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素质等方面阐明了语文教育的优越性。
【关键词】语文教育;优越性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对于“语文”, 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在普通教育阶段,语文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要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鉴于此,语文教育的优越性也体现在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
一、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接受、质疑和摒弃的思维习惯,掌握听的科学方法。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说话人和所述的话题,唤起相关的知识,形成有关这个听题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的认识;对听到的词句及中心问题都要有心理反应以及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总结、评价所听到的内容,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并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从而真正深切地领悟语言的美丽,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就应充分重视说的训练。这种说的训练,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的练。在教学中,教师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充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外经常举行小型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思变能力等。
3、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学生各种各样知识信息的传入,主要是通过读这一途径,最终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诚然,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也离不开语文。数学家华罗庚:“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语文教育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亦即学生的作文水平上。语文以课堂为基础,是以教师讲授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展开的。但关于这一切的学习都是为将来的写作打好底子。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没有听、说、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语文教育能提高学生写的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
二、体现在它的人文性上,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语文的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科学一样,可以利用技术科学的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所以,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因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训练他们能够透过文字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敏锐的感知力。通过阅读文章,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领悟到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语文教育如果注意到这种审美素质的培养,那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使他们在今后的长期人生经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能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个人没有逻辑思维,学习而来的知识就无法激活、发展直至创新,学术研究中的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工作就无法开展。一些人认为逻辑思維的培养与语文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语文中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规律等,都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叶圣陶:“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可见,语文与逻辑思维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教育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课堂教学可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弹琵琶”写一点与流行观点唱反调的文章,如让学生写“见异思迁赞”“沉默真的是金吗?”之类的题目,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作用。
4、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借
助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完善学生心理素质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同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即思想性和文学性完美的统一。它不像政治课以直接的思想训导引起学生的厌倦,而是把思想教育不知不觉寓于艺术美感之中。如:《背影》我们体会到了平凡生活中蕴藏的深挚的爱。学习《珍珠鸟》,让学生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它们都极容易感染青年学生,都是使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向上的催化剂,她们一旦被学生的心理所接受,不但能使学生形成崇高而伟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而且会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高层次的境界。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素质,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方面的优越性,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见中华函授学校编《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一),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徐林祥:《语言·语文·语文教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6期.
[3]张春泉:《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5日.
【关键词】语文教育;优越性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对于“语文”, 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在普通教育阶段,语文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要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鉴于此,语文教育的优越性也体现在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
一、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接受、质疑和摒弃的思维习惯,掌握听的科学方法。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说话人和所述的话题,唤起相关的知识,形成有关这个听题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的认识;对听到的词句及中心问题都要有心理反应以及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总结、评价所听到的内容,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并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从而真正深切地领悟语言的美丽,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就应充分重视说的训练。这种说的训练,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的练。在教学中,教师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充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外经常举行小型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思变能力等。
3、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学生各种各样知识信息的传入,主要是通过读这一途径,最终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诚然,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也离不开语文。数学家华罗庚:“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语文教育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亦即学生的作文水平上。语文以课堂为基础,是以教师讲授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展开的。但关于这一切的学习都是为将来的写作打好底子。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没有听、说、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语文教育能提高学生写的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
二、体现在它的人文性上,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语文的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科学一样,可以利用技术科学的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所以,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因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训练他们能够透过文字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敏锐的感知力。通过阅读文章,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领悟到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语文教育如果注意到这种审美素质的培养,那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使他们在今后的长期人生经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能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个人没有逻辑思维,学习而来的知识就无法激活、发展直至创新,学术研究中的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工作就无法开展。一些人认为逻辑思維的培养与语文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语文中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规律等,都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叶圣陶:“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可见,语文与逻辑思维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教育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课堂教学可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弹琵琶”写一点与流行观点唱反调的文章,如让学生写“见异思迁赞”“沉默真的是金吗?”之类的题目,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作用。
4、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借
助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完善学生心理素质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同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即思想性和文学性完美的统一。它不像政治课以直接的思想训导引起学生的厌倦,而是把思想教育不知不觉寓于艺术美感之中。如:《背影》我们体会到了平凡生活中蕴藏的深挚的爱。学习《珍珠鸟》,让学生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它们都极容易感染青年学生,都是使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向上的催化剂,她们一旦被学生的心理所接受,不但能使学生形成崇高而伟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而且会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高层次的境界。
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素质,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方面的优越性,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见中华函授学校编《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一),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徐林祥:《语言·语文·语文教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6期.
[3]张春泉:《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