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如何把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策略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本文结合一次课堂教学实例进行了探索和反思。
【关键词】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 整合 控制变量法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习,是因为它较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有许多优点:能够引领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途径,所谓“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但它与接受学习相比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和不足:耗时较多,对实验设备,学生素质和师资等也提出了不低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浙江省初中自然科学《比热》一节课堂实录(节选)的案例分析,对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机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作一次有益的探索。
一、《比热》课堂教学实录
事件1(上课开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杯水和一杯煤油)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思考,这两杯水和煤油有哪些特性不同?(观察、思考约1分钟后,有不少同学纷纷举手,教师叫学生甲回答问题)
学生甲:水和煤油的密度、颜色不同。
教师: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特性不同?学生大部分低着头苦思冥想,约2分钟后,只有三位学生举手)
学生乙:水不可燃,煤油有可燃性。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求异思维能力很强。那么,水和煤油除了上述密度、颜色和可燃性等特性不同外,还有什么特性不同?(导入新课)
事件2(教师从讲台下依次取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等,并把上述器材按实验要求进行装配)
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水和煤油一种新的不同特性。也就是水和煤油在吸热时,升高温度的快慢有何不同?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我们该控制哪些变量相同,哪些变量不同。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探究。
小组1:应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
教师:有没有其他组补充?(迟疑一会儿,有一组学生举手)
小组2:我们认为还应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
教师:支持小组2观点的同学请举手。(有不少学生举手,但有的学生无动于衷,反应漠然)
教师:为了便于实验操作,我们还应该再控制什么条件也相同呢?(这次举手的学生更少了,教师提议学生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2分钟后,有举手的学生)
学生丙:为了容易读数,应该控制水和煤油原来的温度也相同。(教师予以充分肯定,然后在黑板的右1/3处开始板书):
探究水和煤油吸热后升温快慢是否不同
控制相同条件:质量(m)、吸热(Q吸)、初温(t0)
教师:我们还应该控制什么条件不同呢?(学生思考约2分钟后,无人举手回答,出现冷场)
教师: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大家反而觉得不好回答,答案是控制水和煤油物质的种类不同。
二、案例分析
1.事件1中,教师运用传统的实验展示引入法,诱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但教师设计的水和煤油除了密度、颜色外其它特性有何不同的问题,不少学生觉得不好回答,导致思维卡壳,一方面说明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提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在问题的设置上坡度略显过大。比如,可先简要复习回忆“特性”的概念,然后,启发学生:既然“特性”是一种物质区别于另一种物质的不同的性质,那么,就可以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此“授之以渔”显然要胜过“授之以鱼”。
2.事件2中,教师提出水和煤油在吸热时,升高温度的快慢有何不同的问题,并立即向学生提出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显然,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笔者认为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水和煤油在吸热时,升高温度的快慢有何不同这一问题的研究适宜采用什么方法,以此作一循序渐进式的铺垫,或许会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体验。在事件2中,问题提出后,有时出现了只有少数甚至个别学生能够与老师双向互动的尴尬情况,有时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则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状态。笔者认为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辨证关系,
合作交流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所以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弥补教师无法应对众多差异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但是要注意: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到位,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合作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首先要有明确的任务,其次要有愿意帮助他人的意识和精神境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逐步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意识,
三、结语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应是灵活而机智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进行中随时出现的机遇等都是选择学习方式的依据,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互补优势,使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 整合 控制变量法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习,是因为它较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有许多优点:能够引领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途径,所谓“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但它与接受学习相比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和不足:耗时较多,对实验设备,学生素质和师资等也提出了不低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浙江省初中自然科学《比热》一节课堂实录(节选)的案例分析,对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机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作一次有益的探索。
一、《比热》课堂教学实录
事件1(上课开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杯水和一杯煤油)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思考,这两杯水和煤油有哪些特性不同?(观察、思考约1分钟后,有不少同学纷纷举手,教师叫学生甲回答问题)
学生甲:水和煤油的密度、颜色不同。
教师: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还有什么特性不同?学生大部分低着头苦思冥想,约2分钟后,只有三位学生举手)
学生乙:水不可燃,煤油有可燃性。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求异思维能力很强。那么,水和煤油除了上述密度、颜色和可燃性等特性不同外,还有什么特性不同?(导入新课)
事件2(教师从讲台下依次取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等,并把上述器材按实验要求进行装配)
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水和煤油一种新的不同特性。也就是水和煤油在吸热时,升高温度的快慢有何不同?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我们该控制哪些变量相同,哪些变量不同。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探究。
小组1:应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
教师:有没有其他组补充?(迟疑一会儿,有一组学生举手)
小组2:我们认为还应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
教师:支持小组2观点的同学请举手。(有不少学生举手,但有的学生无动于衷,反应漠然)
教师:为了便于实验操作,我们还应该再控制什么条件也相同呢?(这次举手的学生更少了,教师提议学生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2分钟后,有举手的学生)
学生丙:为了容易读数,应该控制水和煤油原来的温度也相同。(教师予以充分肯定,然后在黑板的右1/3处开始板书):
探究水和煤油吸热后升温快慢是否不同
控制相同条件:质量(m)、吸热(Q吸)、初温(t0)
教师:我们还应该控制什么条件不同呢?(学生思考约2分钟后,无人举手回答,出现冷场)
教师: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大家反而觉得不好回答,答案是控制水和煤油物质的种类不同。
二、案例分析
1.事件1中,教师运用传统的实验展示引入法,诱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但教师设计的水和煤油除了密度、颜色外其它特性有何不同的问题,不少学生觉得不好回答,导致思维卡壳,一方面说明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提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在问题的设置上坡度略显过大。比如,可先简要复习回忆“特性”的概念,然后,启发学生:既然“特性”是一种物质区别于另一种物质的不同的性质,那么,就可以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此“授之以渔”显然要胜过“授之以鱼”。
2.事件2中,教师提出水和煤油在吸热时,升高温度的快慢有何不同的问题,并立即向学生提出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这一问题。显然,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笔者认为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水和煤油在吸热时,升高温度的快慢有何不同这一问题的研究适宜采用什么方法,以此作一循序渐进式的铺垫,或许会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体验。在事件2中,问题提出后,有时出现了只有少数甚至个别学生能够与老师双向互动的尴尬情况,有时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则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状态。笔者认为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辨证关系,
合作交流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所以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弥补教师无法应对众多差异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但是要注意: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到位,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合作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首先要有明确的任务,其次要有愿意帮助他人的意识和精神境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逐步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意识,
三、结语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应是灵活而机智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进行中随时出现的机遇等都是选择学习方式的依据,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互补优势,使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