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而同样历史悠久的汉字与服饰文化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为此,本文通过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并得出一个结论:服饰文化在汉字中有生动映意。
关键词:服饰文化;汉字
起初,服装的出现是为了遮羞,后来逐渐发展为个人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而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呢?这恐怕很难说出确切时间。但对于服饰文化是如何发展的这一问题,汉字则很好地保留了许多与之有关的信息。对汉字构型的文化解读,是了解服饰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服装
1.头衣之一:帽
在古代,并没有“帽”字,“帽”字是在东汉以后才出现的。《说文解字》里也没有对“帽”字的解释。如果要表达帽子的意思,一般用“冒”代替。而冒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并不是名词“帽子”的意思,而是一个动词,例如冒犯。实际上,冒字上半部,幂盖底下二横,既“冃”才是帽字的象形字,音同帽。而冃是冒的本字。《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小儿蛮夷头衣也。”后来加了巾字旁。“巾”字的形状像佩巾下垂,是一种织物。而冒加了巾成为帽则表示这头衣是一种织物。“帽”字的发展历程为:冃—冒—帽。
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起初,所谓的帽子只是一块皮或布,或搭在头上,或结在头上。后来,帽子逐渐发展,变得越来越美观,样式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纱帽、瓜皮帽、凉帽、暖帽、帷帽等。其中,纱帽一般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才有资格佩戴,像古代帝王、贵族、官员。由于材料是纱,所以取名为纱帽。而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是一种官帽。后来,乌纱帽逐渐成了官职的代名词,如被革职,就说“丢了乌纱帽”,若问别人还想不想当官就说“你的乌纱帽还想不想要了”。
2.体衣之一:衣
“衣”在古时写作“”,非常像衣服的形状。上部的“人”字形代表的是衣领,两侧的开口处是衣袖,中间是交祍的衣襟。在古代,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始于商代的衣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装制度。《说文解字》里解释:“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诗经》里也有不少关于衣裳的记载。如《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衣裳。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到了周代,随着等级制度的成形,衣冠等级也有了严格的区分。从形制上看,汉服主要有: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官员正式场合所穿的服装;
“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深衣是官员及士大夫日常生活所穿的服装;
“罭褶”制(上短衣,下长裤),普通百姓劳作时身着短衣、长裤;
“襦裙”制(襦,即短衣),襦裙主要为妇女所穿着。
3.足衣之一:袜
袜有两种读音,一为“mò”,表示女子的亵衣,俗称肚兜。宋朝官修的《类篇》中有记载:“袜,所以束衣也。”而穿在脚上的袜子,并不作袜,而写成襪、韈、韤。那为什么袜子后来又叫袜呢?刘熙解释:“袜,末也,在脚末也。”袜右半部分是“末”,左半部分是“衤”,即“衣”在左边时的写法。而衣字旁的字可表示跟衣服或布制品有关系。如此看来,“袜”可表示末端的衣服。而袜子是穿在脚上,脚是人体的末端。因此,袜子后来又叫袜也就合情合理了。
古人并未学会纺织、耕种时,做袜子的材料是经过鞣制的兽皮,而面料较好的纺织品袜子最迟是在汉朝以前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的。古时袜子的作用有时还很奇特,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西汉时期,汉成帝无子,决定从皇侄中选出继承人。皇侄中山王与汉成帝一同进餐,吃饱后站起来时袜带松开了。而在旁一直观察他的汉成帝见此状,便认为中山王无能,转而认为定陶王较好,选择定陶王为皇位继承人。就这样,中山王因为袜子的缘故与皇位擦肩而过。
二、佩饰——颈饰之一:婴
婴,上部分是“贝”,下部分是“女”,甲骨文中写作“”,形似两手交叉跪着的女人。有“女”字旁的字可表示四种不同的情况:①与女人有关。②表示美好的意思。③现在的意思与女人没有关系,但最初的意思跟女人有关。④没有任何意思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婴”字取第三种情况,表示妇女颈上挂着的装饰品,且这个装饰品是由贝做成的。贝在古代是人们制作颈饰的首选材料,妇女们喜欢把它们串起来,当饰品挂在脖子上。所以,“婴”本义指戴在女人脖子上的串贝颈饰。《说文解字》称:“婴,颈饰也。”
到目前为止,颈饰是各类饰品中发现最多、制作最精美的。人类佩戴饰品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将海贝,兽骨、牙、石、玉等制成串饰及项链当作饰品。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细金工技术的进步,金银首饰制作变得更加精致。隋朝周皇太后的外孙女李静训的随葬品中——金项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到了唐代,我国金银饰品制作和使用进入了鼎盛时期。大约与当时的风情有关,唐代的饰品也更为豪华、富丽,从敦煌莫高窟绘画的彩塑佛像上可以窥见唐代当时颈饰的精美。
三、结语
汉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而在服饰中所反映的汉字内涵也值得人们细细探讨。
参考文献:
[1]冯盈之汉字与服饰文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9.
[2]黄伟嘉敖群汉字部首例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关键词:服饰文化;汉字
起初,服装的出现是为了遮羞,后来逐渐发展为个人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而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呢?这恐怕很难说出确切时间。但对于服饰文化是如何发展的这一问题,汉字则很好地保留了许多与之有关的信息。对汉字构型的文化解读,是了解服饰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服装
1.头衣之一:帽
在古代,并没有“帽”字,“帽”字是在东汉以后才出现的。《说文解字》里也没有对“帽”字的解释。如果要表达帽子的意思,一般用“冒”代替。而冒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并不是名词“帽子”的意思,而是一个动词,例如冒犯。实际上,冒字上半部,幂盖底下二横,既“冃”才是帽字的象形字,音同帽。而冃是冒的本字。《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小儿蛮夷头衣也。”后来加了巾字旁。“巾”字的形状像佩巾下垂,是一种织物。而冒加了巾成为帽则表示这头衣是一种织物。“帽”字的发展历程为:冃—冒—帽。
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起初,所谓的帽子只是一块皮或布,或搭在头上,或结在头上。后来,帽子逐渐发展,变得越来越美观,样式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纱帽、瓜皮帽、凉帽、暖帽、帷帽等。其中,纱帽一般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才有资格佩戴,像古代帝王、贵族、官员。由于材料是纱,所以取名为纱帽。而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是一种官帽。后来,乌纱帽逐渐成了官职的代名词,如被革职,就说“丢了乌纱帽”,若问别人还想不想当官就说“你的乌纱帽还想不想要了”。
2.体衣之一:衣
“衣”在古时写作“”,非常像衣服的形状。上部的“人”字形代表的是衣领,两侧的开口处是衣袖,中间是交祍的衣襟。在古代,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始于商代的衣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装制度。《说文解字》里解释:“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诗经》里也有不少关于衣裳的记载。如《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衣裳。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到了周代,随着等级制度的成形,衣冠等级也有了严格的区分。从形制上看,汉服主要有: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官员正式场合所穿的服装;
“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深衣是官员及士大夫日常生活所穿的服装;
“罭褶”制(上短衣,下长裤),普通百姓劳作时身着短衣、长裤;
“襦裙”制(襦,即短衣),襦裙主要为妇女所穿着。
3.足衣之一:袜
袜有两种读音,一为“mò”,表示女子的亵衣,俗称肚兜。宋朝官修的《类篇》中有记载:“袜,所以束衣也。”而穿在脚上的袜子,并不作袜,而写成襪、韈、韤。那为什么袜子后来又叫袜呢?刘熙解释:“袜,末也,在脚末也。”袜右半部分是“末”,左半部分是“衤”,即“衣”在左边时的写法。而衣字旁的字可表示跟衣服或布制品有关系。如此看来,“袜”可表示末端的衣服。而袜子是穿在脚上,脚是人体的末端。因此,袜子后来又叫袜也就合情合理了。
古人并未学会纺织、耕种时,做袜子的材料是经过鞣制的兽皮,而面料较好的纺织品袜子最迟是在汉朝以前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的。古时袜子的作用有时还很奇特,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西汉时期,汉成帝无子,决定从皇侄中选出继承人。皇侄中山王与汉成帝一同进餐,吃饱后站起来时袜带松开了。而在旁一直观察他的汉成帝见此状,便认为中山王无能,转而认为定陶王较好,选择定陶王为皇位继承人。就这样,中山王因为袜子的缘故与皇位擦肩而过。
二、佩饰——颈饰之一:婴
婴,上部分是“贝”,下部分是“女”,甲骨文中写作“”,形似两手交叉跪着的女人。有“女”字旁的字可表示四种不同的情况:①与女人有关。②表示美好的意思。③现在的意思与女人没有关系,但最初的意思跟女人有关。④没有任何意思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婴”字取第三种情况,表示妇女颈上挂着的装饰品,且这个装饰品是由贝做成的。贝在古代是人们制作颈饰的首选材料,妇女们喜欢把它们串起来,当饰品挂在脖子上。所以,“婴”本义指戴在女人脖子上的串贝颈饰。《说文解字》称:“婴,颈饰也。”
到目前为止,颈饰是各类饰品中发现最多、制作最精美的。人类佩戴饰品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将海贝,兽骨、牙、石、玉等制成串饰及项链当作饰品。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细金工技术的进步,金银首饰制作变得更加精致。隋朝周皇太后的外孙女李静训的随葬品中——金项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到了唐代,我国金银饰品制作和使用进入了鼎盛时期。大约与当时的风情有关,唐代的饰品也更为豪华、富丽,从敦煌莫高窟绘画的彩塑佛像上可以窥见唐代当时颈饰的精美。
三、结语
汉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而在服饰中所反映的汉字内涵也值得人们细细探讨。
参考文献:
[1]冯盈之汉字与服饰文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9.
[2]黄伟嘉敖群汉字部首例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