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安多藏族妇女服饰文化初探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藏族服饰是甘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瑰丽的宝石,璀璨夺目,它散发着一江三河流域独特的民俗味道,又是千百年雪域高原游牧民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生不息的物质文化积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黄河、长江发源地的甘南,是中华民族发祥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甘南地区现存藏族服饰就有86种之多,保护和挖掘服饰文化不仅是丰富当代自身文化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守正创新,发扬光大。
  关键词:甘南安多藏族女性服饰;民族文化;创新
  1 甘南安多藏族女性服饰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1 藏族服饰起源的历史渊源
  服饰承载着民族之美,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即早在2000多年前,藏民族祖先羌人的服饰中就已具备了如今的藏族服饰基本元素。藏族先民留存的诸多原始文化遗迹,是我们了解和穿越藏族服饰发展的“时光隧道”与“标本化石”。
  1.2 安多藏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上随着各地区不断进行文化交流,藏族服饰文化在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得以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不断增多,人们生活有所改善,现代藏族服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变得更加美观、简洁、多彩、实用,这就使藏族服饰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备了与多种文化产生交流的客观条件。
  自文成公主入藏后,藏族与中原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交流日益密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青藏高原东部门户的甘南藏区与汉、回、蒙、满等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加上元朝实行屯军戍边的政策使南京等地大量军民移居古洮州、岷州,藏族服饰也因此得到了改进发展,变得越来越美观、漂亮、实用,安多藏族个性文化底蕴也变得更加丰厚。在服饰文化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今天,甘南安多藏族女性服饰文化具有很强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2 甘南安多藏族女性服饰的类型及特点
  甘南藏族服饰(图1)不但继承了传统藏族服饰的特点,还呈现出浓郁的“甘南味”。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安多藏族女性服饰总体上分为牧区和农区两大类。牧区服饰主要分布在玛曲、碌曲、夏河三县及其接壤的半农半牧区,农区服饰包括迭部、卓尼、舟曲三县。
  2.1 碌、玛、夏牧区服饰
  甘南安多藏族牧区服饰是这一地区牧民与自然环境长期相适应的产物,其中气候起着最主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服装的材料、款式、色彩。甘南一年中冰雪期较長,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甘南藏族的服装材料多为畜产的牛羊毛织物、皮张和猎获的动物皮毛;另外,藏袍宽大、束腰以及穿靴等特征是和草原游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男女穿着基本相似,上下连属式样藏袍,均为大襟右侧开口。只是女士束腰后下摆与脚踝齐平,男士下摆提高到膝部的位置区分。玛曲、碌曲、夏河的藏族妇女常把头发梳成很多小辫,然后带上发套,发套上有十四五个银制碗形饰物,藏语称其为“欧当”。玛曲、碌曲、夏河三县男女喜戴圆顶宽檐呢帽(礼帽),冬天则是狐皮帽。在甘南高原除漂亮的服装外,还有腰饰,在腰带上系一个皮带,称其为“恰玛”,镂刻精致花纹,镶嵌红珊瑚、绿松石等。
  2.2 卓尼“三格毛儿”服饰
  卓尼的“觉乃”是一支来自西藏的藏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卓尼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特有的“三格毛儿”服饰是西藏宫廷服饰中保留最完整的,可以说是藏区古代服饰及礼仪的“活化石”。
  觉乃藏族服饰属卓尼县农区服饰,它不仅在我国有名,在世界服饰中也较珍稀。妇女们的头发编成三根粗大的辫子,发辫上通常佩挂一串圆形钱币状银制品,其上刻着十二生肖象或藏八宝图案,不但有装饰的作用,还有护身符的意义。“珊瑚斑玛”则是青年妇女们最热衷的头饰,是用红色小珊瑚珠串连成梯形状覆在头上的独特帽子,它的小面与前额对齐,大面披盖在头顶后,两端装饰各种颜色的飘带,悬垂在脑后左右两边。据说这种珊瑚头饰是“拉”的头饰,“拉”是高居天上的神,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珊瑚的大小及成色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它一般和毡礼帽佩戴,因这里藏族妇女的头发都梳成三根粗辫子,故称其为“三格毛儿”。少女们的三根辫子都编起来,用红头绳扎结,已婚妇女只编中间一根,用黑头绳系扎起来,左右的两根辫子上端蓬松,至腰下才梳成辫子,“三格毛儿”服饰选料一般用蓝、红、桃红、绿色。
  2.3 舟曲、迭部林区服饰
  迭部舟曲,地处嘉陵江最大支流白龙江的上游,气候温暖湿润,这里山高沟深,森林茂密。除益哇乡扎尕那一带的藏族人身穿羊皮袄外,其他地域的服装比较单薄,色彩鲜艳。年轻妇女的帽面颜色绮丽鲜艳、丰富多彩。她们身穿半高领大襟的长袍。平日劳动时在长袍下套无领、无袖、对襟的马甲。而洛大、腊子一带的藏族妇女一般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上穿短上衣,腰束大红色上或枣红色宽腰带,裤子很宽,裤口束起,类似“灯笼”状;头缠一条四方的黑头帕,已婚女子梳三根辫子,饰以银质的连环圆圈装饰品。
  舟曲一带的服饰既带有远古西羌人的遗风,又有温热带的地域特色。从而形成这里比较特殊的藏族服饰风格。这一带藏族妇女都缠头帕,胸前束整枝珊瑚,或带一个很大的银盘子,上面刻有精美别致的图案,藏语叫“欧多子”,正面涂饰法兰瓷图案,中嵌红珊瑚珠,圆周又嵌八个白球,最外是八宝吉祥图案。它是由古代的“护神符”演变而来,如今不但有护身驱邪之意,而且还是精致华贵的装饰品。这种装饰品在甘南藏区均可见到,牧区藏族男女佩挂的佛龛如碗口大小,有圆的,有方的,里面装佛像、经卷或咒符之类。
  3 甘南安多藏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传承保护人才稀缺
  甘南的藏族服饰文化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科学的传承模式,除了一些年老的传统手艺人之外,大多数藏民族服饰的制作者目前都在一些服饰加工场,特别是从事民族服饰文化相关理论研究的人员少之又少,保护工作难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3.2 现代机器制作代替传统手工,缺乏民族文化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许多手工制作藏民族服饰的工艺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手工制作已普遍被现代机器制作所替代。从甘南藏民族服饰发展情况看,由于文化自觉在不同程度上缺失、文化自信力不足,使传统的藏族服饰受单一化、模式化、机械化的影响,民族文化内涵逐渐被弱化,传承力和原创力下降。
  3.3 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
  很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不愿意学习藏族服饰的制作技艺,传统的织布、染布和制作工艺没有得到传承,从而使藏族服饰文化面临消亡的现状。
  4 甘南安多藏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对策
  4.1 扶持培养传承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尽快地抢救安多藏族民族服饰资源,及时收集完整的甘南藏族服饰样本,深入挖掘藏民族服饰的文化底蕴。二是建立藏族服饰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在甘南中职院校开设民族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藏民族服饰手工艺人才和传承人,保证藏族服饰文化工艺后继有人。三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相应的传承制度,建议以政府名义研究制订传承和保护藏族服饰的激励机制,并认真执行和落实。
  4.2 拓宽投资渠道,搭建展示平台
  近年来,甘南多地相继举办了“博巴秀”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关注。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重视民族品牌创建工作,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进校园和服饰表演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可以参照舞台剧的模式,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高规格策划和包装,展演出藏区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舞台剧。最后,与国内外服装设计、展演的文化机构加强合作,将藏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向全世界展现藏文化之美。
  4.3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安多品牌影响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高效的宣传才能使藏族服饰最终走出藏乡,迈进市场,树立起安多藏族服饰文化品牌。
  一是政策支持。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要采取倾斜政策扶持发展。将藏族服飾文化与文学、影视、舞蹈等艺术作品相结合,创作更多反映藏族服饰文化风俗、生活方式、原生态音乐、舞台剧等,并拍摄成电影、电视纪录片等,提升藏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是宣传推介。通过服饰展览会、酒店的装饰品、文化餐饮场所的装饰物、服饰展演、文艺演出、锅庄舞展演等,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加深了解。
  三是传承保护。通过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宣传藏族传统文化以及藏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起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调动甘南民众参与藏族服饰文化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4.4 民族服饰开发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纪念意义,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巨大,目前正值甘南旅游业大发展之时,可以借助传统节庆活动,开发具有藏民族特色、有纪念价值的高质量的民族服饰。
  一是博物馆陈列。建立专门的服饰展厅,展示藏族原生态服饰,利用照片、视频等形式把藏族服饰的制作过程、穿戴方法、着装场合以及一些相关的藏族礼仪知识向游客进行展示。
  二是民族服饰博览会。通过举办藏族服饰博览会、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碌曲锅庄舞大赛、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迭部的摆阵舞、舟曲的罗罗舞、卓尼的巴郎鼓舞等艺术活动,向游客展示绚丽多姿的安多藏族服饰,弘扬藏族服饰文化。
  三是建立民族服饰体验区。在甘南州主要的景区及旅游接待场所,工作人员着民族服装上岗,形成一道亮丽风景,供游客观赏。让游客亲身体验参与服饰的制作,加深印象与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图2)。开展这些互动性的项目,不但强化了民族服饰文化的展示效果,还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性,拉近了与游客之间的距离。
  5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甘南安多地区藏族服饰的调研和工作实践总结,深感安多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研究、手工制作技术尚未走上正规化轨道,整理罗列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呼吁各界人士关注甘南悠久的藏族服饰文化,唤起民众的文化觉醒,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加强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使藏族文化和藏民族服饰走出青藏高原,盛开在中华大地,并走向世界,受到世人瞩目。
  参考文献
  [1]雒庆娇.甘肃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道周,贡保南加.甘南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
  [3]杨清凡.藏族服饰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高慧芳,傅千吉.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特点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9-64.
其他文献
摘 要:嘉峪关关城内的关帝庙是嘉峪关关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嘉峪关关城的修建几乎同步而建,后经搬迁、维修、拆除等破坏严重。现在的关帝庙是根据史料记载在原址基础上复原修建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对其进行保护维修。文章为关帝庙的油饰彩画保护维修纪实。  关键词:关帝庙;油饰彩画;传统工艺  根据国家文物局2015年批复,对嘉峪关关城内游击将军府、关帝庙、井亭、碑廊木结构建筑进行保护维修。20
王原祁师承众多前辈大师,将古人遗存化为己用,在当时深受清朝廷的喜爱与重视,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一位绘画艺术大家,他吸收先代绘画技艺创新绘画风格的过程势必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引导老同志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不忘革命初心,永葆政治本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4月9日上午,安徽博物院第四支部一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开展文化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但是随着出土文物的逐渐增多,如何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成为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规范文
摘 要: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陶鏊,表明中国用鏊历史悠久。汉代时,中原地区冶铸技术的迅速发展,日用器具中增加了铜鏊、铁鏊。到辽金时期,少数民族统治势力延伸到淮河流域,已进入中国传统核心地区,不少墓葬考古中发现了铁制鏊盘。本是小小的制饼炊器,却反映了辽金少数民族对中原饮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关键词:鏊;考古发现;饮食结构;节日饮食  1 “鏊”释义  鏊,民间也叫鏊子、饼鏊,是
据国家统计局对自行车和摩托车等22种商品的统计显示,今年第1季度我国分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自行车和摩托车消费品拥有量.
摘 要:博物馆文化离不开传播,传播才能产生影响,才能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功能。文章首先探讨博物馆根据自身文物“产品”来定位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而以自身独特的文化竞争“符号”传播优秀文化,从而深入分析文创等博物馆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不断增强博物馆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升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功能;公共文化;生产传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博物馆事业也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如何认识和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