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用典教学的策略选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i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但历代诗家各有差异,“用事之工,起于太冲《咏史》;唐初王、杨、沈、宋,渐入精严;至老杜苞孕汪洋,错综变化,而美善备矣。用事之僻,始见商隐诸篇;宋初杨、李、钱、刘,愈流绮刻。至苏、黄堆叠诙谐,粗疏诡谲,而陵夷极矣。”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诗家用典之广,情形之复杂。
  纵览高中教材,不算读本,古典诗词辟有3个单元,共44首,涉及典故180多个,且集中学习了“无一字无来处”的杜甫诗和善于化用典故的李白诗,除了古典诗词本身典故的识别、领会的鉴赏难度外,古诗词用典教学还受当前社会文化状况、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异彩纷呈的图像拥着、环绕着甚至时刻追踪着我们,以致于我们在图像的包围甚至重压之中难以摆脱。从电影、电视、广告、动画到形态各异的印刷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家庭装修,到服装、美容或时尚,文化符号趋于图像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已逐渐步入到后影像阅读的“读图时代”——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
  当代文化已经进入“读图时代”,这意味着电脑网络、影视卡通、一般图像传播超过了文字传播的分量。读图成为时尚对现代中学生冲击很大,看电视的多了,读名著的少了;看漫画的多了,赏诗词的少了。虽然图像的信息容量大于文字,但并不是精于文字、高于文字、深于文字,而是使人们的阅读趋向平面化。笔者对所任教的两个班122名学生进行调查,课外时间能阅读古典名著的27人,喜爱古典诗词的12人,而经常上网的54人,课余时间大都看电视、电影的95人。在信息传媒时代里,传媒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图像的泛滥,人们渐渐与文字相隔离,对把文字的惊叹变成对图像的玩味,这一现实导致现代中学生思想不深,学养不丰,尤其是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不断下降,令人担忧。
  与读图时代中的文化产品直观相反,“含蓄”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斯屈来欠(LyttonStrachey)、麦卡锡(DesmondMacCarthy)、屈力韦林(R.C. Tvevelyan)、钱钟书、朱光潜等中外批评家先后指出中国诗歌在表达上富于暗示性、空灵轻淡、意在言外的特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在“义生文外”和“余味曲包”的意义上使用“隐”的概念,从效果的角度触及到文学表达之暗示性的要求。这种意不浅露,语不穷尽,避免直接称说对象,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代语置换本名,或以典故,或以歇后语,或以借代。但古典诗词中把古人的言论或生动的事迹浓缩成极精练的语言,常用几个字就把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背景蕴含其中,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更难得去品味其朦胧深邃的意境了。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古诗词的阅读需要大量的诵读积累,而我国的独生子女新生代面临着电视、电脑的冲击,比上一代更少接触阅读书本的活动了,所以出现了古典诗歌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学精萃愈来愈不为中学生接受的尴尬局面,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用典问题构成诗词阅读的鉴赏障碍,值得语文教师高度重视。
  1.数量繁多
  “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此后代诗人不得不用书卷也。”所以用典现象在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有人说无典不成诗。宋人黄庭坚指出了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相传李商隐作诗文,“多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有时他在一首诗里用故事达五六处之多。“周美成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缜密典丽,流风可仰,其徵辞引类,推古夸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有来历。”稼轩用经用史“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无论在用典数量,还是用典范围上,都远远超过前代名家。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中曾言,诵太白诗,“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作略”(卷九《汇评五》)。由此看来,最让学生难于理解的用典现象倒极为普遍。
  2.不着痕迹
  用典的最高境界如同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不着痕迹地将典故完全溶解在题事中。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四中说:“用事患不得肯綮。得肯綮,则一篇之中八句皆用,一句之中二字串用,亦何不可!婉转清空,了无痕迹,纵横变换,莫测端倪。”也正是由于大量诗人巧妙化用的典故,不着痕迹,更为我们诗词赏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例如《登太白峰》中,很难让人发现用典的蛛丝马迹,而李白正是杳无形迹地溶化了《列子·黄帝》《庄子·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登太白峰时“心凝形释”、物我两忘的轻妙感受,抒发了飘然遗世的理想追求。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不动声色地把典故“青鸟”、“蓬山”嵌入其中,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和诗中的情景融合在一起,不仅无碍于诗意的传达,由此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像这样巧妙、自然运用的典故更需要我们仔细鉴别和体味了。
  3.多有创新
  有时诗人以旧事表达新意,不强求事辞相称。如苏轼《题柳子厚诗》就说:“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对此,王安石亦有同感:“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北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引)这就使得诗词学习者光了解典故还远远不够,还需结合语言环境认真咀嚼,力求察出诗人的新意来,否则浅尝辄止,只会云里雾里,或是错解诗人本意。如辛弃疾利用历史典故的多义性,往往匠心独运地在不同的词作中多次使用同一典故,从而收到一典数用,语意翻新、迭出的艺术效果。如同是引用西晋张翰事(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篇》载,西晋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南归,并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在《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关中》则抒写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到公元1181年所赋《沁园春》中却抒写其厌倦官场、归家隐居的高卧山林之志。
  诗人们有着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深厚的艺术功底,对典故的运用往往内容丰富多彩,手法变法奇妙,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指导学生不断地积累文史知识,提高用典的鉴别能力,才能逐步克服古诗词鉴赏的重要障碍,渐入佳境,品味到古诗词的奇特与美妙。
  运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也是现代写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关于它的阅读和写作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课题,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入探讨。
  费新岸,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其他文献
人生就像一局棋,黑白分明。无论你是下在繁华似锦的都市,还是下在抛却俗世的郊野。谁曰:落子无悔。这一拈一放就成就了人生的轨迹。可无论再诡异的棋局都有终了的时候,只让人们在时光的空隙里深深的思量。不知是编者有意抑或无心,高二语文上册编选的《近体诗六首》中有四首有“空”字,可谓“四大皆空”:“空山新雨后”,“隔叶黄鹂空好音”,“潮打空城寂寞回”,“塞上长城空自许”。    一、空山新雨里的王维,空是最富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影响教学过程的责任推卸给学生,一旦教学过程受阻,总是从学生方面找原因,认为是学生扰乱了课堂秩序。诚然,学生行为会影响教学过程,但从教学的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应该从教师身上找找受阻的原因。    一、影响教学过程的原因    在看待学生行为时,不同教师的反应是有差别的。一种教师在看待学生行为时往往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表现为:尊重学生作为自己一样的人的尊严
十多年来,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节目”。十多年的薪火相传使得这一考查形式成为引导学生认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古代杰出文人不朽的人格魅力、陶冶自身高尚情操的最佳载体。在十多年的命题实践中,试题的命制已日趋成熟周密、丰富多彩、稳健灵活。因此,广大考生及语文教师对新一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走向的关注热情是相当高的。本文将根据近几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拟制情况,蠡测2007年的命题走向
索菲亚(002572)的最近一轮大跌是从2018年6月份开始的,下跌了近60%,那时候既有市场整体下跌的因素,同时也有业绩基本面的恶化。通过复盘索菲亚过去10年的成长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2011年-2013年,行业处于成长初期,索菲亚是第一家在2011年上市的定制家居公司。公司利用上市融资的先发优势,迅速扩大规模,产能从起初的0.9亿扩张到3.5亿。这个阶段,竞争对手都没有上市,索菲亚
本期股市动态30指数收于1127点,较上期上涨6.03%,同期上证指上涨4.2%,创业板指上涨7.61%。股市动态30指数成立以来上涨12.7%,同期上证指数下跌2.06%,创业板指上涨13.48%。成分股航发动力、应流股份、中国长城等个股涨幅靠前,丽珠集团、招商蛇口、招商银行等个股跌幅居前。本期成分股重大事项及评论:  航发动力(600893):继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施压之后,美国政府正将目标延申至
新课标追求的目标是“三个维度”,其中要实现“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就离不开倾听。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将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师生关系更和谐。    一、倾听创新的见解    在课堂上,倾听应是教师竭力承担的责任。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用心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有长诗《土地》(1990)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还有《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这里选择他的《亚洲铜》和《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进行解读。    1.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
导入——  师: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事”,指的是哪四大喜事啊?  生:“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师:四大喜排在最后的一个是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后就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古代的读书人谁不向往啊?据此老师设计了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他是谁呢?  生:归有光  检测——  文言文学习一般要求同学们积累的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本课比较集中的是词类活用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么,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
华新水泥600801  公司作为华中和西南地区水泥龙头企业,在全国9省区市以及海外共计拥有水泥产能近1亿吨/年,目前国内旧产能置换项目仍在有序推进,在水泥主业上进行了收购和新建,包括重庆拉法基瑞安参天水泥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以及西藏两条3000吨/日的项目建成投产,合计增加水泥产能477万吨/年;骨料业务方面,全年建成投产2条生产线,共计400万吨/年,另外1300万吨产能开工建设;环保业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