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作霖作为奉系军阀首领,挑起国内争端,给民族和人民带来灾难。对日交往中,为保全奉系和追逐权力,采取过妥协退让的政策,但也有抗争,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张作霖;对日交往;民族意识
张作霖称霸东北、掌控北京政府时,为维护地位,与日本关系密切。他对日策略随着自身地位的变化逐渐变化。起初为了日本的支持,对日妥协,被打上亲日派的标签。但他并非是完全亲日,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的问题上,采用“外柔内刚”的灵活策略进行抗争,妥协与抗争并用[1],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利益。
一、对日妥协
毋庸置疑,奉系与日本的关系复杂,为了利益,相互利用。从政初期,张作霖明白日本的侵略意图,但为了统治东北,着意依附日本,对日妥协。向日本开放东北口岸,给予日本财商界开发、建厂、贸易等多方面的便利[2],为日本侵略东北创造了便利。在日本刻意制造的冲突中,张作霖选择退让。如“郑家屯事件”,张作霖对日持抵制态度,但他只是暗中进行抵制,仅仅是去信敦促北京政府与日本强硬交涉,表面上仍与日本交好。张作霖清楚日本对东北的控制能力和与日本合作的重要性,明白日本将他作为侵略东北的棋子,但因利益大于矛盾,尽管内心排斥日本,也不得不与日本进行斡旋。
张作霖的妥协行为,违背传统的民族意识。但综合张作霖的对日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其对日妥协可能并非本意,只是面对日本强大压迫时,一种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与日本比较,张作霖的地位是脆弱的[2],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妥协。所以他的民族意识不够纯粹但不能否认。
二、对日抗争
张作霖不想做日本的傀儡,他将加强自身实力、摆脱日本的控制作为对日外交的目标。
张作霖多次镇压反日爱国运动,但在1917年“宽城子事件”中,面对日本的6项无理要求,张作霖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抵制态度,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1]。他出兵镇压日本支持下的蒙匪巴布札布叛乱,维护了民族利益。在“满蒙交涉”过程中,他渴望中国统一,拒绝解决一切“悬案”,拒绝在“满蒙新五路协约”上签字。北伐战争时,拒绝日本武力协助的无理要求,认为“中国人闹家务,自己事自己了”,使日本的计划落空[3]。他对日本的抗拒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一次酒会上,将“墨”写成了“黑”,他说:“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他认为属于中国的领土和利益不可让与日本,反应了他的民族意识。
张作霖认识到日本过于强大,敌我相差悬殊,要想摆脱日本制约,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实力。他利用日本援助,扩展军备,与西方国家进行军火交易,扩建沈阳兵工厂,减少对日本武器的依赖,增强自身力量。训练东北军,在军事武力上缩小差距,确保武力对抗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渗透愈深,日本对东北政治控制愈强。于是他积极推动对东北经济建设,制定民族工业政策,发展经济,以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奉系当局积极修建铁路、开发葫芦岛、抵制中日合办企业。张作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为摆脱日本的殖民教育,减少日本对中国人的思想侵略,奉系积极发展教育,增加教育经费,创办东北大学,鼓励留学,做出收回教育权的尝试,为东北建设培养人才。这些措施抵制了日本的军事、经济、思想侵略,给关内各地起到示范作用。[4]这些措施体现张作霖的民族意识。
同时,张作霖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借助英美等国的力量,牵制贪婪的日本,摆脱控制,获取更多自主权益。利用帝国之间的冲突维护民族自身權益的策略是一种弱国外交策略,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日本,但总体而言,收效甚微。
受客观条件和自身经历影响,张作霖的对日政策相互矛盾。在威胁面前,选择屈辱妥协,但不纯粹、夹杂欲望和利益的民族意识又促使他进行抗争。外柔内刚的各项抗争活动,也切实维护了民族利益。
三、总结
张作霖虽然对日本的要求妥协屈服,但很多要求并未履行,表现出他的民族意识。在重大主权问题上,作为一位军阀他不畏强权,坚决抵制抗争,不肯卖国自保,在关键时期能将保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放在首位,这是难得可贵的。
参考文献:
[1]孟悦.张作霖对日态度刍议[J].东北史论,2011(2):58—61.
[2]曲博.张学良主政时期的对日政策及其评析[D].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硕学位论文,2011.
[3]张文俊,申晓云.论张作霖与日本关系的双重面相[J].历史教学,2009(8):38—42.
[4]康艳华.张作霖抵制日本控制的举措与东北近代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6—179.
[5]徐杉.略论张作霖对日的勾结与反抗[J].才智,2016:216—217.
[6]茅文婷.爱国主义视角下的张作霖对日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0(17):32—33.
关键词:张作霖;对日交往;民族意识
张作霖称霸东北、掌控北京政府时,为维护地位,与日本关系密切。他对日策略随着自身地位的变化逐渐变化。起初为了日本的支持,对日妥协,被打上亲日派的标签。但他并非是完全亲日,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的问题上,采用“外柔内刚”的灵活策略进行抗争,妥协与抗争并用[1],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利益。
一、对日妥协
毋庸置疑,奉系与日本的关系复杂,为了利益,相互利用。从政初期,张作霖明白日本的侵略意图,但为了统治东北,着意依附日本,对日妥协。向日本开放东北口岸,给予日本财商界开发、建厂、贸易等多方面的便利[2],为日本侵略东北创造了便利。在日本刻意制造的冲突中,张作霖选择退让。如“郑家屯事件”,张作霖对日持抵制态度,但他只是暗中进行抵制,仅仅是去信敦促北京政府与日本强硬交涉,表面上仍与日本交好。张作霖清楚日本对东北的控制能力和与日本合作的重要性,明白日本将他作为侵略东北的棋子,但因利益大于矛盾,尽管内心排斥日本,也不得不与日本进行斡旋。
张作霖的妥协行为,违背传统的民族意识。但综合张作霖的对日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其对日妥协可能并非本意,只是面对日本强大压迫时,一种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与日本比较,张作霖的地位是脆弱的[2],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妥协。所以他的民族意识不够纯粹但不能否认。
二、对日抗争
张作霖不想做日本的傀儡,他将加强自身实力、摆脱日本的控制作为对日外交的目标。
张作霖多次镇压反日爱国运动,但在1917年“宽城子事件”中,面对日本的6项无理要求,张作霖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抵制态度,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1]。他出兵镇压日本支持下的蒙匪巴布札布叛乱,维护了民族利益。在“满蒙交涉”过程中,他渴望中国统一,拒绝解决一切“悬案”,拒绝在“满蒙新五路协约”上签字。北伐战争时,拒绝日本武力协助的无理要求,认为“中国人闹家务,自己事自己了”,使日本的计划落空[3]。他对日本的抗拒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一次酒会上,将“墨”写成了“黑”,他说:“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他认为属于中国的领土和利益不可让与日本,反应了他的民族意识。
张作霖认识到日本过于强大,敌我相差悬殊,要想摆脱日本制约,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实力。他利用日本援助,扩展军备,与西方国家进行军火交易,扩建沈阳兵工厂,减少对日本武器的依赖,增强自身力量。训练东北军,在军事武力上缩小差距,确保武力对抗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渗透愈深,日本对东北政治控制愈强。于是他积极推动对东北经济建设,制定民族工业政策,发展经济,以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奉系当局积极修建铁路、开发葫芦岛、抵制中日合办企业。张作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为摆脱日本的殖民教育,减少日本对中国人的思想侵略,奉系积极发展教育,增加教育经费,创办东北大学,鼓励留学,做出收回教育权的尝试,为东北建设培养人才。这些措施抵制了日本的军事、经济、思想侵略,给关内各地起到示范作用。[4]这些措施体现张作霖的民族意识。
同时,张作霖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借助英美等国的力量,牵制贪婪的日本,摆脱控制,获取更多自主权益。利用帝国之间的冲突维护民族自身權益的策略是一种弱国外交策略,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日本,但总体而言,收效甚微。
受客观条件和自身经历影响,张作霖的对日政策相互矛盾。在威胁面前,选择屈辱妥协,但不纯粹、夹杂欲望和利益的民族意识又促使他进行抗争。外柔内刚的各项抗争活动,也切实维护了民族利益。
三、总结
张作霖虽然对日本的要求妥协屈服,但很多要求并未履行,表现出他的民族意识。在重大主权问题上,作为一位军阀他不畏强权,坚决抵制抗争,不肯卖国自保,在关键时期能将保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放在首位,这是难得可贵的。
参考文献:
[1]孟悦.张作霖对日态度刍议[J].东北史论,2011(2):58—61.
[2]曲博.张学良主政时期的对日政策及其评析[D].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硕学位论文,2011.
[3]张文俊,申晓云.论张作霖与日本关系的双重面相[J].历史教学,2009(8):38—42.
[4]康艳华.张作霖抵制日本控制的举措与东北近代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6—179.
[5]徐杉.略论张作霖对日的勾结与反抗[J].才智,2016:216—217.
[6]茅文婷.爱国主义视角下的张作霖对日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0(1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