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中,有这样一群诗人,他们的诗作读起来意蕴深远,妙绝千古,历来为人称道,被世世代代广为传诵,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耀眼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光彩。但是,鲜有人知诗歌背后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或为儿女情长,或为家国情怀。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意将为大家盘点那些“因一首诗、一个故事流传千古的诗人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走近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
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王湾《次北固山下》
人生的际遇,有时实在难以捉摸。
如果生得早些,他也许能在诗歌繁荣之前崭露头角,轻松占得一席之地;如果生得晚些,他或许能凭着盖世之才,得个有盛唐遗风的传世美名。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他偏偏出生在顶级诗人云集的盛唐,虽然留下了千古名句,却只能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在佳作浩繁的《全唐诗》里,在诗人灿若星辰的盛世,他的名字,隐藏在无数风流名士的光环背后,少有人铭记,也少有人提及。
他叫王湾,字为德,洛阳人,约生于公元694年前,卒于开元末,是玄宗时期的一个无名小吏,兢兢业业一辈子,仕终也不过是个洛阳尉,没有名留青史的高官显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文功武绩,唯一被载人史册的,是曾参与《群书四部录》集部的编撰辑集,遗憾的是,这套书已经佚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再难一睹真容。
幸好,还有一首诗作为联结,史册中未曾记载的人,以诗人的身份同我们邂逅,史册中未曾记录的心事,也借由一首诗,向我们娓娓道来,引发跨越千年的共鸣与感动。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由于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宋朝词人辛弃疾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正是此地。次,为停泊之意,这首诗是诗人王湾在停经北固山时所作,因此题为《次北固山下》。
冬末春初,北方依旧残雪覆地、乍暖还寒,长江南岸却已是一片清山丽水,绿意人间。王湾自北方而来,一叶扁舟,缓行江上,不觉间,已经由寒人暖,也从长夜漫漫,行至夜尽天明。在和暖的江风中,他孑然独立,有幸在东曦既上浮云开的绝美时刻,领略了江南秀美的春色和长江雄奋壮观的辽阔景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他对此赞叹不已。
然而,如此美景,依旧冲不散他心底那一抹刻骨乡愁。只因,再美的水乡于他不过是异乡,此身是客,无根无依。只因,旧年将尽,新春将至,人更盼团圆。
又是一年时序交替,光阴流转,归途无期,身在他乡的游子心中惦念着那封寄托思念的家书是否能够送到亲人手中,也羡慕着身有双翼、可以飞回洛阳城畔的归鸿。
千般凄苦,万般无奈,在这广阔无边的江面之上,最终化为一声叹息,和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默然倾诉。
全诗由景人情,写景绝妙,写情真挚,从首联客路行舟的轻快,次联潮平岸阔的恢弘,到三联时序交替的哲思,再到尾联见雁思亲的升华,一路层层递进,堪称妙绝千古。难怪当时的宰相张说对这首诗极度赞赏,甚至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明朝的胡应麟也在《诗薮》中,将“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二句,作为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
自古以来,乡愁便是诗词歌赋永恒的主题, “独在异乡为异客”诉的是孤苦,“浊酒一杯家万里”道的是无奈,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人眼皆悲凉,也有“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字字催断肠。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却不悲不怒不郁悒,写的是江春美景,赞的是壮美山河,将淡淡的思乡之情融人“潮平两岸阔”的恢宏气势中,别有一番胸襟与气度。因此,虽然史料中难以考证,我们仍然愿意相信,他是尝过世间疾苦依旧心中向暖的乐观之士,是能将生活的重担一肩扛起,只留给亲人一个坚毅背影的疏阔男儿。
而这份乐观与坚毅,又如何不是千百年来无数离乡打拼的游子的真实写照?
从古至今,为了生计与梦想,无数游子远离故土,亲人的笑脸、家乡的味道,从此只能是记忆中的珍藏,在每个午夜梦回时分,望着异乡的万家灯火,独自思念,独自落泪。然而,当晨光重现,日照大地,自信与乐观便会再次回归,思念瞬间化为动力,支持着漂泊异乡的追梦者们在新的一天披荆斩棘,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生活拼尽全力。
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生活。千年前王湾所惊叹的“潮平两岸阔”,同我们今日向往的“诗和远方”何其相似,千年前王湾的那一抹乡愁,也与我们今日的乡愁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你依旧可以在思乡而无所归的时候,吟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所以,唐末诗人郑谷给出的评价“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到如今,我们依旧十分赞同。
一句能令万古传,传的不是美词佳句,是千年不变的游子乡愁,是短短几个字就能令人潸然泪下的普世共鸣。
由此可见,诗词最动人处,大抵写的都是世间那些无须华丽装裱的朴素真情。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意将为大家盘点那些“因一首诗、一个故事流传千古的诗人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走近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
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王湾《次北固山下》
人生的际遇,有时实在难以捉摸。
如果生得早些,他也许能在诗歌繁荣之前崭露头角,轻松占得一席之地;如果生得晚些,他或许能凭着盖世之才,得个有盛唐遗风的传世美名。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他偏偏出生在顶级诗人云集的盛唐,虽然留下了千古名句,却只能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在佳作浩繁的《全唐诗》里,在诗人灿若星辰的盛世,他的名字,隐藏在无数风流名士的光环背后,少有人铭记,也少有人提及。
他叫王湾,字为德,洛阳人,约生于公元694年前,卒于开元末,是玄宗时期的一个无名小吏,兢兢业业一辈子,仕终也不过是个洛阳尉,没有名留青史的高官显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文功武绩,唯一被载人史册的,是曾参与《群书四部录》集部的编撰辑集,遗憾的是,这套书已经佚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再难一睹真容。
幸好,还有一首诗作为联结,史册中未曾记载的人,以诗人的身份同我们邂逅,史册中未曾记录的心事,也借由一首诗,向我们娓娓道来,引发跨越千年的共鸣与感动。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由于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宋朝词人辛弃疾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正是此地。次,为停泊之意,这首诗是诗人王湾在停经北固山时所作,因此题为《次北固山下》。
冬末春初,北方依旧残雪覆地、乍暖还寒,长江南岸却已是一片清山丽水,绿意人间。王湾自北方而来,一叶扁舟,缓行江上,不觉间,已经由寒人暖,也从长夜漫漫,行至夜尽天明。在和暖的江风中,他孑然独立,有幸在东曦既上浮云开的绝美时刻,领略了江南秀美的春色和长江雄奋壮观的辽阔景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他对此赞叹不已。
然而,如此美景,依旧冲不散他心底那一抹刻骨乡愁。只因,再美的水乡于他不过是异乡,此身是客,无根无依。只因,旧年将尽,新春将至,人更盼团圆。
又是一年时序交替,光阴流转,归途无期,身在他乡的游子心中惦念着那封寄托思念的家书是否能够送到亲人手中,也羡慕着身有双翼、可以飞回洛阳城畔的归鸿。
千般凄苦,万般无奈,在这广阔无边的江面之上,最终化为一声叹息,和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默然倾诉。
全诗由景人情,写景绝妙,写情真挚,从首联客路行舟的轻快,次联潮平岸阔的恢弘,到三联时序交替的哲思,再到尾联见雁思亲的升华,一路层层递进,堪称妙绝千古。难怪当时的宰相张说对这首诗极度赞赏,甚至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明朝的胡应麟也在《诗薮》中,将“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二句,作为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
自古以来,乡愁便是诗词歌赋永恒的主题, “独在异乡为异客”诉的是孤苦,“浊酒一杯家万里”道的是无奈,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人眼皆悲凉,也有“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字字催断肠。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却不悲不怒不郁悒,写的是江春美景,赞的是壮美山河,将淡淡的思乡之情融人“潮平两岸阔”的恢宏气势中,别有一番胸襟与气度。因此,虽然史料中难以考证,我们仍然愿意相信,他是尝过世间疾苦依旧心中向暖的乐观之士,是能将生活的重担一肩扛起,只留给亲人一个坚毅背影的疏阔男儿。
而这份乐观与坚毅,又如何不是千百年来无数离乡打拼的游子的真实写照?
从古至今,为了生计与梦想,无数游子远离故土,亲人的笑脸、家乡的味道,从此只能是记忆中的珍藏,在每个午夜梦回时分,望着异乡的万家灯火,独自思念,独自落泪。然而,当晨光重现,日照大地,自信与乐观便会再次回归,思念瞬间化为动力,支持着漂泊异乡的追梦者们在新的一天披荆斩棘,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生活拼尽全力。
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生活。千年前王湾所惊叹的“潮平两岸阔”,同我们今日向往的“诗和远方”何其相似,千年前王湾的那一抹乡愁,也与我们今日的乡愁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你依旧可以在思乡而无所归的时候,吟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所以,唐末诗人郑谷给出的评价“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到如今,我们依旧十分赞同。
一句能令万古传,传的不是美词佳句,是千年不变的游子乡愁,是短短几个字就能令人潸然泪下的普世共鸣。
由此可见,诗词最动人处,大抵写的都是世间那些无须华丽装裱的朴素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