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沟通,是班主任的基本功之一。不过,在日常工作中,因沟通不畅造成的矛盾屡见不鲜。让我们共同梳理班主任沟通的现状,寻找改善沟通状态的良策。
盘点常态,沟通误区面面观
同样的教育问题,有人能够一语中的,和谐流畅地沟通,有人却一语点燃战火。盘点班主任沟通日常,不难发现类似这样一些沟通误区常现教育生活中。
“愤慨撒气式”表达。如果说一个家庭的稳定来自于妈妈的情绪稳定,那么,一个班级的稳定则往往取决于班主任的性格稳定。然而,班主任愤慨撒气式的表达却很常见,分不清是在教育学生,还是仅仅在发泄怨气。而那些令老师暴跳如雷的细节,往往不过是教育生活中的点点小事:没抄生词、上课说话、动手打了同学、弄坏别人的东西……
“自说自话式”表达。班主任过多的自说自话式表达,是对师生时间成本的巨大浪费。这样的班主任没有时间观念,总以为只要学生有改变,哪怕花费再多时间也是值得的。这种精神值得发扬,但是,这种纯粹以时间换教育效果的方式并不值得提倡。班主任要重视时间成本的投入,低效的絮叨说服不如认真研究学情。
“脑补情节式”表达。擅长“脑补式”案情分析的班主任,习惯的调研方式是问家长、问别的学生,问各种相关人士,却独独忽略了聆听当事人最真实的想法。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不是以平息事态为唯一目标,对当事人入脑入心的教育也是重要一环,所以,除了调查访谈,回到当事人身边细细聆听,真诚对话也必不可少。
“急于攻防式”表达。教师往往自带三分权威意识,却又格外敏感与自尊。这种敏感使得班主任常常把家长和学生的言差语错与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联系起来。如,运动会时,家长都等着班主任在微信群发自己孩子的照片,一位家长干等半天,不见自家子女上场,忍不住在微信上询问班主任:“不是每个人都参赛吗?”班主任忙碌之中看到问话,气不打一处来,误认为家长公开质疑,生硬地甩出了一句话:“自己家孩子的水平,你自己清楚!”过于急切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反而有主动点燃战火的嫌疑。
“道德圣人式”表达。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学生进行品格审判,做学生教育的“道德圣人”,这样的沟通往往收效甚微。如,一名留守男生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一名女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很多帮助,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学校老师对学生轮番进行“轰炸”,站在道德的高处指责他们,没有人愿意与两名学生沟通,了解他们之间的友谊。所以,我们应该在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去对话,而非直接贴上道德标签。
线上线下,沟通原则要明晰
无论是线下面对面的沟通,还是线上沟通,要明晰沟通原则,常思常新,在回头看和对比看中提升修为。
(一)线下沟通,自我觉察促实效
面对面的常态沟通应明晰沟通步骤和环节,固化流程,持续优化,推进自我觉察。
沟通需要良好的倾听。印度哲学家克利希那穆提曾说过,不加任何评价的倾听,才是真正的倾听。倾听不只是沟通的前奏,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当我们面对怒气冲冲的家长时,当我们面对泪眼婆娑的学生时,如果能够投之以关切的目光,问上一句“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请对方把心头的不平事告诉自己,这种在意的态度,关切的目光,用心的聆听,本身也在默默告诉对方:你的心情我理解,你的心事我在意。
沟通需要坦诚的接纳。认真倾听与接纳对方的观点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对当事人的心灵解码,很难谈得上有很真诚的后续有效沟通。但是,有接纳,才能达成共识,促进情感的共鸣。接纳别人,为进一步的良好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纳,不是单纯的让步。
沟通需要不断理思路。沟通既需要多一份理性和冷静,也需要有跳出沟通看现状的眼光。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通过见缝插针式的对话反馈简要记录观点,并对其进行初步整理。通过整理观察事态,通过整理准备预案,步步扎实推进。
沟通需要适度妥协。沟通并非都是一路坦途,适度的妥协是非常有必要的,话不一定一次说完,目的不一定全部达到,这样的妥协不是为了让步,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沟通双方达成共识,有了共识,才有望从容推进沟通。
沟通需要稳步迁移。从达成共识到逐步转向班主任预设的教育点,需要适度的迁移。如果说适度的妥协是通过随声附和承认一些对方观点中自己比较赞同的地方,以便在情感上达成共识的话,那么,一边对话,一边迁移,逐步转移到对于行为改善点的讨论,则需要艺术化的表达。
(二)线上沟通,平等交流需自律
我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班主任网络平台三要三不要”,作为家校线上沟通时的自律法则。
引导信息,要坚持思想引领。发给家长的各类引导信息要注意思想的高度与内容的广度和契合度,争取用较高的站位去引领家长。
互动信息,要注意话语分寸。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和家长讲话总要有适当的话语分寸。时代在进步,教师占据话语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拿出更多的民主与友好来尊重每位家长。
通知信息,尽可能言简意赅。来自线上的各类班务信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布置作业、发布通知、温馨提示……这样的常态在线沟通仍需注意基本的表达方式,尽量简练,让家长不被过多杂乱的信息所干扰。
忌泄私憤式的抱怨。纯抱怨式的沟通缺乏针对性,毫无成效,还会让家长反感。
忌有损教师形象的对话。微信群中与部分家长走得过于亲密,群中对话不够得体……这些不经意间露出的“马脚”,影响了教师形象,不说也罢。
忌有始无终的盲目要求。刚刚接手新班,有的老师不断在群内发号施令,却无评价跟进。这种只发命令,不管后效的沟通会使家长和学生对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凡有要求,必来跟进,用评价促进落实,避免各项要求“打了水漂”。
持续完善,沟通样态巧改善
先关注情绪,再关注结果。双方情绪稳定时,对话才有达成共识的可能。在常态沟通过程中,班主任先关注学生或家长的情绪,允许当事人把积压在内心的情绪抒发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坐下来认真解决问题。
先聊聊家常,再谈谈正事。家校沟通过程中,适度地拉拉家常,对孩子或家庭的常规生活先表示关切,这种先期的“预热”,可以让沟通双方熟稔起来,为达成共识奠定基础。
先给出禁令,再说出通道。沟通的过程常常伴有禁令的发布,在对学生或者家长告知什么是不可为的行为时,也要为学生重新寻找一条可以行走的道路。
先关注氛围,再稳步推进。面向集体的沟通,要关注集体的氛围。例如,运动会后,在大家比较兴奋或感伤的时候,教师要有对氛围的关注意识,先处理好学生的群体情绪,再去稳步推进直至形成共识。
先肯定优点,再稳步改善。无论与多糟糕的学生沟通,仍然需要在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对方值得欣赏的地方,真诚欣赏之后,再来商讨改善的步骤和目标。
老师的沟通能力关系着师生、家校的幸福指数。不断用第三只眼观察自己的沟通境况,尝试突破瓶颈,敢于不断打破传统工作惯性,方能重建有质量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
盘点常态,沟通误区面面观
同样的教育问题,有人能够一语中的,和谐流畅地沟通,有人却一语点燃战火。盘点班主任沟通日常,不难发现类似这样一些沟通误区常现教育生活中。
“愤慨撒气式”表达。如果说一个家庭的稳定来自于妈妈的情绪稳定,那么,一个班级的稳定则往往取决于班主任的性格稳定。然而,班主任愤慨撒气式的表达却很常见,分不清是在教育学生,还是仅仅在发泄怨气。而那些令老师暴跳如雷的细节,往往不过是教育生活中的点点小事:没抄生词、上课说话、动手打了同学、弄坏别人的东西……
“自说自话式”表达。班主任过多的自说自话式表达,是对师生时间成本的巨大浪费。这样的班主任没有时间观念,总以为只要学生有改变,哪怕花费再多时间也是值得的。这种精神值得发扬,但是,这种纯粹以时间换教育效果的方式并不值得提倡。班主任要重视时间成本的投入,低效的絮叨说服不如认真研究学情。
“脑补情节式”表达。擅长“脑补式”案情分析的班主任,习惯的调研方式是问家长、问别的学生,问各种相关人士,却独独忽略了聆听当事人最真实的想法。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不是以平息事态为唯一目标,对当事人入脑入心的教育也是重要一环,所以,除了调查访谈,回到当事人身边细细聆听,真诚对话也必不可少。
“急于攻防式”表达。教师往往自带三分权威意识,却又格外敏感与自尊。这种敏感使得班主任常常把家长和学生的言差语错与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联系起来。如,运动会时,家长都等着班主任在微信群发自己孩子的照片,一位家长干等半天,不见自家子女上场,忍不住在微信上询问班主任:“不是每个人都参赛吗?”班主任忙碌之中看到问话,气不打一处来,误认为家长公开质疑,生硬地甩出了一句话:“自己家孩子的水平,你自己清楚!”过于急切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反而有主动点燃战火的嫌疑。
“道德圣人式”表达。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学生进行品格审判,做学生教育的“道德圣人”,这样的沟通往往收效甚微。如,一名留守男生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一名女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很多帮助,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学校老师对学生轮番进行“轰炸”,站在道德的高处指责他们,没有人愿意与两名学生沟通,了解他们之间的友谊。所以,我们应该在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去对话,而非直接贴上道德标签。
线上线下,沟通原则要明晰
无论是线下面对面的沟通,还是线上沟通,要明晰沟通原则,常思常新,在回头看和对比看中提升修为。
(一)线下沟通,自我觉察促实效
面对面的常态沟通应明晰沟通步骤和环节,固化流程,持续优化,推进自我觉察。
沟通需要良好的倾听。印度哲学家克利希那穆提曾说过,不加任何评价的倾听,才是真正的倾听。倾听不只是沟通的前奏,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当我们面对怒气冲冲的家长时,当我们面对泪眼婆娑的学生时,如果能够投之以关切的目光,问上一句“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请对方把心头的不平事告诉自己,这种在意的态度,关切的目光,用心的聆听,本身也在默默告诉对方:你的心情我理解,你的心事我在意。
沟通需要坦诚的接纳。认真倾听与接纳对方的观点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对当事人的心灵解码,很难谈得上有很真诚的后续有效沟通。但是,有接纳,才能达成共识,促进情感的共鸣。接纳别人,为进一步的良好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纳,不是单纯的让步。
沟通需要不断理思路。沟通既需要多一份理性和冷静,也需要有跳出沟通看现状的眼光。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通过见缝插针式的对话反馈简要记录观点,并对其进行初步整理。通过整理观察事态,通过整理准备预案,步步扎实推进。
沟通需要适度妥协。沟通并非都是一路坦途,适度的妥协是非常有必要的,话不一定一次说完,目的不一定全部达到,这样的妥协不是为了让步,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沟通双方达成共识,有了共识,才有望从容推进沟通。
沟通需要稳步迁移。从达成共识到逐步转向班主任预设的教育点,需要适度的迁移。如果说适度的妥协是通过随声附和承认一些对方观点中自己比较赞同的地方,以便在情感上达成共识的话,那么,一边对话,一边迁移,逐步转移到对于行为改善点的讨论,则需要艺术化的表达。
(二)线上沟通,平等交流需自律
我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班主任网络平台三要三不要”,作为家校线上沟通时的自律法则。
引导信息,要坚持思想引领。发给家长的各类引导信息要注意思想的高度与内容的广度和契合度,争取用较高的站位去引领家长。
互动信息,要注意话语分寸。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和家长讲话总要有适当的话语分寸。时代在进步,教师占据话语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拿出更多的民主与友好来尊重每位家长。
通知信息,尽可能言简意赅。来自线上的各类班务信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布置作业、发布通知、温馨提示……这样的常态在线沟通仍需注意基本的表达方式,尽量简练,让家长不被过多杂乱的信息所干扰。
忌泄私憤式的抱怨。纯抱怨式的沟通缺乏针对性,毫无成效,还会让家长反感。
忌有损教师形象的对话。微信群中与部分家长走得过于亲密,群中对话不够得体……这些不经意间露出的“马脚”,影响了教师形象,不说也罢。
忌有始无终的盲目要求。刚刚接手新班,有的老师不断在群内发号施令,却无评价跟进。这种只发命令,不管后效的沟通会使家长和学生对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凡有要求,必来跟进,用评价促进落实,避免各项要求“打了水漂”。
持续完善,沟通样态巧改善
先关注情绪,再关注结果。双方情绪稳定时,对话才有达成共识的可能。在常态沟通过程中,班主任先关注学生或家长的情绪,允许当事人把积压在内心的情绪抒发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坐下来认真解决问题。
先聊聊家常,再谈谈正事。家校沟通过程中,适度地拉拉家常,对孩子或家庭的常规生活先表示关切,这种先期的“预热”,可以让沟通双方熟稔起来,为达成共识奠定基础。
先给出禁令,再说出通道。沟通的过程常常伴有禁令的发布,在对学生或者家长告知什么是不可为的行为时,也要为学生重新寻找一条可以行走的道路。
先关注氛围,再稳步推进。面向集体的沟通,要关注集体的氛围。例如,运动会后,在大家比较兴奋或感伤的时候,教师要有对氛围的关注意识,先处理好学生的群体情绪,再去稳步推进直至形成共识。
先肯定优点,再稳步改善。无论与多糟糕的学生沟通,仍然需要在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对方值得欣赏的地方,真诚欣赏之后,再来商讨改善的步骤和目标。
老师的沟通能力关系着师生、家校的幸福指数。不断用第三只眼观察自己的沟通境况,尝试突破瓶颈,敢于不断打破传统工作惯性,方能重建有质量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