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那些时光,越发陌生起来。这种感觉,很像我翻看少时那屈指可数的几张黑白照。那个小小的人儿。果真就是曾经的我么?这曾经二字,让我蓦地一惊,那时光果真是离我越来越远了。我曾经从那里出发,盼望着早早长大,翘首盼望未来,对未来寄予了无限的期冀,以为时光是可以用来挥霍的。从来不曾想到那最美的年月,像从我身上蜕开的一些什么,再也回不到我身上。现在,当我接近生命中一道新的门槛时,我终于觉得时间过得是如此神速。三十年时光,仅仅像白驹飞过后留下的一片风声。我站立在这道门槛前,怅怅地回望过去,那过去却像一个泡影,我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它们呀。我的心底,交织着无可奈何的焦虑与从未有过的愁绪。动笔之前,那些时光,还隐隐存于我的记忆中,我偶然还能将之从黑夜里辨认出来。虽然我想破头皮,也想不出我那个时候的样子;即使有照片为证,却总也不敢相认。
说到这里,我简直有点忧心忡忡了,我怕将那些时光写出来。它们就与我没有一丁点关系了,就真的与我失散了。就像有些心照不宣的感情,一旦说破了,就意味着断裂。
我努力地在脑海里拼凑我的童年和少年,却永远是一团混沌,如逝去之水,空留余响。我想透过那些时光。企图在哪一方屋檐下或是在哪一条田间土路上。辨认出一张熟悉的脸来。却永远是一片空白。我想辨认出的那张脸,稚气、羞涩、无邪,有着乡下孩子特有的气息。脸庞像那时的天空一样干净,眼睛像那时的溪水一般清澈。可是我已不能。我是一个把童年和少年弄丢了的人,我是一个失去了童年和少年的人。我是一个不能辨认出我的过去的人。虽然我从那边趟水而来。可我已忘记了那水的深度与温度,忘记了那水中的石头是否硌疼了脚板,也已忘记了天空里的鸟儿是否在我的眼底留下一道剪影。
有时我不禁怀疑。我真的度过那么一段童年时光么?
童年是金色的,这话一点也不错。那些时光啊,被镀上了黄金,珍贵得不容许记忆。我更愿意相信。对于我们的童年和少年,父亲和母亲比我们自身更清楚,比我们知道得更多。如果世间存在专门储存时光的容器的话,我相信有四个。一个是大地。一个是天空。一个是父亲之心。一个是母亲之心。
明明发生过的事情。却等同于虚无:明明经历过的时光,却会发生断裂。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仅仅因为是时间过于久远?相对于时间本身而言。人短短的一生实在算不了什么。就算是十个世纪。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可记忆总是那么牢不可靠。患了健忘症的人,转眼就将刚刚发生的事忘了。其实我们都患有严重的健忘症。只不过我在这里不愿过多苛责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记忆多半是依托于实物存在。实物是记忆存在的基础,否则记忆只能是天马行空一般的浮云。
或许。我的这个论点无懈可击,至少我自己可以自圆其说了。
二
我为什么会弄丢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因我在这段时光里所生活过的向家院子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在被社会改造的同时,我们也在改造社会,以至于我们丢失的东西是成倍增长。从我记事起,我们就从没有放弃对向家院子进行改造。如果说向家院子也有生命的话。我想它同我一样。对于它过往的样子,它也一样措辞含糊,百口莫辩,不能将几十年前的样子清晰地描摹出来。凭空存在的记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差。
少时的向家院子,真的像一幅水墨泼就的画。从院子的最东边到最西边。参差错落地排列着十来户人家,清一色的吊脚楼,青瓦石墙,屋檐叠着屋檐。院坝连着院坝。一条泥土路将整个院子串起来。院子里间或有几丛翠竹,一棵粗大的桂花树冠盖屋檐,房前屋后的花草和果木挤挤挨挨。还有那么两堵高高的马头墙。孤独地矗立在房顶之上,暮色中总有鸦雀在墙头歇脚。夏秋时节有野草在其上摇曳,西风紧时,那里便是最高的天空。还有那么一两进民国时期的院落。房子开着圆圆的木格窗,窗台上放着铜灯盏,窗前是青石板铺就的天井。院子东南西北都是梯田,家家户户开门见山。掌灯时分,一派静谧,天下万般宁静似乎皆由向家院子生出。而虫子们的合唱总是在这时节落窗入户。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向家院子像极了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江南古镇。那种韵致,特别是下雨天或落雪天,简直浓得化不开,愁得人不行。泡桐花开的日子,如若恰好再落点小雨,整个院子便都氤氲在那浓稠的紫色的香里;而仲秋前后,在田地里劳作的向家人。远远地闻得见自那棵桂子上源源不断袭来的蜜酒一样的芬芳。
回忆至此,向家院子的线条并未变得更加清晰,仍然像素描画一样潦草。
记忆里的向家院子似乎是没有季节的。只有白天和黑夜。很多东西已经在时光里悄无声息地坍塌了,我无法用记忆修复、填充、丰满。我亲自参与过我家原来住过的一栋老房子的拆除工作,而在此地基之上,我的六叔建起了新的房子。我也亲眼目睹五叔和六叔在那个原先种满了麻树的园子里挖开地基,建起了高大的住房。那个显得特别深邃的园子,如今变成了一方狭窄的院坝。角落里种着的一丛开着好几种颜色的菊花呢?早已寻无觅处。更多的房子,我未曾见到修建的过程,只是见到它们现在的样子。新事物的出现,大大改变了院子原有的格局与气候。成为了我的记忆不可逾越的鸿沟和障碍,可它们又承担着意义非凡的功能,它们是比我更小的堂兄妹们童年时光的载体和见证。
我敢无比肯定地确认。我现在站在向家院子望见的那方天空。虽然它还是蓝得没有章法。却与二十来年前的那个是绝然不一样的。
在这样一个陌生的院子,与其说是回忆。不如说是缅怀。就像我现在每年回到向家院子,在院子周围的田地里游荡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些故人,想起我的祖父。虽在童年时,祖父更多的时候是以一个并不慈祥的形象出现在我们孙辈面前。但他毕竟也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倘若他如今仍然健在的话,那么我的记忆也许将更加牢靠,有更多的线索可寻。我坚信,追溯过去,或许不存在比从一个有经历的人身上打开突破口更有利的办法。
三
我的记忆已经难以在这片我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大地上找到对应物。我的记忆是孤独的。我的记忆与那些与之对应的对应物,都已被现实架空。 十多年前,我闭着眼睛。也能在整个向家院子里自如地走动。绝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我打着赤脚。也敢在任何一条泥土路上健步如飞。不管路上是否有碎瓷片、玻璃渣子或荆棘。现在呢,白天还好,走一点夜路吧,一双脚哆哆嗦嗦,很不听使唤,老不敢下脚。生怕绊倒跌倒了,似乎黑夜中藏着一千个深渊。我对院子已经陌生,院子对我呢?见到我八十高龄的祖母,如若不是旁人介绍,她定要将我与另外一个堂弟混淆。我在院子里接听长途电话,说的话已全然不是纯正的梆子腔,我想那些古老的石头与沉默的泥土,都是听不懂我的普通话的。如若它们有耳朵,定然要骂我是不肖子孙,怎么出去十来年就变成了怪腔怪调,莫不是把祖宗也忘记了。
纵然借给我一万个胆子,我也不敢忘记祖宗。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自称鄂西人氏,巴人后裔,向家子弟。我想祖宗与故土总是紧密相连的。即使我多少次因为对乡村无可救药的痼疾的厌恶而对这块土地很有一些出言不逊。心底却始终烧着一块烙铁——它烙在我身上的印记是那样深刻。向家院子就是一枚印章,深深地刻在我生命的胎盘上。
我是属于这块土地的,也是属于这个院子的。
向家院子沿袭着鄂西山地某些固有的传统。大人格外留意孩子在学会走路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便是其中一例。我曾经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询问过母亲,我最先做的事是什么?母亲说,爬楼梯。那时院子里的人家鲜用板梯,上楼都是靠一张杉木做的楼梯。我听了高兴,爬楼梯就是登高嘛。后来知道爬楼梯还寓有青云直上之意,更是欢喜得不得了。只是我天性愚钝,又厌恶官场那一套,至今也未谋得一官半职,全靠卖文为生,混碗饭吃。虽然如此,我还是高兴,或许我现在喜欢登高望远与这不无联系。人最早会的事情是不是与他的一生有着宿命般的关联?有待论证。
这是我愿意承认的从母亲那里得来的关于我人生的最早的记忆。在后来那么漫长的时间里,在现在变得陌生的时光里。我又做了一些什么呢?如前文所说。我永远都不可能想起我童年和少年时的样子了,现在的我是从童年和少年的模样蜕变而来。奇怪的是,我竟然也想不起现在的我究竟是生着一副什么面孔,尽管我天天梳洗时都要照镜子。我不得不相信,此时的你已非彼时的你,而这此与彼之间的时间间隔怕就是我敲下这一行字的瞬间。此时的我对彼时的我而言,是陌生的。
当然也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今年在老家过完春节回长沙时,在乘车去镇上的一路,碰到一个大姑娘,她看了我两眼。立马喊出了我的名字。我惊诧了半天,就是没有认出她来。后来她自报家门,还说我们是初中同学,我当过她们的班长。她说我没有变什么——我们至少有十二年没见面啦,我仅仅记起了她的姓名。至于与她的交往和她在课堂上的表现。我竟一个字也回想不起来。
四
那段越发陌生的时光,涂满了明亮的色彩。犹如春天的田野里涂满了金黄的油菜花。
那时的向家院子是我们的天下。洋溢着我们汪洋恣肆的快乐。我们像土匪一样,疯在院子里。我们拉帮结派,争当老大。我们结成团伙,与张家湾的兄弟打仗。我们会在下雨天,打着赤脚冲进雨幕里,用脚丫子捏弄着糯软的泥巴。我们用粉笔在院坝里划格子,找一块方石玩跳格游戏。我们在最宽敞的地方围成一圈。丢手绢。输了的唱一支儿歌。我们把偌大的一个院子当成了一个小园子,在里面捉迷藏,有的伙伴爬到了树上,有的钻到了竹林里,任对方怎么找就是找不到。我们相聚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抽着从家里偷来的纸烟。最有趣的是我们拿着各自的十八般武器。在院坝里举行比武大赛。大白天的,为扮成一个武林高手,戴一顶瓜皮帽,在腰间扎一根腰带,用红领巾蒙了脸,装作蒙面人,一开打呢整个向家院子都变成了擂台,呼声撼天,杀声阵阵。一不小心,谁的鼻子被谁的宝剑砍出了一汪鼻血而成了仇家,可第二天呢两人又形影不离。不知愁为何物的孩子,即使匪上一天一夜,只需睡上一觉,精神又饱饱满满的了。
偶尔也会留意苹果花开的日子。那白中带点腮红的花瓣让天空格外明净,而清幽幽的香气让春天分外美。
童年的时光啊,仿佛永远是春天。
二十年前的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小屁孩?依稀记得我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酷爱打扮。每每父亲用老式推剪给我和哥哥理完发后,母亲总责怨父亲偏心,因她看见我的发型比哥哥的要好看。她不知道我在理完发后。自己又洗了一遍,按照自己的想法为自己梳了一个发型,尽管父亲理发的手艺并不值得称道。但经过重新设计,我的头发并不像“宝盖头”一样难看。上学的日子,我每天都会把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刷刷地弄一个清晰可辨的小分头。记得有一天清晨在村小学的校门口碰见校长。他抱着双手细细打量了我的发型。笑眯眯地问我:你怎么打扮得像一个新姑娘?我当然是羞红了脸,一溜烟跑进了空荡荡的校园。
与现在截然相反的是,我那时热衷起早床。窗外还密布着一天星子呢。月亮还老亮呢。我就急不可耐地爬起来,梳洗完毕后,背着帆布书包,踩着隐约可见的路,去敲伙伴们的门。他们一个个都还在睡梦中呀!哥哥也是,我很少等到他起床。就一个人踏着月色先溜了。等到我们向家院子的小屁孩集结完毕浩浩荡荡地出发时,路上行人稀少、天色依然早。那些年的向家院子,几乎都是被我呼朋引伴的叫声吵醒的。很多大人根据这一点,判断我将来有出息的话,必然是一个读书人。在他们眼里,还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对于读书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
可他们并不知道。虽然我热衷于起早床去学校。并且在课堂上把背挺得笔直。装着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但我常常在课堂上开小差,心不在焉。老师曾为这种欲盖弥彰的行为准确定性:白仰神。他们不会理解一个小小少年的心思。我可是一心想着小溪边荆棘丛里甜嫩的刺苔,想着长在堂伯家责任田里的那棵核桃树上的木耳,想着在那片采石场的空地上砌一座漂亮的房子,想着祖父祖母住着的那栋老房子里一定藏着什么宝贝,想着那把我在四叔家里见过的刺刀……天地是多么大,又是多么小。这些事情,可比加减乘除运算和生僻的生字有趣多了。
那时的学校还没有院墙,一出教室。就是天堂。 贫瘠而又丰满的鄂西山川。为小小少年的想象提供了无数种可能。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他们的启蒙对象。
五
在祖上。向家院子既出过秀才,也出过武举人。我相信这些言之凿凿的据说的真实性。从祖父辈算起,我的大祖父当过兵,打过小日本,一位堂兄后来驻守过猫耳洞。我的祖父呢,民国高小毕业,算得上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还有一位堂伯,也一直以耕读之家自居。如此看来,崇文尚武的精神像春雨一样在向家院子落着,润物无声。
不过对于孩子而言,武功的吸引力着实要更大一些。一个个小小少年,都奢望练一身绝世武功,可以飞檐走壁。多少次在梦中发现自己可以飞了!那个惊喜劲和失落感呀,自不必言说。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中。最现实的就是为自己做一柄宝剑。在伙伴面前秀一把。父亲是位木匠,有现成的工具。我耽溺于这样一件慢活。很有一些时日,我把时间都花费在一块木板上。我是那样周密地事先在脑海里设计好宝剑的形状。又是那样细致地在木板上用墨签画出宝剑的模型。然后动用刀斧和锯子,把一柄宝剑从木板里抽出来。我是不满足于粗制滥造的。我总是患着吹毛求疵的毛病。总想把宝剑打磨得毫无破绽。不能存在一点毛糙和不满意的地方。所以我先是拿着刨子把宝剑周身细细地刨了一个遍。再用砂纸反复打磨,直到宝剑油光锃亮。
这一过程,让我懂得精雕细琢的重要性。时光需要精雕,生活需要细琢,手艺需要精益求精。
这一过程。也让我学会了缓慢的从容,体味到了安静的喜悦。却又因这过分的对美的追寻,我一度疑心自己除了有些自恋之外。还是个事事必得亲力亲为的完美主义者。我的眼里不能容忍砂子,心底不能容忍瑕疵。不能容忍假丑恶以及卑鄙无耻。
少年的热情究竟只是一时的。还没来得及在伙伴面前展示那精美的宝剑呢。又有了新的喜好了。少年是喜新厌旧的杰出代表。我根本无法统计在那段业已丢失的时光里,我到底做过多少荒唐事。
爬树也是一种乐此不疲的把戏。一种纯属攀比和逞能,看谁爬得高爬得快,一种是去摘果子,枇杷、李子、杏子等等信手拈来。生在乡村,若不会爬树,准会受到讥笑,所以个个都是好手。那时的我想必身体奇怪。在几丈高的枇杷树和柿子树上比一只猴子还要灵敏轻捷。为了摘到那最大最甜的果子,我总是踩着摇摇欲坠的枝条铤而走险。
我尤其喜欢在秋天攀上旷野里的核桃树上,去打那没有落尽的所剩无几的核桃。又高又远的天空挂在枝条上,蔚蓝无边无际。暖暖的秋阳也被树枝合力捧着,晒得人懒洋洋的。我很有可能就在那一棵树上耗尽一个下午的时光。直到想方设法把那最无力得到的一颗核桃摇落到地上。
迷恋这个行为的同时。我或许更迷恋那个不同于地面的角度。
一个人爬到树上,站在树杈里仰望天空,那天空似乎格外高远,俯视大地,那大地似乎分外辽阔。大树是一个肩膀,是我长高了的腿。我在树上,望着无底的天空胡思乱想。很多莫名的想法纷纷涌现。我体会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孤独的快乐和苍郁的幸福。我感觉自己和树十指连心地扣在一起,吮吸着地气,向着天空生长。
那些树枝,就是我伸开的手臂和张望的目光。
六
当我把这一切零碎的记忆说出来的时候,先前的担忧正变为现实。我生生感觉到了离别的痛苦——我已真的离那段不复存在的时光远去了!带着一腔义无反顾的悲壮。胸中有所不快,一旦把块垒吐出,便会感到轻松,可我现在只觉得心里空荡荡的,除了无尽的惆怅,还有那么一丝迷茫!我想看清来时路,看清我过去每一个时间段里的我,而回首处,烟水茫茫,天地一色。我不无失望地确信。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条通往过去的路。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不仅是因为那条河流已不是先前的河流,更是因为趟水而过的人也早已不是先前的那个人了。
许许多多温暖的日子。都已融进时间这条永无止境的河流。那些温暖,不可能被复制、粘贴,不可能重复。犹如生命,只能延续。少时的伙伴们,若还能日日厮混已是无稽之谈,就连一年相聚一次也成奢望。我们各自谋生,互不打扰,也互不问候,即使年底都回到向家院子,见面了,也仅仅限于礼节性的寒暄,寒暄里。话题越来越少——是什么在我们这些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兄弟姐妹中间垒砌了一道道重重的障碍?我在伙伴日渐成熟的身上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他或她少年时的影子,就是无法将过去的我从他们的身上打捞出来。
我无力把过去的我收集起来。辨认出来。描述下来,只能看着面目模糊的他,向我挥手告别。或许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掐灭你对过去抱有的所有幻想,逼迫你拾起勇气,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
迎头赶来的每一个日子。既是全新的开始。也即将成为历史。
可无论如何,那陌生的时光,都像树木在燃烧之后留下的一截完整的灰烬,千万不能触碰——灰飞烟灭。会让你感觉到时间的残酷和生命在循环反复的延续里显示出来的一缕决绝的荒凉。
那些时光,越发陌生起来。这种感觉,很像我翻看少时那屈指可数的几张黑白照。那个小小的人儿。果真就是曾经的我么?这曾经二字,让我蓦地一惊,那时光果真是离我越来越远了。我曾经从那里出发,盼望着早早长大,翘首盼望未来,对未来寄予了无限的期冀,以为时光是可以用来挥霍的。从来不曾想到那最美的年月,像从我身上蜕开的一些什么,再也回不到我身上。现在,当我接近生命中一道新的门槛时,我终于觉得时间过得是如此神速。三十年时光,仅仅像白驹飞过后留下的一片风声。我站立在这道门槛前,怅怅地回望过去,那过去却像一个泡影,我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它们呀。我的心底,交织着无可奈何的焦虑与从未有过的愁绪。动笔之前,那些时光,还隐隐存于我的记忆中,我偶然还能将之从黑夜里辨认出来。虽然我想破头皮,也想不出我那个时候的样子;即使有照片为证,却总也不敢相认。
说到这里,我简直有点忧心忡忡了,我怕将那些时光写出来。它们就与我没有一丁点关系了,就真的与我失散了。就像有些心照不宣的感情,一旦说破了,就意味着断裂。
我努力地在脑海里拼凑我的童年和少年,却永远是一团混沌,如逝去之水,空留余响。我想透过那些时光。企图在哪一方屋檐下或是在哪一条田间土路上。辨认出一张熟悉的脸来。却永远是一片空白。我想辨认出的那张脸,稚气、羞涩、无邪,有着乡下孩子特有的气息。脸庞像那时的天空一样干净,眼睛像那时的溪水一般清澈。可是我已不能。我是一个把童年和少年弄丢了的人,我是一个失去了童年和少年的人。我是一个不能辨认出我的过去的人。虽然我从那边趟水而来。可我已忘记了那水的深度与温度,忘记了那水中的石头是否硌疼了脚板,也已忘记了天空里的鸟儿是否在我的眼底留下一道剪影。
有时我不禁怀疑。我真的度过那么一段童年时光么?
童年是金色的,这话一点也不错。那些时光啊,被镀上了黄金,珍贵得不容许记忆。我更愿意相信。对于我们的童年和少年,父亲和母亲比我们自身更清楚,比我们知道得更多。如果世间存在专门储存时光的容器的话,我相信有四个。一个是大地。一个是天空。一个是父亲之心。一个是母亲之心。
明明发生过的事情。却等同于虚无:明明经历过的时光,却会发生断裂。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仅仅因为是时间过于久远?相对于时间本身而言。人短短的一生实在算不了什么。就算是十个世纪。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可记忆总是那么牢不可靠。患了健忘症的人,转眼就将刚刚发生的事忘了。其实我们都患有严重的健忘症。只不过我在这里不愿过多苛责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记忆多半是依托于实物存在。实物是记忆存在的基础,否则记忆只能是天马行空一般的浮云。
或许。我的这个论点无懈可击,至少我自己可以自圆其说了。
二
我为什么会弄丢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因我在这段时光里所生活过的向家院子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在被社会改造的同时,我们也在改造社会,以至于我们丢失的东西是成倍增长。从我记事起,我们就从没有放弃对向家院子进行改造。如果说向家院子也有生命的话。我想它同我一样。对于它过往的样子,它也一样措辞含糊,百口莫辩,不能将几十年前的样子清晰地描摹出来。凭空存在的记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差。
少时的向家院子,真的像一幅水墨泼就的画。从院子的最东边到最西边。参差错落地排列着十来户人家,清一色的吊脚楼,青瓦石墙,屋檐叠着屋檐。院坝连着院坝。一条泥土路将整个院子串起来。院子里间或有几丛翠竹,一棵粗大的桂花树冠盖屋檐,房前屋后的花草和果木挤挤挨挨。还有那么两堵高高的马头墙。孤独地矗立在房顶之上,暮色中总有鸦雀在墙头歇脚。夏秋时节有野草在其上摇曳,西风紧时,那里便是最高的天空。还有那么一两进民国时期的院落。房子开着圆圆的木格窗,窗台上放着铜灯盏,窗前是青石板铺就的天井。院子东南西北都是梯田,家家户户开门见山。掌灯时分,一派静谧,天下万般宁静似乎皆由向家院子生出。而虫子们的合唱总是在这时节落窗入户。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向家院子像极了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江南古镇。那种韵致,特别是下雨天或落雪天,简直浓得化不开,愁得人不行。泡桐花开的日子,如若恰好再落点小雨,整个院子便都氤氲在那浓稠的紫色的香里;而仲秋前后,在田地里劳作的向家人。远远地闻得见自那棵桂子上源源不断袭来的蜜酒一样的芬芳。
回忆至此,向家院子的线条并未变得更加清晰,仍然像素描画一样潦草。
记忆里的向家院子似乎是没有季节的。只有白天和黑夜。很多东西已经在时光里悄无声息地坍塌了,我无法用记忆修复、填充、丰满。我亲自参与过我家原来住过的一栋老房子的拆除工作,而在此地基之上,我的六叔建起了新的房子。我也亲眼目睹五叔和六叔在那个原先种满了麻树的园子里挖开地基,建起了高大的住房。那个显得特别深邃的园子,如今变成了一方狭窄的院坝。角落里种着的一丛开着好几种颜色的菊花呢?早已寻无觅处。更多的房子,我未曾见到修建的过程,只是见到它们现在的样子。新事物的出现,大大改变了院子原有的格局与气候。成为了我的记忆不可逾越的鸿沟和障碍,可它们又承担着意义非凡的功能,它们是比我更小的堂兄妹们童年时光的载体和见证。
我敢无比肯定地确认。我现在站在向家院子望见的那方天空。虽然它还是蓝得没有章法。却与二十来年前的那个是绝然不一样的。
在这样一个陌生的院子,与其说是回忆。不如说是缅怀。就像我现在每年回到向家院子,在院子周围的田地里游荡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些故人,想起我的祖父。虽在童年时,祖父更多的时候是以一个并不慈祥的形象出现在我们孙辈面前。但他毕竟也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倘若他如今仍然健在的话,那么我的记忆也许将更加牢靠,有更多的线索可寻。我坚信,追溯过去,或许不存在比从一个有经历的人身上打开突破口更有利的办法。
三
我的记忆已经难以在这片我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大地上找到对应物。我的记忆是孤独的。我的记忆与那些与之对应的对应物,都已被现实架空。 十多年前,我闭着眼睛。也能在整个向家院子里自如地走动。绝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我打着赤脚。也敢在任何一条泥土路上健步如飞。不管路上是否有碎瓷片、玻璃渣子或荆棘。现在呢,白天还好,走一点夜路吧,一双脚哆哆嗦嗦,很不听使唤,老不敢下脚。生怕绊倒跌倒了,似乎黑夜中藏着一千个深渊。我对院子已经陌生,院子对我呢?见到我八十高龄的祖母,如若不是旁人介绍,她定要将我与另外一个堂弟混淆。我在院子里接听长途电话,说的话已全然不是纯正的梆子腔,我想那些古老的石头与沉默的泥土,都是听不懂我的普通话的。如若它们有耳朵,定然要骂我是不肖子孙,怎么出去十来年就变成了怪腔怪调,莫不是把祖宗也忘记了。
纵然借给我一万个胆子,我也不敢忘记祖宗。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自称鄂西人氏,巴人后裔,向家子弟。我想祖宗与故土总是紧密相连的。即使我多少次因为对乡村无可救药的痼疾的厌恶而对这块土地很有一些出言不逊。心底却始终烧着一块烙铁——它烙在我身上的印记是那样深刻。向家院子就是一枚印章,深深地刻在我生命的胎盘上。
我是属于这块土地的,也是属于这个院子的。
向家院子沿袭着鄂西山地某些固有的传统。大人格外留意孩子在学会走路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便是其中一例。我曾经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询问过母亲,我最先做的事是什么?母亲说,爬楼梯。那时院子里的人家鲜用板梯,上楼都是靠一张杉木做的楼梯。我听了高兴,爬楼梯就是登高嘛。后来知道爬楼梯还寓有青云直上之意,更是欢喜得不得了。只是我天性愚钝,又厌恶官场那一套,至今也未谋得一官半职,全靠卖文为生,混碗饭吃。虽然如此,我还是高兴,或许我现在喜欢登高望远与这不无联系。人最早会的事情是不是与他的一生有着宿命般的关联?有待论证。
这是我愿意承认的从母亲那里得来的关于我人生的最早的记忆。在后来那么漫长的时间里,在现在变得陌生的时光里。我又做了一些什么呢?如前文所说。我永远都不可能想起我童年和少年时的样子了,现在的我是从童年和少年的模样蜕变而来。奇怪的是,我竟然也想不起现在的我究竟是生着一副什么面孔,尽管我天天梳洗时都要照镜子。我不得不相信,此时的你已非彼时的你,而这此与彼之间的时间间隔怕就是我敲下这一行字的瞬间。此时的我对彼时的我而言,是陌生的。
当然也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今年在老家过完春节回长沙时,在乘车去镇上的一路,碰到一个大姑娘,她看了我两眼。立马喊出了我的名字。我惊诧了半天,就是没有认出她来。后来她自报家门,还说我们是初中同学,我当过她们的班长。她说我没有变什么——我们至少有十二年没见面啦,我仅仅记起了她的姓名。至于与她的交往和她在课堂上的表现。我竟一个字也回想不起来。
四
那段越发陌生的时光,涂满了明亮的色彩。犹如春天的田野里涂满了金黄的油菜花。
那时的向家院子是我们的天下。洋溢着我们汪洋恣肆的快乐。我们像土匪一样,疯在院子里。我们拉帮结派,争当老大。我们结成团伙,与张家湾的兄弟打仗。我们会在下雨天,打着赤脚冲进雨幕里,用脚丫子捏弄着糯软的泥巴。我们用粉笔在院坝里划格子,找一块方石玩跳格游戏。我们在最宽敞的地方围成一圈。丢手绢。输了的唱一支儿歌。我们把偌大的一个院子当成了一个小园子,在里面捉迷藏,有的伙伴爬到了树上,有的钻到了竹林里,任对方怎么找就是找不到。我们相聚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抽着从家里偷来的纸烟。最有趣的是我们拿着各自的十八般武器。在院坝里举行比武大赛。大白天的,为扮成一个武林高手,戴一顶瓜皮帽,在腰间扎一根腰带,用红领巾蒙了脸,装作蒙面人,一开打呢整个向家院子都变成了擂台,呼声撼天,杀声阵阵。一不小心,谁的鼻子被谁的宝剑砍出了一汪鼻血而成了仇家,可第二天呢两人又形影不离。不知愁为何物的孩子,即使匪上一天一夜,只需睡上一觉,精神又饱饱满满的了。
偶尔也会留意苹果花开的日子。那白中带点腮红的花瓣让天空格外明净,而清幽幽的香气让春天分外美。
童年的时光啊,仿佛永远是春天。
二十年前的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小屁孩?依稀记得我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酷爱打扮。每每父亲用老式推剪给我和哥哥理完发后,母亲总责怨父亲偏心,因她看见我的发型比哥哥的要好看。她不知道我在理完发后。自己又洗了一遍,按照自己的想法为自己梳了一个发型,尽管父亲理发的手艺并不值得称道。但经过重新设计,我的头发并不像“宝盖头”一样难看。上学的日子,我每天都会把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刷刷地弄一个清晰可辨的小分头。记得有一天清晨在村小学的校门口碰见校长。他抱着双手细细打量了我的发型。笑眯眯地问我:你怎么打扮得像一个新姑娘?我当然是羞红了脸,一溜烟跑进了空荡荡的校园。
与现在截然相反的是,我那时热衷起早床。窗外还密布着一天星子呢。月亮还老亮呢。我就急不可耐地爬起来,梳洗完毕后,背着帆布书包,踩着隐约可见的路,去敲伙伴们的门。他们一个个都还在睡梦中呀!哥哥也是,我很少等到他起床。就一个人踏着月色先溜了。等到我们向家院子的小屁孩集结完毕浩浩荡荡地出发时,路上行人稀少、天色依然早。那些年的向家院子,几乎都是被我呼朋引伴的叫声吵醒的。很多大人根据这一点,判断我将来有出息的话,必然是一个读书人。在他们眼里,还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对于读书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
可他们并不知道。虽然我热衷于起早床去学校。并且在课堂上把背挺得笔直。装着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但我常常在课堂上开小差,心不在焉。老师曾为这种欲盖弥彰的行为准确定性:白仰神。他们不会理解一个小小少年的心思。我可是一心想着小溪边荆棘丛里甜嫩的刺苔,想着长在堂伯家责任田里的那棵核桃树上的木耳,想着在那片采石场的空地上砌一座漂亮的房子,想着祖父祖母住着的那栋老房子里一定藏着什么宝贝,想着那把我在四叔家里见过的刺刀……天地是多么大,又是多么小。这些事情,可比加减乘除运算和生僻的生字有趣多了。
那时的学校还没有院墙,一出教室。就是天堂。 贫瘠而又丰满的鄂西山川。为小小少年的想象提供了无数种可能。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他们的启蒙对象。
五
在祖上。向家院子既出过秀才,也出过武举人。我相信这些言之凿凿的据说的真实性。从祖父辈算起,我的大祖父当过兵,打过小日本,一位堂兄后来驻守过猫耳洞。我的祖父呢,民国高小毕业,算得上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还有一位堂伯,也一直以耕读之家自居。如此看来,崇文尚武的精神像春雨一样在向家院子落着,润物无声。
不过对于孩子而言,武功的吸引力着实要更大一些。一个个小小少年,都奢望练一身绝世武功,可以飞檐走壁。多少次在梦中发现自己可以飞了!那个惊喜劲和失落感呀,自不必言说。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中。最现实的就是为自己做一柄宝剑。在伙伴面前秀一把。父亲是位木匠,有现成的工具。我耽溺于这样一件慢活。很有一些时日,我把时间都花费在一块木板上。我是那样周密地事先在脑海里设计好宝剑的形状。又是那样细致地在木板上用墨签画出宝剑的模型。然后动用刀斧和锯子,把一柄宝剑从木板里抽出来。我是不满足于粗制滥造的。我总是患着吹毛求疵的毛病。总想把宝剑打磨得毫无破绽。不能存在一点毛糙和不满意的地方。所以我先是拿着刨子把宝剑周身细细地刨了一个遍。再用砂纸反复打磨,直到宝剑油光锃亮。
这一过程,让我懂得精雕细琢的重要性。时光需要精雕,生活需要细琢,手艺需要精益求精。
这一过程。也让我学会了缓慢的从容,体味到了安静的喜悦。却又因这过分的对美的追寻,我一度疑心自己除了有些自恋之外。还是个事事必得亲力亲为的完美主义者。我的眼里不能容忍砂子,心底不能容忍瑕疵。不能容忍假丑恶以及卑鄙无耻。
少年的热情究竟只是一时的。还没来得及在伙伴面前展示那精美的宝剑呢。又有了新的喜好了。少年是喜新厌旧的杰出代表。我根本无法统计在那段业已丢失的时光里,我到底做过多少荒唐事。
爬树也是一种乐此不疲的把戏。一种纯属攀比和逞能,看谁爬得高爬得快,一种是去摘果子,枇杷、李子、杏子等等信手拈来。生在乡村,若不会爬树,准会受到讥笑,所以个个都是好手。那时的我想必身体奇怪。在几丈高的枇杷树和柿子树上比一只猴子还要灵敏轻捷。为了摘到那最大最甜的果子,我总是踩着摇摇欲坠的枝条铤而走险。
我尤其喜欢在秋天攀上旷野里的核桃树上,去打那没有落尽的所剩无几的核桃。又高又远的天空挂在枝条上,蔚蓝无边无际。暖暖的秋阳也被树枝合力捧着,晒得人懒洋洋的。我很有可能就在那一棵树上耗尽一个下午的时光。直到想方设法把那最无力得到的一颗核桃摇落到地上。
迷恋这个行为的同时。我或许更迷恋那个不同于地面的角度。
一个人爬到树上,站在树杈里仰望天空,那天空似乎格外高远,俯视大地,那大地似乎分外辽阔。大树是一个肩膀,是我长高了的腿。我在树上,望着无底的天空胡思乱想。很多莫名的想法纷纷涌现。我体会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孤独的快乐和苍郁的幸福。我感觉自己和树十指连心地扣在一起,吮吸着地气,向着天空生长。
那些树枝,就是我伸开的手臂和张望的目光。
六
当我把这一切零碎的记忆说出来的时候,先前的担忧正变为现实。我生生感觉到了离别的痛苦——我已真的离那段不复存在的时光远去了!带着一腔义无反顾的悲壮。胸中有所不快,一旦把块垒吐出,便会感到轻松,可我现在只觉得心里空荡荡的,除了无尽的惆怅,还有那么一丝迷茫!我想看清来时路,看清我过去每一个时间段里的我,而回首处,烟水茫茫,天地一色。我不无失望地确信。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条通往过去的路。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不仅是因为那条河流已不是先前的河流,更是因为趟水而过的人也早已不是先前的那个人了。
许许多多温暖的日子。都已融进时间这条永无止境的河流。那些温暖,不可能被复制、粘贴,不可能重复。犹如生命,只能延续。少时的伙伴们,若还能日日厮混已是无稽之谈,就连一年相聚一次也成奢望。我们各自谋生,互不打扰,也互不问候,即使年底都回到向家院子,见面了,也仅仅限于礼节性的寒暄,寒暄里。话题越来越少——是什么在我们这些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兄弟姐妹中间垒砌了一道道重重的障碍?我在伙伴日渐成熟的身上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他或她少年时的影子,就是无法将过去的我从他们的身上打捞出来。
我无力把过去的我收集起来。辨认出来。描述下来,只能看着面目模糊的他,向我挥手告别。或许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掐灭你对过去抱有的所有幻想,逼迫你拾起勇气,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
迎头赶来的每一个日子。既是全新的开始。也即将成为历史。
可无论如何,那陌生的时光,都像树木在燃烧之后留下的一截完整的灰烬,千万不能触碰——灰飞烟灭。会让你感觉到时间的残酷和生命在循环反复的延续里显示出来的一缕决绝的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