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上海党史与党建》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我和我的同事们与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有一段交往——方永刚曾经在我们刊物上先后发表了3篇文章:2003年第6期发表的《互联网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2003年第11期发表的《党的十三年奋斗基本经验的理性思考》和在2005年第9期发表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定位的几点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方永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方永刚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渊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方永刚给《上海党史与党建》杂志的来稿所写的都是宏观题材,都是从战略层面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在三篇文章中,有两篇在标题中就直接标明了“思考”和“理性思考”。这无疑是符合我们刊物理论宣传工作宗旨的,也是理论普及宣传所需要的。
《上海党史与党建》作为一份地方党史工作部门主办的综合性理论期刊,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围绕中心、面向现实、服务大局,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干部群众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性是刊物选择作者来稿和组织策划宣传理论工作之首选。刊物需要从战略层面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的文章,以不断增强学术性和权威性,不断加大信息量。应该说,编辑部每天收到的这类文章还真不少。不过,在这成百上千篇来稿中,方永刚的来稿尤其引起了编辑部的关注。因为,方永刚的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作者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的,来稿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文化知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以这三者为基础而体现出来的理论工作者宣传普及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里以《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定位的几点思考》为例进行分析。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展现了文章全新的理论视角。文章接着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从“基本理论”上看,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文章认为,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自身的理论内涵和要求看,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社会主义为前提的和谐社会,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者说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内涵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政治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标准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目的和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如何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主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观点体系。二是从发展道路上看,构建和谐社会是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科学发展道路的生动体现。文章认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推进我国“科学发展”这个大思路、大体系中来考察,树立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就必须做到“发展关系的和谐”与“利益关系的和谐”的高度统一,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三是从目标任务上看,文章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机制和举措,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目的、任务和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四是从实践价值上看,构建和谐社会是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改革深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认为,“发展的办法”与“和谐的办法”,是解决我国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也就是提高用“发展的办法”和“和谐的办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也就是胡锦涛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六种本领”。文章进而指出:“通过提高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本领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有效防止经济增长黄金期衍变成为社会发展矛盾和利益矛盾的突发期和高发期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甚至危机,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更加协调,使我国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布和分配更加和谐,这已经成为我们党在多样化时代执政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也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文中观点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像这样的理论文章,不仅在当时对干部群众学习贯彻胡锦涛“2·19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精髓,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永刚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尽管理论研究与宣传成果丰硕,却依然保持着谦虚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为刊物编辑,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难题,譬如文章作者的署名之争。不过,方永刚从来没有给我们出过难题。除了《互联网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一文的署名是他一个人外,其它两篇文章都是署上了三个人的姓名,并且有一篇还署在了最后,而从文风特点看,文章的主要执笔者应是同一人。方永刚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尽管理论研究与宣传成果丰硕,却依然保持着谦虚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处处长,《上海党史与党建》副主编
责任编辑:王关兴
方永刚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渊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方永刚给《上海党史与党建》杂志的来稿所写的都是宏观题材,都是从战略层面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在三篇文章中,有两篇在标题中就直接标明了“思考”和“理性思考”。这无疑是符合我们刊物理论宣传工作宗旨的,也是理论普及宣传所需要的。
《上海党史与党建》作为一份地方党史工作部门主办的综合性理论期刊,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围绕中心、面向现实、服务大局,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干部群众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性是刊物选择作者来稿和组织策划宣传理论工作之首选。刊物需要从战略层面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的文章,以不断增强学术性和权威性,不断加大信息量。应该说,编辑部每天收到的这类文章还真不少。不过,在这成百上千篇来稿中,方永刚的来稿尤其引起了编辑部的关注。因为,方永刚的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作者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的,来稿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文化知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以这三者为基础而体现出来的理论工作者宣传普及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里以《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定位的几点思考》为例进行分析。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展现了文章全新的理论视角。文章接着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从“基本理论”上看,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文章认为,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自身的理论内涵和要求看,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社会主义为前提的和谐社会,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者说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内涵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政治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标准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目的和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如何提高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主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观点体系。二是从发展道路上看,构建和谐社会是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科学发展道路的生动体现。文章认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推进我国“科学发展”这个大思路、大体系中来考察,树立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就必须做到“发展关系的和谐”与“利益关系的和谐”的高度统一,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三是从目标任务上看,文章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机制和举措,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目的、任务和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四是从实践价值上看,构建和谐社会是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改革深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认为,“发展的办法”与“和谐的办法”,是解决我国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也就是提高用“发展的办法”和“和谐的办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也就是胡锦涛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六种本领”。文章进而指出:“通过提高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本领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有效防止经济增长黄金期衍变成为社会发展矛盾和利益矛盾的突发期和高发期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甚至危机,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更加协调,使我国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布和分配更加和谐,这已经成为我们党在多样化时代执政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也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文中观点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像这样的理论文章,不仅在当时对干部群众学习贯彻胡锦涛“2·19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精髓,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永刚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尽管理论研究与宣传成果丰硕,却依然保持着谦虚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为刊物编辑,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难题,譬如文章作者的署名之争。不过,方永刚从来没有给我们出过难题。除了《互联网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一文的署名是他一个人外,其它两篇文章都是署上了三个人的姓名,并且有一篇还署在了最后,而从文风特点看,文章的主要执笔者应是同一人。方永刚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尽管理论研究与宣传成果丰硕,却依然保持着谦虚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处处长,《上海党史与党建》副主编
责任编辑:王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