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起来会比较投入,在短时间内就能快速掌握。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让他们经历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有自己的领会和收获。在相对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为以后学习数学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打造活力课堂,让生动成为数学课堂的标签。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借助适当的情境,可以勾起学生对过往知识的回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热情。从教学效果来看,情境教学有着独到的优势,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被教学活动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倒推的策略”教学中,仲广群教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抢21点。在师生共同抢21点的过程中,学生屡次败下阵来。在这种形势下,学生脱离了游戏结果的束缚,将注意力集中到游戏过程中。当学生已经关注到游戏过程的时候,仲老师在抢到18的时候刻意加重了语气,有得意,有启发,有挑衅,此时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集中精神寻找方法。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成功找到了游戏中的秘密,在数学知识学习层面跨越了一大步。之后当参与学生走上讲台与仲老师对阵的时候,下面的观众一起喊:“让老师先报!”这样的场面,折射出学生已经掌握了“抢21点”游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生动的情境功不可没。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可以以游戏为主线,比如摸牌的小魔术。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很容易被情境吸引,课堂活动参与率极高,学习的效果突出。很多时候,创设生动的情境是数学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像以上案例中这样的情境就是证明。游戏情境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独立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我加压,自主领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生动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发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转化的策略”一课,笔者在第一课时出示了三个例题,一个是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经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发现这样的图形只要经过剪、移、拼,就能够变成平时熟悉的长方形,如此一来计算过程就会变得十分简单。通过这个问题的小试牛刀,学生对转化的策略有了初步的认识,切身感受到转化的价值,于是在面对第二个求单场淘汰制中比赛场次的问题时就自然地想到能不能运用转化的思路将问题的难度降低。经过独立思考和交流之后,无论是之前就已经想到方案的学生还是没有找到转化的途径的学生,都会发现原来这个问题如此简单。学习过这个内容之后,学生的转化意识大大增强,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会换个角度來看待,这为转化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条件。在这之后,笔者再将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出示给学生,如等差数列求和,让他们尝试用更巧妙的方法来计算。学生经历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的过程,感受到转化在数学问题中无所不在,加深了对转化策略的重视程度。
三个不同领域的问题,难易程度不同,给学生提供了与转化思想亲密接触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生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对之前零零星星接触到的转化思想有了全面的接触。这不仅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累积基本数学思想”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
除了教学内容本身,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课堂引导也越来越有针对性。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的“软肋”,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平均数”一课,就是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拉开了课堂的序幕。针对谁的投篮水平最高的问题,张老师运用幽默的语言,结合令人想象不到的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学生在面对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张老师要不要再投一次”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数据都会影响最终结果。整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时间不知不觉就度过了。这是因为课堂上一波三折,学生的兴奋点一个接着一个,不但对平均数有了深入的多层次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数学学习的情感。反思这样的课堂,很多环节都在学生的意料之外,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节奏完美掌控,让他们被数学课堂深深吸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够完全释放自己,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生动”成为了课堂的标签,成为激励学生探索的动力。
总之,学生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学习动力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用生动的内容来吸引学生,打造生动的课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富有趣味。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借助适当的情境,可以勾起学生对过往知识的回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热情。从教学效果来看,情境教学有着独到的优势,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被教学活动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倒推的策略”教学中,仲广群教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抢21点。在师生共同抢21点的过程中,学生屡次败下阵来。在这种形势下,学生脱离了游戏结果的束缚,将注意力集中到游戏过程中。当学生已经关注到游戏过程的时候,仲老师在抢到18的时候刻意加重了语气,有得意,有启发,有挑衅,此时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集中精神寻找方法。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成功找到了游戏中的秘密,在数学知识学习层面跨越了一大步。之后当参与学生走上讲台与仲老师对阵的时候,下面的观众一起喊:“让老师先报!”这样的场面,折射出学生已经掌握了“抢21点”游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生动的情境功不可没。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可以以游戏为主线,比如摸牌的小魔术。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很容易被情境吸引,课堂活动参与率极高,学习的效果突出。很多时候,创设生动的情境是数学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像以上案例中这样的情境就是证明。游戏情境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独立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我加压,自主领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生动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发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转化的策略”一课,笔者在第一课时出示了三个例题,一个是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经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发现这样的图形只要经过剪、移、拼,就能够变成平时熟悉的长方形,如此一来计算过程就会变得十分简单。通过这个问题的小试牛刀,学生对转化的策略有了初步的认识,切身感受到转化的价值,于是在面对第二个求单场淘汰制中比赛场次的问题时就自然地想到能不能运用转化的思路将问题的难度降低。经过独立思考和交流之后,无论是之前就已经想到方案的学生还是没有找到转化的途径的学生,都会发现原来这个问题如此简单。学习过这个内容之后,学生的转化意识大大增强,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会换个角度來看待,这为转化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条件。在这之后,笔者再将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出示给学生,如等差数列求和,让他们尝试用更巧妙的方法来计算。学生经历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的过程,感受到转化在数学问题中无所不在,加深了对转化策略的重视程度。
三个不同领域的问题,难易程度不同,给学生提供了与转化思想亲密接触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生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对之前零零星星接触到的转化思想有了全面的接触。这不仅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累积基本数学思想”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
除了教学内容本身,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课堂引导也越来越有针对性。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的“软肋”,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平均数”一课,就是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拉开了课堂的序幕。针对谁的投篮水平最高的问题,张老师运用幽默的语言,结合令人想象不到的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学生在面对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张老师要不要再投一次”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数据都会影响最终结果。整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时间不知不觉就度过了。这是因为课堂上一波三折,学生的兴奋点一个接着一个,不但对平均数有了深入的多层次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数学学习的情感。反思这样的课堂,很多环节都在学生的意料之外,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节奏完美掌控,让他们被数学课堂深深吸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够完全释放自己,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生动”成为了课堂的标签,成为激励学生探索的动力。
总之,学生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学习动力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用生动的内容来吸引学生,打造生动的课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富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