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北美艾美奖颁奖现场,来自中国的Base FX凭在《太平洋战争》(The Pacific)中的特效制作摘得最佳特效奖(迷你剧集、电视电影类)。突如其来的艾美奖让Base FX赢得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本届艾美奖上获得多项大奖的电视迷你剧《太平洋战争》由HBO (Home Box Office)电视台出品,该电视台是美国最大的电影频道。而中国公司Base FX则是该剧幕后的特效团队之一。从一个十余人的小团队起步, 如今的Base FX已拥有150多名员工,并在香港、洛杉矶和温哥华设有办公室,公司的下一个目标是成为亚洲顶尖的特效企业。
Base FX的《太平洋》之旅
Base FX能够参与《太平洋战争》得益于该剧制片方HBO的推荐。公司此前曾为HBO 的《选票风波》(Recount)和《灰色花园》(Grey Garden)制作过特效,这两部电视电影也分别在2008、2009年拿下艾美奖。
进入之初,这家来自中国的特效公司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虽然只是电视迷你剧,但作为 HBO 与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汤姆·汉克斯(Tom Hanks)继《兄弟连》后再度合作的年度大戏,《太平洋战争》耗资超过1亿美元,其制作完全是按好莱坞电影的高标准进行的。 Base FX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弗.布兰博(Christopher Bremble)说:“当时很多制片人的第一反应是,干嘛要找一个中国公司做特效?反正有的是钱,为什么不请最好的?” Base FX首先经历了一个测试,“片方给了我们一段白天拍摄的素材,要求将场景改成晚上。”测试结果得到了主要制片人的首肯后,公司开始接到一些小镜头。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Base FX接到的任务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
最终,Base FX为《太平洋战争》制作了约80个镜头的特效,其中的重头戏是第五集里的贝里琉岛登陆,正是这一集赢得了艾美奖。布兰博介绍说,Base FX进入时已是项目后期,拍摄工作早已完成,但特效制作遇到了麻烦,尤其是难度最高的3个A级镜头,其中就包括海滩登陆战中的全景。最初负责这段特效的公司拿出的成果被汉克斯等制片人否定,正当各方有些束手无策时,布兰博主动请缨:“我站出来说我们能做,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团队可以做到。”
当时整个项目的运作时间只剩下6周,预算也已超支,剧组的气氛也很微妙。最终的决定又过了两周才正式做出。布兰博说 HBO 都曾一度劝自己放弃,“他们说如果这次搞砸,以后就不好再合作了。”在等待期间,Base FX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负责该项目创意与执行的特效总监任激波表示,公司针对该集内容的需要,提前进行了各类工具的研发和测试,“比如很多画面都涉及海水的水波,我们开发了相应的插件工具。” Base FX还找到八一厂合作,特意实拍了很多爆炸场景以供后期使用。
就项目管理难度而言,Base FX也面临很大挑战。在接手《太平洋战争》时,公司手上其实已有一个大项目在进行,因此必须对现有的人手进行有效的再分配。该项目的另一位负责人Tolly swallow 介绍说,“我们先把片方给的资料拿回来开会,一条条分析其中的难点,再切开交给各小组专门解决。”团队的规模也是逐渐扩大的,“前期调研时主要是少数技术骨干,其他人员是等到实际制作时才开始进入。”作为项目经理,Tolly swallow 需要控制进度并兼顾预算,此外,“我的主要工作是听取制片方的要求和意见,并将其反馈给制作团队。”如此大型的项目沟通任务也很重,“最复杂的镜头渲染了超过100层,很多镜头都修改了40多个版本。”
布兰博表示,《太平洋战争》对公司团队的锻炼很大,各方对最后的结果均较满意。即便如此,他对最终能获得艾美奖还是颇觉意外,“因为该剧的第一集也被提名了,负责的特效公司很有名,里面也有大量复杂的特效,而第五集的特效中动作场面较多,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向来不喜欢这类。”颁奖晚会前,布兰博在候机时还接到评委朋友的电话,“说他刚看了入围作品,觉得我们没戏。”于是他毫无准备地去了颁奖礼,“发奖时我正在发短信,是被身边的人拉上去的。”
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Base FX而言,艾美的奖杯或许能带来更多机会。不过在目前,布兰博表示其对公司业务的影响不大,“我们接下来1-2年的项目早都已确定了”。布兰博认为,艾美奖的意义更多在于“向年轻的艺术家和企业展示一种可能性”,在他看来,特效绝非单纯的技术行业,而是不折不扣的创意产业。
“基地”发展史
和内地很多的特效公司一样,Base FX的起点也很低。布兰博最初是电影编剧和导演。2002年,他作为某主题公园项目考察团的顾问第一次来到中国海南。公司目前的首席运营官谢宁当时在海南对外经贸局工作,负责此行的接待,二人由此结识。
首次来华的布兰博对中国的文化和CG产业环境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他带来了自己编导的电影《深海营救》(Deep Rescue),“反正是自己投资 ,不需要说服投资人。加上当时钱很少,也确实需要到最便宜的地方做。”他找了一家培训学校,“里面的老师说他们能做,于是他就成了我的特效总监。” 这支团队正是Base FX的前身,那时项目组只有15个人,“现在其中的很多人都还在公司工作。”最初的起步也很艰难,“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靠着以往的朋友关系,布兰博拉来一个又一个的小项目,才度过了开头的两年。
作为特效公司,Base FX的第一个突破是《白银帝国》,这也是其接手的首个华语片项目。布兰博说,这是公司的第一场“Big Show”。Base FX当时只有20余人,面临的挑战很大,尤其是片中主角遇狼的一段戏,“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动物,只有一切从头学起。”不过也正是通过该项目中,公司第一次赢得了信任,“之前几乎所有人都劝导演用狗实拍,但我们坚持说能用CG完成。”布兰博对最后的结果很满意,“我们最初投标时送的测试其实很粗糙,典型小公司做的玩意,但最后出来的效果已经很正规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白银帝国》的特效制作,Base FX开始建立起公司的制作流程(Pipeline)。在特效业,流程具有重要意义,“好公司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流程。” 这方面, Base FX一开始就付出了很大努力,“我们在进入每个项目之前,都会根据其中的需要开发各种各样的软件工具。”相比市面上主要软件自带的工具,自己再去开发一套新工具似乎既花时间也不够经济,但布兰博认为从长远看,流程才是特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韩国公司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但他们的弱点是比较保守,用的大多是主流软件,这必然造成其做出的东西跟别人不会有太大差异。” 只有建立独特的流程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Base FX现在能接到好莱坞电影项目的原因。”
特效业也素有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 因此对于企业的稳定经营来说,建立有效的流程也很关键,“人会走,Pipeline不会走。”一旦体系建立起来,新人就能迅速入门并发挥作用,这就能极大降低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因此“虽然打造流程需要多出一些投资,但我还是敢说最终我们能比韩国公司便宜20%。”
在现代影视生产中,特效制作的过程相当复杂。片方一般会先举办招标会,特效企业需要提交自己的故事板、概念图等方案以及具体的报价。因此对于后者来说,必须要在事前准确地估计项目所需的成本、时间以及工具等因素。布兰博说,“这一行做出承诺得很小心,因为我们既不想客户拿到的东西是他们不想要的,也不想自己搞得事倍功半 。”为了保证进度,公司永远会有A、B、C多套计划,“我们总是先尝试最难的,因为这对完善流程有价值;但也有备用的方案以防万一。”C计划则是最后一招,“就是手画了,一个一个像素点地解决问题。”布兰博说最好的特效其实都不是靠电脑,而是靠手工完成的。
此外,Base FX也很重视与片方的协作、沟通机制,“我们一般会让客户决定他们需要知道多少细节。导演可以每天来查看我们的进度,也可以隔一阵看一次。”布兰博表示公司非常注重与客户建立顺畅稳定的合作关系。Base FX吸引了不少回头客。比如在《太平洋战争》后,公司又参与了HBO的另一部迷你剧大制作——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监制并亲任首集导演的《海滨帝国》(Boardwalk Empire)。Base FX刚与另一家北美公司合作完成了该剧全部12集的特效,“我们负责了324个镜头,共耗时5个月。”
与片方直接合作是Base FX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策略,这也是为了能更接近产业链上游。在布兰博看来,与客户保持直接联系很重要,“因为可以提前知道他们接下来的项目,并为此做好准备。”在采访中, 他一再强调Base FX不是时下流行的外包公司,“我们很少通过其他特效公司接单。”
未来:北美+内地
目前,Base FX主要的制作力量基本都集中在北京,香港、洛杉矶和温哥华的办公室主要是销售团队,“顶多会雇佣一些临时人员应对当地的项目。”在业务方面,公司仍会以北美和中国本地的电影为主。2010年Base FX接手了不少好莱坞项目,包括《高空飞行》(Altitude)、《死亡赛车2》(Death Race2)和迪斯尼的《贝弗利山拜金狗2》(BeverlyHills Chihuahua2)等。布兰博表示还有一部Base FX参与特效的好莱坞大制作将于明年暑期上映,“届时我们的成果会再次让大家吃惊。”此外,公司未来可能加入的项目还有HBO的《海滨帝国》第二季以及马丁・斯科西斯的新片。
在时下电影界的热点3D方面,Base FX也已进入。公司刚接手了一部3D停格动画电影《飞行机器》(The Flying Machine),该片的制片人是曾凭《彼得与狼》(Peter & the Wolf)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 Hugh Welchman。在该片中,Base FX将负责3D效果的渲染、打光等重要工序。
另一方面,来自内地的电影项目也在逐渐增多。采访中,布兰博透露陈凯歌《赵氏孤儿》的特效制作这两天就将开工。接下来的项目还有成龙领衔的《十二生肖》和陈嘉上监制的《画壁》。谢宁表示,公司近两年手上的好莱坞项目比较多,因此承接的华语电影较少,不过在2011年,华语项目的比例将会达到50%。
内地特效业无疑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在任激波看来,特效分为两种,“观众注意到的更多是《2012》这样观赏性的特效,其实还有很多比较隐性的特效,比如擦线、加火光等。”后者是所有电影都需要的。相比海外,华语电影有鲜明特点,“比如强调动作场面。”此外,中国项目往往蕴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因素,这也对特效的创意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功夫中的运气这些比较虚玄的元素,需要不断提出方案去靠近导演脑子里的影像。”
不过在任激波看来,华语项目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合作机制,“北美项目往往有很明确的要求,只需朝这个方向做就行;但中国的情况是制片方和导演往往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从特效方的角度出发,目前比较理想的合作方式是从前期就全面介入,并在拍摄期间跟组,“最好能在拍摄时就尽量配合,保证后面做特效的需要。”但现实情况大多难以如愿,“很多电影其实前期不会花很多时间策划,导演也拍得很快,处理比较随意,最后出来的东西和前期给我们的剧本、分镜完全不同”。这样制作特效,效果肯定不会理想,“更多是事后的补救,观众看时也会觉得特效好像是强加进去的。”
华语项目制作缺少全盘规划和控制也使得特效公司很难在进入之前准确地估计预算,大幅超支成为了常态。任激波表示内地一些导演对特效缺乏了解,因此一开始往往会放手让特效团队自由发挥,但到了接近完成时又会提出很多否定意见,这就会增加很多额外成本与工作量。此外,在沟通机制上,西方项目有专人负责,特效方往往只需和一人对接。但在很多华语项目中,“说话的人太多,有时你以为得到了导演的意见,但其实只是导演身边人的意见。”而沟通的环节越多,产生的误差自然也就越大。
作为电影制作中最具技术性的环节,特效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目前国内很多特效公司的业务都以外包为主。不过随着前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行业整体也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欧美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转移风险,都在把制作力量往人力成本较低的亚洲等地转移。
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更多机会,即使是很多好莱坞的大制作,近来都习惯在北美以外寻找合作伙伴,“这两年来找我们的北美项目越来越多。”不过布兰博认为特效不是个挣钱的行当,“我们不是微软,这一行从来都没发财的。”编导出身的他也表示Base FX未来可能会向上游的内容制作方向发展,因为“只有拥有版权内容,才能获得更大的赢利空间”。不过布兰博也深知内容制作是完全不同的世界,风险很大, “一、做内容耗资很大;二、你只有一次机会,失败就完了。” 对于这样的挑战,布兰播说Base FX有思考,“但目前我们还没做好准备。”
在本届艾美奖上获得多项大奖的电视迷你剧《太平洋战争》由HBO (Home Box Office)电视台出品,该电视台是美国最大的电影频道。而中国公司Base FX则是该剧幕后的特效团队之一。从一个十余人的小团队起步, 如今的Base FX已拥有150多名员工,并在香港、洛杉矶和温哥华设有办公室,公司的下一个目标是成为亚洲顶尖的特效企业。
Base FX的《太平洋》之旅
Base FX能够参与《太平洋战争》得益于该剧制片方HBO的推荐。公司此前曾为HBO 的《选票风波》(Recount)和《灰色花园》(Grey Garden)制作过特效,这两部电视电影也分别在2008、2009年拿下艾美奖。
进入之初,这家来自中国的特效公司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虽然只是电视迷你剧,但作为 HBO 与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汤姆·汉克斯(Tom Hanks)继《兄弟连》后再度合作的年度大戏,《太平洋战争》耗资超过1亿美元,其制作完全是按好莱坞电影的高标准进行的。 Base FX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弗.布兰博(Christopher Bremble)说:“当时很多制片人的第一反应是,干嘛要找一个中国公司做特效?反正有的是钱,为什么不请最好的?” Base FX首先经历了一个测试,“片方给了我们一段白天拍摄的素材,要求将场景改成晚上。”测试结果得到了主要制片人的首肯后,公司开始接到一些小镜头。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Base FX接到的任务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
最终,Base FX为《太平洋战争》制作了约80个镜头的特效,其中的重头戏是第五集里的贝里琉岛登陆,正是这一集赢得了艾美奖。布兰博介绍说,Base FX进入时已是项目后期,拍摄工作早已完成,但特效制作遇到了麻烦,尤其是难度最高的3个A级镜头,其中就包括海滩登陆战中的全景。最初负责这段特效的公司拿出的成果被汉克斯等制片人否定,正当各方有些束手无策时,布兰博主动请缨:“我站出来说我们能做,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团队可以做到。”
当时整个项目的运作时间只剩下6周,预算也已超支,剧组的气氛也很微妙。最终的决定又过了两周才正式做出。布兰博说 HBO 都曾一度劝自己放弃,“他们说如果这次搞砸,以后就不好再合作了。”在等待期间,Base FX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负责该项目创意与执行的特效总监任激波表示,公司针对该集内容的需要,提前进行了各类工具的研发和测试,“比如很多画面都涉及海水的水波,我们开发了相应的插件工具。” Base FX还找到八一厂合作,特意实拍了很多爆炸场景以供后期使用。
就项目管理难度而言,Base FX也面临很大挑战。在接手《太平洋战争》时,公司手上其实已有一个大项目在进行,因此必须对现有的人手进行有效的再分配。该项目的另一位负责人Tolly swallow 介绍说,“我们先把片方给的资料拿回来开会,一条条分析其中的难点,再切开交给各小组专门解决。”团队的规模也是逐渐扩大的,“前期调研时主要是少数技术骨干,其他人员是等到实际制作时才开始进入。”作为项目经理,Tolly swallow 需要控制进度并兼顾预算,此外,“我的主要工作是听取制片方的要求和意见,并将其反馈给制作团队。”如此大型的项目沟通任务也很重,“最复杂的镜头渲染了超过100层,很多镜头都修改了40多个版本。”
布兰博表示,《太平洋战争》对公司团队的锻炼很大,各方对最后的结果均较满意。即便如此,他对最终能获得艾美奖还是颇觉意外,“因为该剧的第一集也被提名了,负责的特效公司很有名,里面也有大量复杂的特效,而第五集的特效中动作场面较多,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向来不喜欢这类。”颁奖晚会前,布兰博在候机时还接到评委朋友的电话,“说他刚看了入围作品,觉得我们没戏。”于是他毫无准备地去了颁奖礼,“发奖时我正在发短信,是被身边的人拉上去的。”
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Base FX而言,艾美的奖杯或许能带来更多机会。不过在目前,布兰博表示其对公司业务的影响不大,“我们接下来1-2年的项目早都已确定了”。布兰博认为,艾美奖的意义更多在于“向年轻的艺术家和企业展示一种可能性”,在他看来,特效绝非单纯的技术行业,而是不折不扣的创意产业。
“基地”发展史
和内地很多的特效公司一样,Base FX的起点也很低。布兰博最初是电影编剧和导演。2002年,他作为某主题公园项目考察团的顾问第一次来到中国海南。公司目前的首席运营官谢宁当时在海南对外经贸局工作,负责此行的接待,二人由此结识。
首次来华的布兰博对中国的文化和CG产业环境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他带来了自己编导的电影《深海营救》(Deep Rescue),“反正是自己投资 ,不需要说服投资人。加上当时钱很少,也确实需要到最便宜的地方做。”他找了一家培训学校,“里面的老师说他们能做,于是他就成了我的特效总监。” 这支团队正是Base FX的前身,那时项目组只有15个人,“现在其中的很多人都还在公司工作。”最初的起步也很艰难,“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靠着以往的朋友关系,布兰博拉来一个又一个的小项目,才度过了开头的两年。
作为特效公司,Base FX的第一个突破是《白银帝国》,这也是其接手的首个华语片项目。布兰博说,这是公司的第一场“Big Show”。Base FX当时只有20余人,面临的挑战很大,尤其是片中主角遇狼的一段戏,“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动物,只有一切从头学起。”不过也正是通过该项目中,公司第一次赢得了信任,“之前几乎所有人都劝导演用狗实拍,但我们坚持说能用CG完成。”布兰博对最后的结果很满意,“我们最初投标时送的测试其实很粗糙,典型小公司做的玩意,但最后出来的效果已经很正规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白银帝国》的特效制作,Base FX开始建立起公司的制作流程(Pipeline)。在特效业,流程具有重要意义,“好公司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流程。” 这方面, Base FX一开始就付出了很大努力,“我们在进入每个项目之前,都会根据其中的需要开发各种各样的软件工具。”相比市面上主要软件自带的工具,自己再去开发一套新工具似乎既花时间也不够经济,但布兰博认为从长远看,流程才是特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韩国公司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但他们的弱点是比较保守,用的大多是主流软件,这必然造成其做出的东西跟别人不会有太大差异。” 只有建立独特的流程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Base FX现在能接到好莱坞电影项目的原因。”
特效业也素有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 因此对于企业的稳定经营来说,建立有效的流程也很关键,“人会走,Pipeline不会走。”一旦体系建立起来,新人就能迅速入门并发挥作用,这就能极大降低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因此“虽然打造流程需要多出一些投资,但我还是敢说最终我们能比韩国公司便宜20%。”
在现代影视生产中,特效制作的过程相当复杂。片方一般会先举办招标会,特效企业需要提交自己的故事板、概念图等方案以及具体的报价。因此对于后者来说,必须要在事前准确地估计项目所需的成本、时间以及工具等因素。布兰博说,“这一行做出承诺得很小心,因为我们既不想客户拿到的东西是他们不想要的,也不想自己搞得事倍功半 。”为了保证进度,公司永远会有A、B、C多套计划,“我们总是先尝试最难的,因为这对完善流程有价值;但也有备用的方案以防万一。”C计划则是最后一招,“就是手画了,一个一个像素点地解决问题。”布兰博说最好的特效其实都不是靠电脑,而是靠手工完成的。
此外,Base FX也很重视与片方的协作、沟通机制,“我们一般会让客户决定他们需要知道多少细节。导演可以每天来查看我们的进度,也可以隔一阵看一次。”布兰博表示公司非常注重与客户建立顺畅稳定的合作关系。Base FX吸引了不少回头客。比如在《太平洋战争》后,公司又参与了HBO的另一部迷你剧大制作——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监制并亲任首集导演的《海滨帝国》(Boardwalk Empire)。Base FX刚与另一家北美公司合作完成了该剧全部12集的特效,“我们负责了324个镜头,共耗时5个月。”
与片方直接合作是Base FX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策略,这也是为了能更接近产业链上游。在布兰博看来,与客户保持直接联系很重要,“因为可以提前知道他们接下来的项目,并为此做好准备。”在采访中, 他一再强调Base FX不是时下流行的外包公司,“我们很少通过其他特效公司接单。”
未来:北美+内地
目前,Base FX主要的制作力量基本都集中在北京,香港、洛杉矶和温哥华的办公室主要是销售团队,“顶多会雇佣一些临时人员应对当地的项目。”在业务方面,公司仍会以北美和中国本地的电影为主。2010年Base FX接手了不少好莱坞项目,包括《高空飞行》(Altitude)、《死亡赛车2》(Death Race2)和迪斯尼的《贝弗利山拜金狗2》(BeverlyHills Chihuahua2)等。布兰博表示还有一部Base FX参与特效的好莱坞大制作将于明年暑期上映,“届时我们的成果会再次让大家吃惊。”此外,公司未来可能加入的项目还有HBO的《海滨帝国》第二季以及马丁・斯科西斯的新片。
在时下电影界的热点3D方面,Base FX也已进入。公司刚接手了一部3D停格动画电影《飞行机器》(The Flying Machine),该片的制片人是曾凭《彼得与狼》(Peter & the Wolf)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 Hugh Welchman。在该片中,Base FX将负责3D效果的渲染、打光等重要工序。
另一方面,来自内地的电影项目也在逐渐增多。采访中,布兰博透露陈凯歌《赵氏孤儿》的特效制作这两天就将开工。接下来的项目还有成龙领衔的《十二生肖》和陈嘉上监制的《画壁》。谢宁表示,公司近两年手上的好莱坞项目比较多,因此承接的华语电影较少,不过在2011年,华语项目的比例将会达到50%。
内地特效业无疑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在任激波看来,特效分为两种,“观众注意到的更多是《2012》这样观赏性的特效,其实还有很多比较隐性的特效,比如擦线、加火光等。”后者是所有电影都需要的。相比海外,华语电影有鲜明特点,“比如强调动作场面。”此外,中国项目往往蕴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因素,这也对特效的创意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功夫中的运气这些比较虚玄的元素,需要不断提出方案去靠近导演脑子里的影像。”
不过在任激波看来,华语项目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合作机制,“北美项目往往有很明确的要求,只需朝这个方向做就行;但中国的情况是制片方和导演往往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从特效方的角度出发,目前比较理想的合作方式是从前期就全面介入,并在拍摄期间跟组,“最好能在拍摄时就尽量配合,保证后面做特效的需要。”但现实情况大多难以如愿,“很多电影其实前期不会花很多时间策划,导演也拍得很快,处理比较随意,最后出来的东西和前期给我们的剧本、分镜完全不同”。这样制作特效,效果肯定不会理想,“更多是事后的补救,观众看时也会觉得特效好像是强加进去的。”
华语项目制作缺少全盘规划和控制也使得特效公司很难在进入之前准确地估计预算,大幅超支成为了常态。任激波表示内地一些导演对特效缺乏了解,因此一开始往往会放手让特效团队自由发挥,但到了接近完成时又会提出很多否定意见,这就会增加很多额外成本与工作量。此外,在沟通机制上,西方项目有专人负责,特效方往往只需和一人对接。但在很多华语项目中,“说话的人太多,有时你以为得到了导演的意见,但其实只是导演身边人的意见。”而沟通的环节越多,产生的误差自然也就越大。
作为电影制作中最具技术性的环节,特效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目前国内很多特效公司的业务都以外包为主。不过随着前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行业整体也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欧美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转移风险,都在把制作力量往人力成本较低的亚洲等地转移。
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更多机会,即使是很多好莱坞的大制作,近来都习惯在北美以外寻找合作伙伴,“这两年来找我们的北美项目越来越多。”不过布兰博认为特效不是个挣钱的行当,“我们不是微软,这一行从来都没发财的。”编导出身的他也表示Base FX未来可能会向上游的内容制作方向发展,因为“只有拥有版权内容,才能获得更大的赢利空间”。不过布兰博也深知内容制作是完全不同的世界,风险很大, “一、做内容耗资很大;二、你只有一次机会,失败就完了。” 对于这样的挑战,布兰播说Base FX有思考,“但目前我们还没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