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不等式几何意义的应用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这一几何意义,可以解决平面几何中关于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问题,并且会给解析几何的计算带来很大的简化.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具体的问题来说明二元一次不等式几何意义可以简化平面解析几何的相关运算.
  关键词:二元一次不等式;几何意义;直线与点的位置
  
  平面解析几何所用的代数方法主要包括方程、函数、不等式、向量等.
  二元一次不等式可以表示直角坐标系内的一个区域,并且我们常用“选点法”来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它的步骤如下:任选一个不在直线上的点,检验它的坐标是否满足所给的不等式. 若满足,则该点所在的一侧即为不等式所表示的区域;否则,直线的另一侧为所示的平面区域.
  如果要画出不等式3x+4y-12>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我们可以先作出直线3x+4y-12=0,选不在直线上的点(0,0)代入3x+4y-12发现小于0,所以不包含(0,0)的区域即为不等式3x+4y-12>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1).
  
  图1
  二元一次方程Ax+By+C=0表示的是直线,在直线的两侧的点分别满足Ax+By+C<0与Ax+By+C>0,并且两侧符号相反. 因此点与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用不同的不等式或方程来表示,从而使得解析几何的计算得以简化,本文将用两个解析几何问题加以说明.
  问题1已知点A(2,-2),B(-2,4),且直线l:y=kx+6与线段AB相交,则k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直线l:y=kx+6,即方程kx-y+6=0. 由于l与线段AB相交,若直线不通过端点A,B,则A,B两点分别在直线l的两侧,所以代入方程的左侧分别大于0与小于0,因此(2k+2+6)(-2k-4+6)<0. 若直线不通过端点时,端点坐标代入方程成立,所以(2k+2+6)(-2k-4+6)≤0,即(2k+8)(-2k+2)≤0,所以k≤-4或k≥1.
  利用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将点与直线的位置用不等式或方程来表示,将一个直线与线段的交点问题转化成为一个不等式的解集问题. 此解法与用数形结合方法来确定直线斜率方法相比较,更能体会到解析几何的本质,即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几何的问题.
  问题2已知△ABC的顶点坐标为A(2,8),B(-4,0),C(4,-6),求∠ABC的平分线所在直线l的方程.
  分析顶点坐标为A(2,8),B(-4,0),C(4,-6),易得直线AB与直线BC的方程分别为4x-3y+16=0,3x+4y+12=0.取直线l上的动点P(x,y),由根据角平分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P到直线AB与直线BC的距离相等,即=. 由于点P在直线AB的右下方,4x-3y+16>0,又在直线BC的右上方,3x+4y+12>0,所以可以直接去绝对值,从而得到4x-3y+16=3x+4y+12,即x-7y+4=0,所以∠ABC的平分线所在直线l的方程为x-7y+4=0.
  
  图2
  利用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将条件转化成不等式或方程,然后将不等式去掉绝对值符号,简化绝对值方程,进而化简难题,也避免了多解的出现.
其他文献
<正>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农村仍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系统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日常应用过程中,对维护和管理的需求逐渐增加。就计算机操作而言软
简要回顾了我国热轧宽带钢轧机的发展历程,通过对2011年前投产的热轧宽带钢产能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以及热轧宽带钢的产能与产量的对比分析,得出产能明显过剩以及布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
基于2002~2006年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波形资料,利用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珊溪水库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波谱的时-频特征,发现两者的P波波谱存在差异:1)水库诱发地震P波主频低于构造地震;2)水库诱发地震P波频率成分比构造地震丰富,能量密度频谱随频率轴展布较宽,且出现多个能量较强的频率段;3)水库诱发地震P波能量强度的峰值在整个波列中出现时间较构造地震早且能量衰减快。
详细探讨了InSAR技术应用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讨论了InSAR与GPS等其它空间技术组合的可能性 ,提出了GPS/VLBI/SLR/InSAR组合的新设想 ,并详细讨论了该方法在地球动力学、现代地壳运动、地球体积和形状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在具体组合应用中 ,针对地壳不同形变特征给出了 3种不同的数学模型。
摘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体现,具体表现在教学时间分配的创造性,教学过程组织的创造性,教学技术使用的创造性,教学艺术表现的创造性,教学内容加工的创造性,教学效果评价的创造性这六个方面.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创造性教学;创造思想;范畴    ■创造性教学基本理念    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