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新闻联播》作为省级卫视的时政新闻节目,其新闻类型、消息来源、新闻主体、话语引述等方面都暗含着媒介组织的新闻报道常规。它既自上而下式地沿袭央视《新闻联播》的传播框架,又有其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大省的品牌新闻栏目的特性。
关键词:报道常规;新闻偏向;消息来源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4-2-0017-03
一、样本选取与研究对象
(一)确定样本
笔者选取了2015年10月8日至17日连续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这一时间段内的新闻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这个时间段内没有各种节日、重大的活动与会议,能够体现常规报道的真实状貌;其次,选择连续的时间线内的新闻样本进行研究,反映新闻部门在一个连续时期内筛选、处理消息的工作流程和常规。
这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去掉提要、片尾和导语的时常一共10526秒,平均每天1052.6秒(17分32.6秒)。
(二)样本单位——新闻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统计新闻数量的过程中,一个新闻标题下的内容算为一条新闻。遇到一个标题下有两条相同主题、不同事件的新闻时,将其算作两条新闻。如果报道后配有本台短评,将其算作两条新闻。样本中10月9日有一条本台短评。此外,口播新闻虽然没有同期声画面,但作为一条独立新闻,它也有主题且产生意义,因此在本研究中也算作一条新闻。10月12日有一条口播新闻。
据此计算,样本中一共有新闻160条,平均每天播出16条。其中,10月11日播出新闻条数最多(20条),10月15日播出条数最少(13条),条数波动幅度为65%。
二、样本分类
笔者将研究样本按照新闻主题分为党政新闻、领导人活动、经济发展、科教文卫、社会事件、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服务信息等8类。
(一)党政新闻
党政新闻指反映党政部门工作活动的新闻的总称。在本样本中,党政新闻共有22条,占新闻总数的13.75%;总时长1310秒(21分50秒),占新闻总长度的12.45%。
(二)领导人活动
领导人活动主要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视察、讲话、座谈等内容,从题材上看也属于党政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因其在节目中安排的位置、篇幅、时长乃至动用的新闻资源都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新闻,故单独拿出来归类。在笔者选取的该样本内,有24条新闻是领导人的活动方面的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5%;领导人活动新闻的时长为2587秒(43分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58%。
若是将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合并计算,便能更清楚地看出其所占的比重。总条数46条,占新闻总数的28.75%;总时长3897秒(1时4分57秒),占新闻总时长的37.02%。平均每天播出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389.7秒(6分29.7秒),超过每天平均播出时间(17分32.6秒)的三分之一。
(三)经济发展
有27条新闻是经济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6.88%;经济新闻的时长为2838秒(47分18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6.96%。
(四)科教文卫
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进行分类,有40条新闻是科教文卫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25%;科教文卫新闻的时长为1775秒(29分35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16.86%。
(五)社会事件
有8条新闻是社会事件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社会事件新闻的时长为301秒(5分1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86%。
(六)旅游休闲
有16条新闻是旅游休闲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0%;旅游休闲新闻的时长为829秒(13分49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7.88%。
(七)城市建设
有14条新闻是城市建设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8.75%;城市建设新闻的时长为627秒(10分2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5.96%。
(八)社会服务
有9条新闻是社会服务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63%;社会服务新闻的时长为259秒(4分19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6%。
三、样本性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消息来源、新闻主体、同期声使用、时效性等四个维度对样本进行了性状分析,以剖析《浙江新闻联播》节目的报道常规和新闻偏向。
(一)消息来源
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组织的生产研究中,都关注到消息来源对媒介组织议题选择的建构功能。周小普在对央视《新闻联播》的样本分析中,便将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区分开来,他认为新闻来源是新闻的报道者,而消息来源是为新闻的报道者提供新闻事实的人员,即事实来源。笔者选取的消息来源即周小普笔下所说的“事实来源”。根据消息来源机构所处的视角、地位将消息来源分为党政部门、事业商业机构和社会人员三类。
在该样本中,有106条新闻是来自党政机构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66.25%;来自党政机构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8175秒(136分15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77.66%。有46条新闻是来自事业商业机构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28.75%;来自事业商业机构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1874秒(31分14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17.8%。有8条新闻是来自社会人员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来自社会人员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477秒(7分5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4.53%。
(二)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指一条新闻中报道的主要对象或是行动的施动者。综合新闻类型和消息来源的分类,笔者将新闻主体分为党政部门(人员)、事业商业机构(人员)和普通百姓。其中,参照本研究中新闻类型的分类,笔者在这一部分的样本分析中,亦将领导人从党政部门(人员)分类中剥离出来独立成类进行研究。 1.党政部门(人员)
有59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党政部门(人员),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36.88%;新闻主体为党政部门(人员)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3950秒(65分50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37.53%。
2.领导人
有24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领导人,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5%;新闻主体为领导人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2587秒(43分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58%。
合并计算的话,以上两部分总共的新闻条数为83条,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1.88%,超过了一半的新闻总数;两部分的全部时长为6537秒(108分5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62.1%,接近三分之二。
3.事业商业机构(人员)
有65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事业商业机构(人员),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40.63%;新闻主体为事业商业机构(人员)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3326秒(55分26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31.6%。
4.普通百姓
有12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普通百姓,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7.5%;新闻主体为普通百姓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663秒(11分3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6.3%。
(三)话语引述
电视作为一种声像传播方式,同期声和画面、配音一样,是一种重要的声像表现手法。就其种类而言有两种,一种是现场的环境声,另一种是人物的谈话声。话语引述便是着眼对该样本同期声中的人物谈话的研究。笔者将话语主体分为党政部门人员、事业商业机构人员、专家学者和一般群众。
在该样本中,共有人物谈话同期声137个。党政部门人员的话语被作为同期声引述53次,占总次数的38.69%;事业商业机构人员的话语被引述42次,占总次数的30.66%;专家学者的话语被引述3次,占总次数的2.19%;百姓群众的话语被引述39次,占总次数的28.47%。
(四)时效性
本研究中所说的时效性指一篇新闻报道在写稿时所采用的时间状态。就分类而言,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五类:今天(文本中有明显的时间状语)、昨天(包括经推断时间为前一天的新闻)、近日(诸如日前、最近等一类时间状语)、无时间(从文本中无法明显辨识出新闻发生的具体时间)、将来(所报道事件的时间状态指向未来)。经过统计,这五种新闻的时间状态在样本中存在的条数和占比分别为:89条,55.63%;16条,10%;30条,18.75%;19条,11.88%;6条,3.75%。
笔者采用了周小普对央视《新闻联播》时效性分析的加权处理方法,对采用不同时间状态的新闻进行打分,最终为样本打出一个平均时效分。[1]打分规则具体为:今天(5分)、昨天(4分)、近日(2分)、无时间(0分)。需要说明的是,“将来”的时间状态因为指向未来,无从谈论时效,因此不予打分,亦不计入加权范围。经过加权处理和计算,笔者选取的这十天的样本平均时效分为3.69分。根据打分规则来看,样本的时效性在昨天之前。从加权处理的结果看,《浙江新闻联播》所报道的新闻平均发生在昨天之前。究其原因,虽然“今天”新闻占了55.63%,但由于节目中有不少的“最近”和“无时间”新闻,大大影响了这档新闻节目的平均时效性。
结论
综合对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的样本分析结果来看,作为省级卫视的时政新闻栏目,无论是新闻分类、新闻主体还是消息来源的选择,党政部门皆具有极强的存在感。若将这一结论放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去理解,便能发现其中的必然性。媒介组织在选择消息来源时,从源头上已将党政部门作为最重要的依赖,记者得到新闻素材后,无可避免地统一媒介组织和党政部门的立场。有学者经过对特定议题的量化分析后便指出,我国城市媒体由于过度依赖政府消息源,而使得新闻报道成为政府文件的复制,甚至成为部门利益的表达场所。[2]
从新闻类型上看,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占新闻总数的28.75%,占新闻总时长的37.02%;从消息来源来看,来自党政部门的消息占新闻总数的66.25%,占新闻总长度的77.66%;从新闻主体来看,党政部门(人员)和领导人的新闻占新闻总数的51.88%,占新闻总长度的62.1%。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新闻类型、消息来源和新闻主体三者都存在着一致的规律:《浙江新闻联播》在处理党政部门和领导人新闻时,惯用的处理方式是,在相对较少的新闻条数中,播放时长尽可能长的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新闻。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新闻业传统中,党政部门往往是“垄断性”的新闻主角,这样一种主角分配模式对应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业理论对于新闻业的角色要求,例如,宣传和传达政府的政策并向公众提供解说,这种角色实际意味着一种“政府表达”,而非民间表达。[3]
若将视角扭转过来,便会发现其他诸如行业新闻、服务信息之类的新闻类型,新闻条数的比例比新闻时长的比例要大,与党政新闻的情况恰恰相反。也就是说,虽然播放的其他类型新闻条数比较多,但从新闻时长来看,在一期节目的容量其实并不大。这是《浙江新闻联播》兼顾各类型新闻平衡报道采用的一种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小普,徐福健.《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J].现代传播,2002(3).
[2]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广州城市报纸(2000—2002)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沈晓静.《新闻联播》的话语建构对新闻价值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报道常规;新闻偏向;消息来源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4-2-0017-03
一、样本选取与研究对象
(一)确定样本
笔者选取了2015年10月8日至17日连续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这一时间段内的新闻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这个时间段内没有各种节日、重大的活动与会议,能够体现常规报道的真实状貌;其次,选择连续的时间线内的新闻样本进行研究,反映新闻部门在一个连续时期内筛选、处理消息的工作流程和常规。
这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去掉提要、片尾和导语的时常一共10526秒,平均每天1052.6秒(17分32.6秒)。
(二)样本单位——新闻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统计新闻数量的过程中,一个新闻标题下的内容算为一条新闻。遇到一个标题下有两条相同主题、不同事件的新闻时,将其算作两条新闻。如果报道后配有本台短评,将其算作两条新闻。样本中10月9日有一条本台短评。此外,口播新闻虽然没有同期声画面,但作为一条独立新闻,它也有主题且产生意义,因此在本研究中也算作一条新闻。10月12日有一条口播新闻。
据此计算,样本中一共有新闻160条,平均每天播出16条。其中,10月11日播出新闻条数最多(20条),10月15日播出条数最少(13条),条数波动幅度为65%。
二、样本分类
笔者将研究样本按照新闻主题分为党政新闻、领导人活动、经济发展、科教文卫、社会事件、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服务信息等8类。
(一)党政新闻
党政新闻指反映党政部门工作活动的新闻的总称。在本样本中,党政新闻共有22条,占新闻总数的13.75%;总时长1310秒(21分50秒),占新闻总长度的12.45%。
(二)领导人活动
领导人活动主要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视察、讲话、座谈等内容,从题材上看也属于党政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因其在节目中安排的位置、篇幅、时长乃至动用的新闻资源都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新闻,故单独拿出来归类。在笔者选取的该样本内,有24条新闻是领导人的活动方面的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5%;领导人活动新闻的时长为2587秒(43分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58%。
若是将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合并计算,便能更清楚地看出其所占的比重。总条数46条,占新闻总数的28.75%;总时长3897秒(1时4分57秒),占新闻总时长的37.02%。平均每天播出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389.7秒(6分29.7秒),超过每天平均播出时间(17分32.6秒)的三分之一。
(三)经济发展
有27条新闻是经济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6.88%;经济新闻的时长为2838秒(47分18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6.96%。
(四)科教文卫
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进行分类,有40条新闻是科教文卫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25%;科教文卫新闻的时长为1775秒(29分35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16.86%。
(五)社会事件
有8条新闻是社会事件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社会事件新闻的时长为301秒(5分1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86%。
(六)旅游休闲
有16条新闻是旅游休闲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0%;旅游休闲新闻的时长为829秒(13分49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7.88%。
(七)城市建设
有14条新闻是城市建设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8.75%;城市建设新闻的时长为627秒(10分2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5.96%。
(八)社会服务
有9条新闻是社会服务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63%;社会服务新闻的时长为259秒(4分19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6%。
三、样本性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消息来源、新闻主体、同期声使用、时效性等四个维度对样本进行了性状分析,以剖析《浙江新闻联播》节目的报道常规和新闻偏向。
(一)消息来源
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组织的生产研究中,都关注到消息来源对媒介组织议题选择的建构功能。周小普在对央视《新闻联播》的样本分析中,便将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区分开来,他认为新闻来源是新闻的报道者,而消息来源是为新闻的报道者提供新闻事实的人员,即事实来源。笔者选取的消息来源即周小普笔下所说的“事实来源”。根据消息来源机构所处的视角、地位将消息来源分为党政部门、事业商业机构和社会人员三类。
在该样本中,有106条新闻是来自党政机构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66.25%;来自党政机构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8175秒(136分15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77.66%。有46条新闻是来自事业商业机构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28.75%;来自事业商业机构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1874秒(31分14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17.8%。有8条新闻是来自社会人员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来自社会人员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477秒(7分5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4.53%。
(二)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指一条新闻中报道的主要对象或是行动的施动者。综合新闻类型和消息来源的分类,笔者将新闻主体分为党政部门(人员)、事业商业机构(人员)和普通百姓。其中,参照本研究中新闻类型的分类,笔者在这一部分的样本分析中,亦将领导人从党政部门(人员)分类中剥离出来独立成类进行研究。 1.党政部门(人员)
有59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党政部门(人员),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36.88%;新闻主体为党政部门(人员)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3950秒(65分50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37.53%。
2.领导人
有24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领导人,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5%;新闻主体为领导人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2587秒(43分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58%。
合并计算的话,以上两部分总共的新闻条数为83条,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1.88%,超过了一半的新闻总数;两部分的全部时长为6537秒(108分5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62.1%,接近三分之二。
3.事业商业机构(人员)
有65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事业商业机构(人员),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40.63%;新闻主体为事业商业机构(人员)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3326秒(55分26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31.6%。
4.普通百姓
有12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普通百姓,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7.5%;新闻主体为普通百姓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663秒(11分3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6.3%。
(三)话语引述
电视作为一种声像传播方式,同期声和画面、配音一样,是一种重要的声像表现手法。就其种类而言有两种,一种是现场的环境声,另一种是人物的谈话声。话语引述便是着眼对该样本同期声中的人物谈话的研究。笔者将话语主体分为党政部门人员、事业商业机构人员、专家学者和一般群众。
在该样本中,共有人物谈话同期声137个。党政部门人员的话语被作为同期声引述53次,占总次数的38.69%;事业商业机构人员的话语被引述42次,占总次数的30.66%;专家学者的话语被引述3次,占总次数的2.19%;百姓群众的话语被引述39次,占总次数的28.47%。
(四)时效性
本研究中所说的时效性指一篇新闻报道在写稿时所采用的时间状态。就分类而言,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五类:今天(文本中有明显的时间状语)、昨天(包括经推断时间为前一天的新闻)、近日(诸如日前、最近等一类时间状语)、无时间(从文本中无法明显辨识出新闻发生的具体时间)、将来(所报道事件的时间状态指向未来)。经过统计,这五种新闻的时间状态在样本中存在的条数和占比分别为:89条,55.63%;16条,10%;30条,18.75%;19条,11.88%;6条,3.75%。
笔者采用了周小普对央视《新闻联播》时效性分析的加权处理方法,对采用不同时间状态的新闻进行打分,最终为样本打出一个平均时效分。[1]打分规则具体为:今天(5分)、昨天(4分)、近日(2分)、无时间(0分)。需要说明的是,“将来”的时间状态因为指向未来,无从谈论时效,因此不予打分,亦不计入加权范围。经过加权处理和计算,笔者选取的这十天的样本平均时效分为3.69分。根据打分规则来看,样本的时效性在昨天之前。从加权处理的结果看,《浙江新闻联播》所报道的新闻平均发生在昨天之前。究其原因,虽然“今天”新闻占了55.63%,但由于节目中有不少的“最近”和“无时间”新闻,大大影响了这档新闻节目的平均时效性。
结论
综合对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的样本分析结果来看,作为省级卫视的时政新闻栏目,无论是新闻分类、新闻主体还是消息来源的选择,党政部门皆具有极强的存在感。若将这一结论放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去理解,便能发现其中的必然性。媒介组织在选择消息来源时,从源头上已将党政部门作为最重要的依赖,记者得到新闻素材后,无可避免地统一媒介组织和党政部门的立场。有学者经过对特定议题的量化分析后便指出,我国城市媒体由于过度依赖政府消息源,而使得新闻报道成为政府文件的复制,甚至成为部门利益的表达场所。[2]
从新闻类型上看,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占新闻总数的28.75%,占新闻总时长的37.02%;从消息来源来看,来自党政部门的消息占新闻总数的66.25%,占新闻总长度的77.66%;从新闻主体来看,党政部门(人员)和领导人的新闻占新闻总数的51.88%,占新闻总长度的62.1%。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新闻类型、消息来源和新闻主体三者都存在着一致的规律:《浙江新闻联播》在处理党政部门和领导人新闻时,惯用的处理方式是,在相对较少的新闻条数中,播放时长尽可能长的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新闻。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新闻业传统中,党政部门往往是“垄断性”的新闻主角,这样一种主角分配模式对应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业理论对于新闻业的角色要求,例如,宣传和传达政府的政策并向公众提供解说,这种角色实际意味着一种“政府表达”,而非民间表达。[3]
若将视角扭转过来,便会发现其他诸如行业新闻、服务信息之类的新闻类型,新闻条数的比例比新闻时长的比例要大,与党政新闻的情况恰恰相反。也就是说,虽然播放的其他类型新闻条数比较多,但从新闻时长来看,在一期节目的容量其实并不大。这是《浙江新闻联播》兼顾各类型新闻平衡报道采用的一种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小普,徐福健.《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J].现代传播,2002(3).
[2]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广州城市报纸(2000—2002)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沈晓静.《新闻联播》的话语建构对新闻价值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