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致未成年住院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且治疗前肝功能正常的未成年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用药情况、联用药物情况、临床疗效和肝功能情况等,分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致肝功能异常特别是严重肝损害的影响因素。
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为143例,男性86例,女性57例;年龄<1岁者61例,1~3岁9例,4~10岁6例,11~18岁67例,中位年龄9岁。143例患者住院期间共有176例次感染,感染类型以下呼吸道感染、脓毒症和败血症居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均为静脉滴注给药,日剂量不变情况下给药频率为1次/6 h者30例(21.0%), 1次/8 h者79例(55.2%),1次/12 h者31例(21.7%),1次/d者3例(2.1%)。85例患者联用了可致肝功能异常药物(万古霉素、伏立康唑、氟康唑、阿奇霉素)。143例患者中出现肝功能异常者59例(41.3%),肝损害者24例(16.8%),严重肝损害者11例(7.7%),有34例肝功能异常患者在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期间联用了可致肝功能异常药物。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患恶性肿瘤,是否患急性全身性感染、日剂量不变情况下给药频率、是否联用可致肝功能异常药物以及是否预先应用护肝药物等因素均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无相关性(均P>0.05);但<1岁与11~18岁患者严重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0%(11/61)比0(0/67), P<0.001],患与未患恶性肿瘤患者严重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6)比11.3%(11/97), P<0.01],给药频率为1次/6 h和1次/d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30)比1/3, P=0.001]。
结论未成年住院患者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后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年龄<1岁和单次给药剂量高者可能更容易发生严重肝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