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内镜下食管有可疑病变的186例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93例。用2%卢戈氏碘液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于不染色、淡染色区取活检。对照组不行碘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取活检。结果:染色组不染色、淡染色共计50例(53.8%),活检发现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8例(8.6%),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15例(16.1%)、9例(9.7%)。对照组93例活检发现早期食管癌1例(1.1%),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6例(6.5%)、2例(2.2%)。两组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内镜 碘染色 早期食管癌不典型增生
材料与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6月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6680人次中,1260人次有食管病变,排除静脉曲张、进展癌、息肉、溃疡、疝、憩室、平滑肌瘤及既往有甲状腺疾病、碘过敏、孕妇、哺乳期妇女、有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本人拒绝碘染色检查者。入选186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01例,女85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53.5岁。入组标准:内镜下肉眼观察黏膜有局部糜烂、斑块、出血灶、颗粒状、增厚、结节、粗糙、凹陷等可疑病变。按1:1配对的研究方法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93例,性别、民族、职业、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
方法:①染色组处理:清除黏液,常规胃镜(Olympus Gif—q160)检查后,如果食管黏膜表面混有黏液及食物残渣,用蒸馏水冲洗食管,直至视野清晰可见为止。在可疑病变区常规摄彩色照片2张,通过活检孔插人染色喷洒管将2%卢戈氏碘液20ml由上向下均匀喷洒在食管黏膜上,碘染色后很快褪色,稍后观察食管黏膜,病变区呈不着色或淡染色区,边界清晰,而正常黏膜呈深棕色着色。染色后在可疑病变区常规摄彩色照片2张,在病变区常规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染色结束后,用清水50ml冲洗食管,及时吸净胃腔内残留的碘液。②对照组处理:仅依据临床经验在病变区取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③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染色组共有50例食管黏膜存在不染色或浅染色区,经病理检查发现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8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15例、9例。对照组活检病理发现早期食管癌1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6例、2例。染色组早期食管癌诊断率8.6%,对照组1.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讨论
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和早期治疗是降低食管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文献报道早期食管癌病人4—5年方能发展为进展癌,因此为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性。许多癌前病变和早癌内镜下常无明显特征,内镜检查中肉眼分辨不清,使活检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有研究显示内镜对癌前病变的漏诊率高达40%。自1995年开始王国清用内镜和内镜下碘染色对高发区40~60岁22 285人进行检查,发现原位癌172例,黏膜内癌207例,黏膜下层癌30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伴部分癌变者57例;杨小民等对306例疑似食管病变患者采用卢戈氏液染色发现早期食管癌11例,进行内镜下碘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由于在实际工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很难区分,尤其是对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在处理上是一样的,所以本研究将二者视为一体考虑。本组93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经碘染色后,50例呈不染色区或淡染色区,经病理检查发现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8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4例,而对照组仅发现1例早期食管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8例。因碘染色后能明确指出黏膜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利于定向活检,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和早癌的检出率,此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内镜 碘染色 早期食管癌不典型增生
材料与方法
2002年6月~2007年6月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6680人次中,1260人次有食管病变,排除静脉曲张、进展癌、息肉、溃疡、疝、憩室、平滑肌瘤及既往有甲状腺疾病、碘过敏、孕妇、哺乳期妇女、有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本人拒绝碘染色检查者。入选186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01例,女85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53.5岁。入组标准:内镜下肉眼观察黏膜有局部糜烂、斑块、出血灶、颗粒状、增厚、结节、粗糙、凹陷等可疑病变。按1:1配对的研究方法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93例,性别、民族、职业、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
方法:①染色组处理:清除黏液,常规胃镜(Olympus Gif—q160)检查后,如果食管黏膜表面混有黏液及食物残渣,用蒸馏水冲洗食管,直至视野清晰可见为止。在可疑病变区常规摄彩色照片2张,通过活检孔插人染色喷洒管将2%卢戈氏碘液20ml由上向下均匀喷洒在食管黏膜上,碘染色后很快褪色,稍后观察食管黏膜,病变区呈不着色或淡染色区,边界清晰,而正常黏膜呈深棕色着色。染色后在可疑病变区常规摄彩色照片2张,在病变区常规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染色结束后,用清水50ml冲洗食管,及时吸净胃腔内残留的碘液。②对照组处理:仅依据临床经验在病变区取活检2-4块,送病理检查。③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染色组共有50例食管黏膜存在不染色或浅染色区,经病理检查发现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8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15例、9例。对照组活检病理发现早期食管癌1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6例、2例。染色组早期食管癌诊断率8.6%,对照组1.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讨论
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和早期治疗是降低食管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文献报道早期食管癌病人4—5年方能发展为进展癌,因此为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性。许多癌前病变和早癌内镜下常无明显特征,内镜检查中肉眼分辨不清,使活检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有研究显示内镜对癌前病变的漏诊率高达40%。自1995年开始王国清用内镜和内镜下碘染色对高发区40~60岁22 285人进行检查,发现原位癌172例,黏膜内癌207例,黏膜下层癌30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伴部分癌变者57例;杨小民等对306例疑似食管病变患者采用卢戈氏液染色发现早期食管癌11例,进行内镜下碘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由于在实际工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很难区分,尤其是对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在处理上是一样的,所以本研究将二者视为一体考虑。本组93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经碘染色后,50例呈不染色区或淡染色区,经病理检查发现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8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4例,而对照组仅发现1例早期食管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8例。因碘染色后能明确指出黏膜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利于定向活检,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和早癌的检出率,此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