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保证。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关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看到的都是教师单一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很少看到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针对问题意识培养现状,作者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问题意识是创造力的基石,是创新活动实现的前提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内容和技能解决,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充分说明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性。
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很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应试教育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严重缺失,虽然是在新课改已提出的背景下,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去问题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的知识面不广,专业素质不高,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刁难的问题,而无法解答;三是教师重视教学进度,课堂上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教材所囊括的,只要学生照章办事即可,不重视学生质疑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四是教师没有创造设疑提问的良好氛围,学生往往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会被同学笑话,尤其是后进生,于是就产生了学生有问而不敢提不愿问的想象。这样会打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阻碍他们问题意识的发展。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机制
传统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教材,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和他们在课堂上提问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缺少灵活性和新颖性。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给予学生提问的空间,学生就失去了在学习中想要提问的强烈愿望和权利。要创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机制,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的以问题为导向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由问题导入到课堂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主动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并与老师共同解决问题。
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数学具有它本身的学科特点,即思维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受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很难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焦点。普遍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听老师讲范例,然后做题和解题,以题海战术获得数学的认知,这就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有的甚至避而远之,更难以让他们提出问题。这种枯燥无味的机械学习势必造成学生兴趣的降低和思维能力的弱化。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化为数学大课堂,带着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引导他们发现很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会有亲切感,教师讲起来他们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才会通过亲身观察更好地培养问题意识。
三、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本身就没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只是照搬照抄教科书,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照本宣科式地教学,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不能让他们仅仅是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代言人。学生因为知识层面的不同,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老师要不断自主学习提高科研能力,这样才能解决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时就会碰到问题而出现怀疑和焦虑的心态,然而一些学生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不敢提出问题,不愿提出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是“控制者”“指挥者”,而应是和学生平等的“学习者”、“合作者”,和学生建立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实际教学时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形成积极的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断改进教学不足以鼓舞学生,比如有的同学发现问题向老师提出来时过于紧张,站起来都不会讲话了,又害怕被同学耻笑,老师需要鼓励他“不要紧张,慢慢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们欢迎同学提问”。问题提出来以后,老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会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愉悦和乐趣。
强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有待老师们积极努力,它并不是朝夕之功。在教学时,不仅教师要参与与引导,还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觉养成有问题意识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会.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叶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梁雄芬.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09(2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问题意识是创造力的基石,是创新活动实现的前提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内容和技能解决,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充分说明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性。
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很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应试教育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严重缺失,虽然是在新课改已提出的背景下,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去问题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的知识面不广,专业素质不高,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刁难的问题,而无法解答;三是教师重视教学进度,课堂上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教材所囊括的,只要学生照章办事即可,不重视学生质疑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四是教师没有创造设疑提问的良好氛围,学生往往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会被同学笑话,尤其是后进生,于是就产生了学生有问而不敢提不愿问的想象。这样会打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阻碍他们问题意识的发展。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机制
传统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教材,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和他们在课堂上提问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缺少灵活性和新颖性。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给予学生提问的空间,学生就失去了在学习中想要提问的强烈愿望和权利。要创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机制,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的以问题为导向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由问题导入到课堂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主动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并与老师共同解决问题。
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数学具有它本身的学科特点,即思维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受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很难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焦点。普遍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听老师讲范例,然后做题和解题,以题海战术获得数学的认知,这就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有的甚至避而远之,更难以让他们提出问题。这种枯燥无味的机械学习势必造成学生兴趣的降低和思维能力的弱化。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化为数学大课堂,带着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引导他们发现很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会有亲切感,教师讲起来他们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才会通过亲身观察更好地培养问题意识。
三、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本身就没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只是照搬照抄教科书,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照本宣科式地教学,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不能让他们仅仅是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代言人。学生因为知识层面的不同,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老师要不断自主学习提高科研能力,这样才能解决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时就会碰到问题而出现怀疑和焦虑的心态,然而一些学生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不敢提出问题,不愿提出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是“控制者”“指挥者”,而应是和学生平等的“学习者”、“合作者”,和学生建立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实际教学时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形成积极的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断改进教学不足以鼓舞学生,比如有的同学发现问题向老师提出来时过于紧张,站起来都不会讲话了,又害怕被同学耻笑,老师需要鼓励他“不要紧张,慢慢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们欢迎同学提问”。问题提出来以后,老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会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愉悦和乐趣。
强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有待老师们积极努力,它并不是朝夕之功。在教学时,不仅教师要参与与引导,还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觉养成有问题意识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陈会.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叶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梁雄芬.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