃(字应甲)。此六代之间,清一色全部经营墨业,而且均有墨品传世,其中不乏制作精良、形色质俱佳者(墨品均见周绍良著作)。直到詹应甲(1758~1841年,于乾隆戊申年考中举人,后官至荆门直隶州知州),仍自制墨。迄今犹可见应甲所制墨,长方形墨的面额间一珠,下题“日月合璧五星联珠”,背镂日月五星合璧联珠之象,一侧题作“道光辛巳四月辛巳朔”,一侧下端题作“臣詹应甲恭纪”,俱楷书阴识填金。詹应甲虽已侨居苏州数代,且已科举入仕,但仍以其自家墨肆,制作品质精良的徽墨。
随着晚清墨水的倾销,墨业衰落,虹关墨工的经营地点有所缩小,已经集中于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1935年夏,上海的徽帮墨工发生一次声势浩大的罢工风潮时,参加的旅沪婺源墨工尚有数千人。而根据现藏于婺源县档案馆反映民众申诉意见的档案资料,广州詹成圭等墨号在1935年依然营业,距离詹氏32世祖詹元生始创詹成圭墨号,已去二百年矣。
二、詹氏墨品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婺源墨不如歙县所产的徽墨隽雅大方,也不如休宁墨精致绚丽,墨的质地也远不如歙休的烟细胶清,总体上看其墨品较为粗糙。但婺源墨价格低廉,这一点却赋予其平民化的特点,易为广大群众接受。而且婺源墨肆甚多、遍布全国各地,因其往往选择“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壶中日月”、“八仙庆寿”、“八蛮进宝”等作为墨名,这些都是一般群众所喜爱的主题,因其“俗”而广泛流入民间。徽学研究专家王振忠教授收藏有晚清时期的婺源墨商文书《詹标亭书柬》,其所涉及的詹彦文墨店,总店(亦称老店)位于长沙坡子街,它在中湘(即湘潭)十四总、宝庆府正街、永州府、广州及佛山镇,均设有分店(亦称詹彦文墨局,或墨店、墨庄);并与湖北省汉口、广西桂林后库街詹书祥墨店有业务联系。湘潭等地墨局的从业人员,均由长沙总店调度,其经营的商品主要为徽墨、湖笔、砚池和罗经等。
三、詹氏墨家在技艺上因循守旧,少创新,在近代以来陷于衰落的命运。笔者在婺源县档案馆查阅档案时,发现了一份当时虹关乡第二十保保长、墨商詹雨生给县政府的呈词,抬头即为“呈为商业凋零、无力担负,恳求宽免减轻公债事”,可知当时墨业已败落不堪,其落款是“现旅居粤广州市永汉北路詹成圭墨号”。詹成圭墨号此时为兄弟合营,轮流掌理,当时进入20世纪30年代,而其店规仍守旧制,此卷宗档案中保存有一份民国21年制定的《粤东詹成圭墨号订立议约》,其中第12条为:“现订轮做承理办法,原为保守祖业起见,不论轮至何人承做,万一无本接理,必须与股内之至亲者同商,不准私邀外股合做。”第15条规定:“凡承做之人,管理店事,货品务须认真依古法制,不得采用低伪材料,致损牌誉,对于货式接济,更宜充足,可卜生意兴隆。”可见,旧的经营模式,因循的制墨技术,显然也是阻止詹氏墨业进步的一大障碍。另一份虹关乡民、广州永汉北路詹同文墨号经理人詹深如给县政府的呈词,事由是“呈为沥陈艰苦恳求仍照往例丙等派款免予加等以恤民艰而维生计事”,词称:“窃深如世居虹关,务农为业,昔年先人曾在广东省垣纠股设立詹同文笔墨店,兼营商业。当该时经营所入,尚足敷衍,自后外货倾销,日盛一日,天然墨、墨汁、墨水、自来水笔等相继而至,吾国原有之笔墨销路遂一落千丈,全年营业收入不及往年十分之一二,而广州生活程度既高于内地诸省,又负摊派公债、缴纳捐税之责,店中人工薪给开支耗费等等,更高于往昔数倍。深如日以先人缔造之业,不忍自我而绝,勉强支持,聊以维持先业,藉谋升斗之资。”可知对詹氏墨业冲击最大的还是西方墨水、自来水笔倾销中国。在此情况下,詹氏墨业的衰落在所难免。(题图:虹关村景)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南汇区委政研室)
徽墨产地集中于徽州所辖歙县、休宁和婺源三县。三县墨品,以其不同的风格和品质,满足全国不同的市场需求,其中婺源墨以朴实无华的平民化特点,供给普通百姓和小知识分子使用而名扬全国。婺源制墨家中,又以北乡十四都虹关詹氏声名最著。詹氏所制墨品不仅“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而且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清代康熙年间,日本著名古墨制作收藏家松井元泰(1689~1743年)曾远涉重洋到中国,向詹子云等徽墨名家请教制墨秘技,并带回大量婺源墨。徽墨成为清中叶以来中日经济贸易的一项重要商品。松井元泰在其所著《古梅园墨谱跋》中说:“徽州官工素公(功)、游元绍、詹子云,三子盖当代之名家云。”另一位日本藏墨家河氏朱庵在其著作《朱庵谈墨》中多次提及婺源墨工对日本制墨业的影响,认为婺墨艺冠墨林,名重天下。明清以降,詹氏墨家代有人出,其技艺和家族经营墨业的传统,直至民国末年。
据清光绪五年刻本《鸿溪詹氏宗谱》记载,詹氏出自西周王室姬姓,周宣王支子文食采于詹,子孙因以为氏,得姓以来,载于子史者,斑斑可考。其婺源始迁祖初承,新安敬公之后,仕南朝陈为东阳邑赞治大夫,陈末邑废,以隋大业二年卜居城北之庐源,慕黄石公之义,因号黄隐,是为婺源詹氏之祖。黄隐后裔子孙散处各地,盛者为庐源、浙源、庆源。三源詹氏历千年之发展,椒衍瓜绵,贤勋辈出,如晚明学者詹洲、詹轸光,清初学者詹养沉,晚清名宦詹应甲,清末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
浙源詹氏自八世必明公以山阴令归隐宋村,再传恺,迁上洪水湾,又数传至同,复迁方村段即鸿溪(今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因詹同始迁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故取村名“虹关”,又名“虹瑞关”。现有村民230余户,1100多人。因虹关位于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划疆之地(“吴楚分源”)的浙岭南麓,故又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誉。
明清时期,虹关连同毗邻的岭脚、凤山、沱川、花桥等村落,都是著名婺源墨商故里。至今,虹关村中尚完好保存有诸多著名墨师构筑的深宅大院。在这个千年古村的水口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已有千年树龄,胸径3.4米、高约26.1米、冠幅3亩许,被推誉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古樟旁的古驿亭,仍可辨出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昭示了徽墨世家聚居村落的古老历史:“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浙水,即浙源水,发源于高湖山,即浙岭,然后汇合段莘水注入婺源的主要河流——星江,最后流入鄱阳湖。清代徽州贡生余良弼《石墨岭竹枝词》写道:“入春花发杜鹃红,应是徐熙点缀工。松使美名终不改,文人相赏古今同。”“山前山后植松篁,亦有田畴插绿秧。不是桃花流出洞,哪知此处墨研香。”道出徽墨生产与选取优质松烟的必要关系。而虹关村僻居浙岭深处,山林茂密,松杉等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为制墨提供了丰富的松烟和桐油等原材料,这是虹关詹氏墨商兴起的重要历史地理背景。
有清一代,虹关詹氏墨业经营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历十数代而不衰,堪称地道的徽墨世家。下面仅就詹氏墨商的经营状况、墨品特点、墨业兴衰等方面作一简述。
一、詹氏墨家多、品牌多。当代文物名家周绍良先生根据其收藏的实物资料,结合文字资料的考证,勾勒出诸多清代婺源詹氏墨家的事迹及其作品,其中有名者即有詹云鹏、詹致和、詹子云等数十人。詹氏墨铺有80多家,仅詹大有一家就有乾行氏、真瑞氏、小竹氏、少竹氏、允成氏、文星氏和悦庭氏等分支,可见其规模小而分散。这些詹氏制墨家的实物,因其平民性的特点,大多易得,故收藏家多有贮存,墨品多至数百种。以虹关詹氏30世元秀一支为例,从《鸿溪詹氏宗谱》记载,其祖辈即开始经营墨业,传至元秀时,销地远达苏州、杭州。元秀生子三:武龙(字振升)、武虎(字文炳)、武凤(字鸣岐)。武龙生子天生、地生(号耀祖)、宇生(字方寰、号晃祖);武虎生子元生(字成圭)、黄生(字辉祖)、洪生;元生生子永(字若鲁,号惟一),永生子国泮、国治、国涵、国醇,国醇生子广桃(字应甲)。此六代之间,清一色全部经营墨业,而且均有墨品传世,其中不乏制作精良、形色质俱佳者(墨品均见周绍良著作)。直到詹应甲(1758~1841年,于乾隆戊申年考中举人,后官至荆门直隶州知州),仍自制墨。迄今犹可见应甲所制墨,长方形墨的面额间一珠,下题“日月合璧五星联珠”,背镂日月五星合璧联珠之象,一侧题作“道光辛巳四月辛巳朔”,一侧下端题作“臣詹应甲恭纪”,俱楷书阴识填金。詹应甲虽已侨居苏州数代,且已科举入仕,但仍以其自家墨肆,制作品质精良的徽墨。
随着晚清墨水的倾销,墨业衰落,虹关墨工的经营地点有所缩小,已经集中于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1935年夏,上海的徽帮墨工发生一次声势浩大的罢工风潮时,参加的旅沪婺源墨工尚有数千人。而根据现藏于婺源县档案馆反映民众申诉意见的档案资料,广州詹成圭等墨号在1935年依然营业,距离詹氏32世祖詹元生始创詹成圭墨号,已去二百年矣。
二、詹氏墨品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婺源墨不如歙县所产的徽墨隽雅大方,也不如休宁墨精致绚丽,墨的质地也远不如歙休的烟细胶清,总体上看其墨品较为粗糙。但婺源墨价格低廉,这一点却赋予其平民化的特点,易为广大群众接受。而且婺源墨肆甚多、遍布全国各地,因其往往选择“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壶中日月”、“八仙庆寿”、“八蛮进宝”等作为墨名,这些都是一般群众所喜爱的主题,因其“俗”而广泛流入民间。徽学研究专家王振忠教授收藏有晚清时期的婺源墨商文书《詹标亭书柬》,其所涉及的詹彦文墨店,总店(亦称老店)位于长沙坡子街,它在中湘(即湘潭)十四总、宝庆府正街、永州府、广州及佛山镇,均设有分店(亦称詹彦文墨局,或墨店、墨庄);并与湖北省汉口、广西桂林后库街詹书祥墨店有业务联系。湘潭等地墨局的从业人员,均由长沙总店调度,其经营的商品主要为徽墨、湖笔、砚池和罗经等。
三、詹氏墨家在技艺上因循守旧,少创新,在近代以来陷于衰落的命运。笔者在婺源县档案馆查阅档案时,发现了一份当时虹关乡第二十保保长、墨商詹雨生给县政府的呈词,抬头即为“呈为商业凋零、无力担负,恳求宽免减轻公债事”,可知当时墨业已败落不堪,其落款是“现旅居粤广州市永汉北路詹成圭墨号”。詹成圭墨号此时为兄弟合营,轮流掌理,当时进入20世纪30年代,而其店规仍守旧制,此卷宗档案中保存有一份民国21年制定的《粤东詹成圭墨号订立议约》,其中第12条为:“现订轮做承理办法,原为保守祖业起见,不论轮至何人承做,万一无本接理,必须与股内之至亲者同商,不准私邀外股合做。”第15条规定:“凡承做之人,管理店事,货品务须认真依古法制,不得采用低伪材料,致损牌誉,对于货式接济,更宜充足,可卜生意兴隆。”可见,旧的经营模式,因循的制墨技术,显然也是阻止詹氏墨业进步的一大障碍。另一份虹关乡民、广州永汉北路詹同文墨号经理人詹深如给县政府的呈词,事由是“呈为沥陈艰苦恳求仍照往例丙等派款免予加等以恤民艰而维生计事”,词称:“窃深如世居虹关,务农为业,昔年先人曾在广东省垣纠股设立詹同文笔墨店,兼营商业。当该时经营所入,尚足敷衍,自后外货倾销,日盛一日,天然墨、墨汁、墨水、自来水笔等相继而至,吾国原有之笔墨销路遂一落千丈,全年营业收入不及往年十分之一二,而广州生活程度既高于内地诸省,又负摊派公债、缴纳捐税之责,店中人工薪给开支耗费等等,更高于往昔数倍。深如日以先人缔造之业,不忍自我而绝,勉强支持,聊以维持先业,藉谋升斗之资。”可知对詹氏墨业冲击最大的还是西方墨水、自来水笔倾销中国。在此情况下,詹氏墨业的衰落在所难免。(题图:虹关村景)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南汇区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