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兴趣的培养,是推动语文教学的基石
没有一定的动力作支持,学习就不能持久,就会停滞。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作为推动学习的原动力,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朗读课文时,我采取“一条龙”读法、“多声部”读法。当然有时根据情境的需要,我还会让学生配以乐曲,用流行音乐唱出来。在讲《天上的街市》时,一位同学配调唱罢,使大家久久陶醉在其中,想象着牛郎、织女自由自在地在天街漫游,很快就了解了诗人的写作意图。同学们最有兴趣的是把情节小品搬进课堂,这其中最津津乐道的是《愚公移山》。他们自编自演的小品,把愚公的坚韧不拔,智叟的鼠目寸光,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同学们在愉悦中净化了思想,增强了意志,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记忆能力的增强,是牢固掌握语文知识的佐料
新知识是建筑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学习是从已知到未知,因为知识有严密的系统性,学习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所以说,失去了记忆,就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可能。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同学们的记忆能力的训练。比如开展一分钟背诵比赛,限时背诵,并注意讲求一些记忆方法,像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朗读记忆、分层记忆等等。根据材料的容量选取记忆方法。在《醉翁亭记》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背诵第三段时,根据课文结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分几个层次去记忆,大部分同学在短时间内就背诵熟练了。仅仅如此还不够,人的记忆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几种类型,还必须让学生了解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这样反复记忆,使所学内容永久保持在自己的头脑中。
三、课外知识的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滋补品
所谓教无定法,十个教师有十种花样,语文教学更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我的教学中,坚决反对拘泥于一种形式、死板教条,把学生变成课本束缚下的奴隶。这样做就无从谈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授课过程中,我打破教材的限制,讲读课从不精雕细刻,不强调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题,主张学生凭自己的分析能力,解放思想,大胆谈自己的见解。节省下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到课本以外的世界去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开拓视野,丰富头脑,使他们的思维面更宽、更广。如选择好的美文,大家共同欣赏、交流思想,好的段落、美的句子会摘录下来,记忆在脑子里。有时也会让学生自己去搜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后拿到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我们这叫资源共享。像天文地理、时政要闻、体坛摘要、国际国内教育动态,都搬进课堂来,然后让学生自己评述,语文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变得五彩缤纷,充满生气。
随着学生头脑中知识容量的增多,作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很多。当然,这都归功于课外语文营养的摄取。
四、无师自通,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踏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但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社会这一大熔炉,所以每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讲的就是要培养自学能力。有人说:“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这话不无道理,它强调自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应向学生介绍自学成才的典范,培养他们自学会取得成功的意识,从而认识到,自学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在上一些阅读课和欣赏课时,我极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潜质,先帮他们确立探究的目标,然后再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个人自学能力的培养,我教给学生分几步走:解决字词——了解内容——分析结构——领会作者写作意图——谈体会。让他们学会站在作者的创作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不仅会使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也会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各得所需。
总之,语文课堂是多彩纷呈的,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使学生获得多种技能,达到最终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留各庄中学)
没有一定的动力作支持,学习就不能持久,就会停滞。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作为推动学习的原动力,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朗读课文时,我采取“一条龙”读法、“多声部”读法。当然有时根据情境的需要,我还会让学生配以乐曲,用流行音乐唱出来。在讲《天上的街市》时,一位同学配调唱罢,使大家久久陶醉在其中,想象着牛郎、织女自由自在地在天街漫游,很快就了解了诗人的写作意图。同学们最有兴趣的是把情节小品搬进课堂,这其中最津津乐道的是《愚公移山》。他们自编自演的小品,把愚公的坚韧不拔,智叟的鼠目寸光,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同学们在愉悦中净化了思想,增强了意志,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记忆能力的增强,是牢固掌握语文知识的佐料
新知识是建筑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学习是从已知到未知,因为知识有严密的系统性,学习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所以说,失去了记忆,就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可能。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同学们的记忆能力的训练。比如开展一分钟背诵比赛,限时背诵,并注意讲求一些记忆方法,像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朗读记忆、分层记忆等等。根据材料的容量选取记忆方法。在《醉翁亭记》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背诵第三段时,根据课文结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分几个层次去记忆,大部分同学在短时间内就背诵熟练了。仅仅如此还不够,人的记忆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几种类型,还必须让学生了解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这样反复记忆,使所学内容永久保持在自己的头脑中。
三、课外知识的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滋补品
所谓教无定法,十个教师有十种花样,语文教学更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我的教学中,坚决反对拘泥于一种形式、死板教条,把学生变成课本束缚下的奴隶。这样做就无从谈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授课过程中,我打破教材的限制,讲读课从不精雕细刻,不强调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题,主张学生凭自己的分析能力,解放思想,大胆谈自己的见解。节省下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到课本以外的世界去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开拓视野,丰富头脑,使他们的思维面更宽、更广。如选择好的美文,大家共同欣赏、交流思想,好的段落、美的句子会摘录下来,记忆在脑子里。有时也会让学生自己去搜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后拿到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我们这叫资源共享。像天文地理、时政要闻、体坛摘要、国际国内教育动态,都搬进课堂来,然后让学生自己评述,语文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变得五彩缤纷,充满生气。
随着学生头脑中知识容量的增多,作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很多。当然,这都归功于课外语文营养的摄取。
四、无师自通,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踏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但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社会这一大熔炉,所以每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讲的就是要培养自学能力。有人说:“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这话不无道理,它强调自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应向学生介绍自学成才的典范,培养他们自学会取得成功的意识,从而认识到,自学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在上一些阅读课和欣赏课时,我极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潜质,先帮他们确立探究的目标,然后再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个人自学能力的培养,我教给学生分几步走:解决字词——了解内容——分析结构——领会作者写作意图——谈体会。让他们学会站在作者的创作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不仅会使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也会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各得所需。
总之,语文课堂是多彩纷呈的,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使学生获得多种技能,达到最终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留各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