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都是学界较为热点的话题之一,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文章颇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下大力气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呢?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之路朝向何方呢?笔记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最根本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95-01
最近几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都是学界较为热点的话题之一,特别是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地位之后,大家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越来越多,笔者在参考最近几年的有关文章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之后,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看法。
一、我们为什么要下大力气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1986年,我国颁布新的《义务教育法》,提出了义务教育由地方各级政府管理的教育体制,不同地方的学校由学校所在的政府进行管理,特别是财政拨款,这项政策的颁布在当时有利于减轻国家统一管理各级各类学校所带来的压力,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重点学科和培养国家急需的重要人才。但是最近几年的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长期以来便造成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在各个地方的差距愈来愈大,不断扩大的差距不利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初衷没有很好的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大力发展沿海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在人们心中占据主导地位,当时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是必然的选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二十世纪末以来,各个地方涌现出了大量的重点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学校中的重点班级,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境下,集中主要力量走非均衡的发展之路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明智选择,有利于解决国家急需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模式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一点便是扩大了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显得尤为明显。
(三)我們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之一,便是“均”,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公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是公民真正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所以,适龄儿童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权利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如2010年1月《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我们要努力争取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而到2020年则要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而且,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强调,我们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我们采取什么措施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来看,各个地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各个地方的教育资源进行协调,强调的是外部资源援助的增加。比如说,这几年发展比较好的“晋中模式”,在师资力量这一方面实行的“干部教师流动”制度就比较好,他们所执行的是师资的跨地域流动制度,强调的是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以达到均等享有的目的;另一种模式强调的是学校内部的建设,发展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教育。
通过对比这两条道路,有的学者指出,单纯的资源调整所带来的只是“平均主义”的资源配给,要想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加强学校内部建设,也就是变外部的资源援助为内部的特色建设。大多数的学者比较倾向于强调学校内部建设以及资源的充分合理、积极有效利用。然而笔者以为,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方式,只要是能够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没有必要限制在某一模式之内的,较为成功的“晋中模式”就是采取的地域教育资源的调整,比如说“干部教师流动”这一措施收到的效果就比较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批示:要在全国推广山西晋中经验[1]。有效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亦或是两种模式的科学结合,只要把握得当、分清主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未来之路朝向何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这么多年以来,地域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那么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未来之路朝向何方呢?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是朝着优质均衡发展的,即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高水平以及内涵式的均衡教育。在这里,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弄清楚“优质”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优质的?笔者以为,判断优质教育的标准,不是看学校培养出了多少“高分能手”,也不是学校较高的“升学率”,更不是出了多少“精英人才”,“这只是国民基础素质的一个方面的一个指标而已,根本不能解释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优质”[2]。优质的教育,是在公平、正义指导原则下的,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是使人为善的教育。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杨启亮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大致是讲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国民都能够做到不乱扔垃圾,便是好的教育了,可见优质的教育是促进每个公民都能养成基本的道德素养,都能唤醒人的内心的最本质的特性——善。
参考文献:
[1]曾国华.大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晋中经验”[J].中小学教育,2012.03
[2]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第30卷第1期
[3]李生滨,傅维利,刘伟.从“追求均衡”到“鼓励差异”[J]:对后均衡化时代义务教育发展的思考.教育科学,2012.02.第28卷第1期
[4]杨启亮.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另一种均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第2期
[5]金生.教育的终极善[J].江苏教育,2010.09
[6]金生.精英主义教育体制与重点学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第4期
[7]金生.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J]: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第3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95-01
最近几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都是学界较为热点的话题之一,特别是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地位之后,大家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越来越多,笔者在参考最近几年的有关文章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之后,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看法。
一、我们为什么要下大力气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1986年,我国颁布新的《义务教育法》,提出了义务教育由地方各级政府管理的教育体制,不同地方的学校由学校所在的政府进行管理,特别是财政拨款,这项政策的颁布在当时有利于减轻国家统一管理各级各类学校所带来的压力,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重点学科和培养国家急需的重要人才。但是最近几年的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长期以来便造成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在各个地方的差距愈来愈大,不断扩大的差距不利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初衷没有很好的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大力发展沿海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在人们心中占据主导地位,当时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是必然的选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二十世纪末以来,各个地方涌现出了大量的重点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学校中的重点班级,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境下,集中主要力量走非均衡的发展之路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明智选择,有利于解决国家急需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模式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一点便是扩大了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显得尤为明显。
(三)我們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之一,便是“均”,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公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是公民真正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所以,适龄儿童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权利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如2010年1月《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我们要努力争取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而到2020年则要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而且,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强调,我们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我们采取什么措施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来看,各个地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各个地方的教育资源进行协调,强调的是外部资源援助的增加。比如说,这几年发展比较好的“晋中模式”,在师资力量这一方面实行的“干部教师流动”制度就比较好,他们所执行的是师资的跨地域流动制度,强调的是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以达到均等享有的目的;另一种模式强调的是学校内部的建设,发展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教育。
通过对比这两条道路,有的学者指出,单纯的资源调整所带来的只是“平均主义”的资源配给,要想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加强学校内部建设,也就是变外部的资源援助为内部的特色建设。大多数的学者比较倾向于强调学校内部建设以及资源的充分合理、积极有效利用。然而笔者以为,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方式,只要是能够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没有必要限制在某一模式之内的,较为成功的“晋中模式”就是采取的地域教育资源的调整,比如说“干部教师流动”这一措施收到的效果就比较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批示:要在全国推广山西晋中经验[1]。有效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亦或是两种模式的科学结合,只要把握得当、分清主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未来之路朝向何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这么多年以来,地域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那么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未来之路朝向何方呢?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是朝着优质均衡发展的,即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高水平以及内涵式的均衡教育。在这里,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弄清楚“优质”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优质的?笔者以为,判断优质教育的标准,不是看学校培养出了多少“高分能手”,也不是学校较高的“升学率”,更不是出了多少“精英人才”,“这只是国民基础素质的一个方面的一个指标而已,根本不能解释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优质”[2]。优质的教育,是在公平、正义指导原则下的,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是使人为善的教育。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杨启亮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大致是讲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国民都能够做到不乱扔垃圾,便是好的教育了,可见优质的教育是促进每个公民都能养成基本的道德素养,都能唤醒人的内心的最本质的特性——善。
参考文献:
[1]曾国华.大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晋中经验”[J].中小学教育,2012.03
[2]杨启亮.底线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解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第30卷第1期
[3]李生滨,傅维利,刘伟.从“追求均衡”到“鼓励差异”[J]:对后均衡化时代义务教育发展的思考.教育科学,2012.02.第28卷第1期
[4]杨启亮.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另一种均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第2期
[5]金生.教育的终极善[J].江苏教育,2010.09
[6]金生.精英主义教育体制与重点学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第4期
[7]金生.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J]: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