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写到“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未曾体会巴黎的“盛宴”,却有幸赴维也纳学习三个月,在最宜居的城市,经历了金色之秋这个最美的季节。调动全身各种感官,试图以最丰富的形式将这美凝固于脑海。然而发现,维也纳的美是流动的,不能定格地欣赏。流动的美是润物的,时而有声,时而无声胜有声。
眸 前
河流是城市流动的盛宴,而城市也因水流而变得灵动。德奥边境有座小城帕绍,因多瑙河、因河、伊尔茨河三河交汇而闻名。虽然挟裹着碧绿与黝黑不同的颜色,但伊尔茨与因河都在此处汇入多瑙,变成透亮的天空蓝,一路欢歌流向维也纳。且不说她孕育过多少文学与艺术的伟大作品,单从自然环境角度,她就足以让当地人骄傲。为什么多瑙河的分支颜色各异,汇入此都变成了清澄的蓝色?为什么在下游沉淀最多的地方测量,维也纳全年的PM2.5均值也只有15?明镜般的河流只是缩影,大到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的市郊森林,小到日常起居举手投足问的垃圾分类,维也纳市民如何呵护自然,自然就如何予以回馈。
多瑙河静静地穿城流过,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的维也纳森林交相辉映、动静相衬,从高空眺望,墨绿色的森林之间流动的多瑙河宛若飘扬的蓝丝带,一幕流动的视觉盛宴让人流连忘返,也造就了维也纳“多瑙河女神”的盛名。
地表是缓缓流淌的蓝色多瑙,地上地下是汩汩流动的水渠、管道。早在约瑟夫皇帝时期,全长180公里的高山引水系统就将阿尔卑斯的水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维也纳人不仅得益于自然的恩赐,也自豪于人工的传奇。咖啡配自来水,不是矫情,是为赞美从水龙头流出的高山之泉。只要水流在奔腾,维也纳的活力就会继续。
耳 畔
即使不知道约翰·施特劳斯,也一定听过《多瑙河圆舞曲》;纵然不知道歌剧《魔笛》,也一定久仰莫扎特的大名。“世界音乐之都”久负盛名,感受过才觉得接地气的音乐更有生命力。
潺潺流水,葱葱绿意,带给了音乐家无尽的灵感,也让维也纳这座景色迷人的城市处处流动着旋律动人的音乐。走在老城街头,循着优美的乐声,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小提琴手和马头风琴手,奏着舒伯特、莫扎特,抑或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兼容并包,乐在其中。来来往往次数多了,经过特蕾西亚广场听不到竖琴奶奶的拨弦声都觉得少点什么,只因动人的旋律娇惯了受宠的双耳。在“金色大厅”音乐殿堂,你能看到听众在共鸣中不能自已的表情,也能感受到耄耋之年的女士穿着丝袜、踩着高跟前来欣赏的优雅气质。
在这里,音乐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漫步在蓝色多瑙河旁,一边欣赏城市美景,一边聆听经典旋律,与这位“多瑙河女神”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实在是难得的享受。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与浪漫化作音符,从久远流到现在,从耳畔浸入心间,让音乐之都不仅因伟人、名曲而著名,更因热爱音乐的平凡大众日久弥新。
足 下
在多瑙塔上俯瞰夜晚的城市,河水之上、楼宇之间,不时有一道道流光淌过,原来是城铁在不倦穿梭。都说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维也纳的生命线因科学畅通的血管分布和血液流通而格外有活力。
公共交通方式与别处并无甚异,但布点密集、换乘迅速,从市区任意一点到交通站点的距离都不会超过五分钟步行圈。周末时我们喜欢开启“探险”模式,任意上趟车坐到终点,再以不同路径以不同交通方式返回。人性化的公交线路让人惬意,就像我们从二号线终点下车,坐几站公交又从倒数第三站上了地铁,而这绕远的几站恰恰是这趟公交的整条线路。她的意义在于捎上某几个小区的居民,免去最后一公里道路。在任意一个公交或轻轨站点,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时间表,每趟车几点几分到,工作日节假日时间差多少,全都一目了然。地铁能准时到达不让人惊讶,地上交通也能如此精确令人佩服。最爱乘坐城市轻轨,也是这里的交通特色。
十九世纪中期初具模型,二十世紀初由马拉乘变为电驱动,如今已在城区大小角落布设了29条线路。地上、地下、水上连起的立体交通网络,就像城市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酣畅地输送着新鲜血液。流到哪里,哪里就有不竭动力。
舌 尖
不品尝当地的美酒美食,就不算真正去过。而在维也纳,只有喝过这里的咖啡,才是不虚此行。维也纳咖啡有很多特色种类,比如Wiener Melange,VerLangerter,Brauner。一杯飘着浓郁摩卡或淡淡奶香的咖啡,配一杯纯净的高山泉水,微妙的滋味氤氲舌尖,久散不去。跟着这种味道在历史长河中穿梭,我仿佛在十九、二十世纪的咖啡屋上了岸,那里人声环绕,烟雾袅袅。音乐家在品味中捕捉灵感,文学家在谈笑间流传经典。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这样形容当年的咖啡文化:“维也纳的咖啡馆是一个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文化机构,是一个民主俱乐部,而入场券不过是一杯咖啡。”
这种文化传统流传至今,虽然少了些世界名流,但感觉与气氛犹在。无论是在中央咖啡馆、咖啡博物馆这样的百年老店,还是在知名度稍逊的咖啡小屋,人们在午后阳光里独自思考,或与三五好友小聚,那份惬意就像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流动,过滤去浮躁,温润起城市的一角。
最近有部很火的电视剧《伪装者》,当明台闹着要带余曼丽出去散心,脱口而出“维也纳”时,我扑哧一笑,维也纳的美名真是经久不衰。她美在环境与设施,也美在生活态度与方式。河水与音符碰撞出美妙的旋律,卷起咖啡的香气,穿过车水马龙,流淌进城市的每个角落。
眸 前
河流是城市流动的盛宴,而城市也因水流而变得灵动。德奥边境有座小城帕绍,因多瑙河、因河、伊尔茨河三河交汇而闻名。虽然挟裹着碧绿与黝黑不同的颜色,但伊尔茨与因河都在此处汇入多瑙,变成透亮的天空蓝,一路欢歌流向维也纳。且不说她孕育过多少文学与艺术的伟大作品,单从自然环境角度,她就足以让当地人骄傲。为什么多瑙河的分支颜色各异,汇入此都变成了清澄的蓝色?为什么在下游沉淀最多的地方测量,维也纳全年的PM2.5均值也只有15?明镜般的河流只是缩影,大到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的市郊森林,小到日常起居举手投足问的垃圾分类,维也纳市民如何呵护自然,自然就如何予以回馈。
多瑙河静静地穿城流过,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的维也纳森林交相辉映、动静相衬,从高空眺望,墨绿色的森林之间流动的多瑙河宛若飘扬的蓝丝带,一幕流动的视觉盛宴让人流连忘返,也造就了维也纳“多瑙河女神”的盛名。
地表是缓缓流淌的蓝色多瑙,地上地下是汩汩流动的水渠、管道。早在约瑟夫皇帝时期,全长180公里的高山引水系统就将阿尔卑斯的水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维也纳人不仅得益于自然的恩赐,也自豪于人工的传奇。咖啡配自来水,不是矫情,是为赞美从水龙头流出的高山之泉。只要水流在奔腾,维也纳的活力就会继续。
耳 畔
即使不知道约翰·施特劳斯,也一定听过《多瑙河圆舞曲》;纵然不知道歌剧《魔笛》,也一定久仰莫扎特的大名。“世界音乐之都”久负盛名,感受过才觉得接地气的音乐更有生命力。
潺潺流水,葱葱绿意,带给了音乐家无尽的灵感,也让维也纳这座景色迷人的城市处处流动着旋律动人的音乐。走在老城街头,循着优美的乐声,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小提琴手和马头风琴手,奏着舒伯特、莫扎特,抑或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兼容并包,乐在其中。来来往往次数多了,经过特蕾西亚广场听不到竖琴奶奶的拨弦声都觉得少点什么,只因动人的旋律娇惯了受宠的双耳。在“金色大厅”音乐殿堂,你能看到听众在共鸣中不能自已的表情,也能感受到耄耋之年的女士穿着丝袜、踩着高跟前来欣赏的优雅气质。
在这里,音乐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漫步在蓝色多瑙河旁,一边欣赏城市美景,一边聆听经典旋律,与这位“多瑙河女神”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实在是难得的享受。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与浪漫化作音符,从久远流到现在,从耳畔浸入心间,让音乐之都不仅因伟人、名曲而著名,更因热爱音乐的平凡大众日久弥新。
足 下
在多瑙塔上俯瞰夜晚的城市,河水之上、楼宇之间,不时有一道道流光淌过,原来是城铁在不倦穿梭。都说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维也纳的生命线因科学畅通的血管分布和血液流通而格外有活力。
公共交通方式与别处并无甚异,但布点密集、换乘迅速,从市区任意一点到交通站点的距离都不会超过五分钟步行圈。周末时我们喜欢开启“探险”模式,任意上趟车坐到终点,再以不同路径以不同交通方式返回。人性化的公交线路让人惬意,就像我们从二号线终点下车,坐几站公交又从倒数第三站上了地铁,而这绕远的几站恰恰是这趟公交的整条线路。她的意义在于捎上某几个小区的居民,免去最后一公里道路。在任意一个公交或轻轨站点,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时间表,每趟车几点几分到,工作日节假日时间差多少,全都一目了然。地铁能准时到达不让人惊讶,地上交通也能如此精确令人佩服。最爱乘坐城市轻轨,也是这里的交通特色。
十九世纪中期初具模型,二十世紀初由马拉乘变为电驱动,如今已在城区大小角落布设了29条线路。地上、地下、水上连起的立体交通网络,就像城市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酣畅地输送着新鲜血液。流到哪里,哪里就有不竭动力。
舌 尖
不品尝当地的美酒美食,就不算真正去过。而在维也纳,只有喝过这里的咖啡,才是不虚此行。维也纳咖啡有很多特色种类,比如Wiener Melange,VerLangerter,Brauner。一杯飘着浓郁摩卡或淡淡奶香的咖啡,配一杯纯净的高山泉水,微妙的滋味氤氲舌尖,久散不去。跟着这种味道在历史长河中穿梭,我仿佛在十九、二十世纪的咖啡屋上了岸,那里人声环绕,烟雾袅袅。音乐家在品味中捕捉灵感,文学家在谈笑间流传经典。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这样形容当年的咖啡文化:“维也纳的咖啡馆是一个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文化机构,是一个民主俱乐部,而入场券不过是一杯咖啡。”
这种文化传统流传至今,虽然少了些世界名流,但感觉与气氛犹在。无论是在中央咖啡馆、咖啡博物馆这样的百年老店,还是在知名度稍逊的咖啡小屋,人们在午后阳光里独自思考,或与三五好友小聚,那份惬意就像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流动,过滤去浮躁,温润起城市的一角。
最近有部很火的电视剧《伪装者》,当明台闹着要带余曼丽出去散心,脱口而出“维也纳”时,我扑哧一笑,维也纳的美名真是经久不衰。她美在环境与设施,也美在生活态度与方式。河水与音符碰撞出美妙的旋律,卷起咖啡的香气,穿过车水马龙,流淌进城市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