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胆舒胶囊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口服胆舒胶囊2粒,3次/日;对照组患者口服胆宁片5粒,3次/日,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胆舒胶囊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胆舒胶囊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是社区常见病,笔者在2005年9月~2006年7月用胆舒胶囊治疗该病3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以评价其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全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8~67岁,平均47.2±13.1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0~66岁,平均48.5±14.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均衡性良好。
纳入标准:凡符合下述标准的病人被列为纳入对象。①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两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及胁肋痛,或兼有腹胀、嗳气、纳差等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轻压痛或按时患者自诉有不适感。②B超检查:发现胆囊壁明显毛糙,伴有胆囊结石,结石直径≤1.7cm或为泥沙状。③不愿手术者:同时排除慢性肝病、胆管梗阻性结石、慢性胃炎等。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口服胆舒胶囊(四川济生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粒/次,3次/日。对照组患者口服胆宁片(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粒/次,3次/日。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3个月。治疗期间随访患者的症状、体征,3个月后复查肝胆B超。
疗效标准:①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B 超示胆囊无异常;②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B超示胆囊壁由粗糙变为光滑,胆囊功能正常,结石数减少达1/2以上,或单个结石缩小1/2以上;③有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B超示胆囊功能改善,结石较治疗前减少或变小;④无效:症状、体征及胆囊B超检查均无改善。
结果: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6.7%。经X2检验,两组疗效差别有显著性意义(X2=4.81,P<0.05)。
讨 论
胆舒胶囊的成分为薄荷油。薄荷油是从唇型科植物薄荷中提取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薄荷醇和薄荷酮等,美国FDA将其列入“GRAS”(通常认为是安全的)之中。该药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被广泛用于缓解腹胀、胃痛和胃痉挛等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薄荷油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利胆作用:陈光亮等[1]经大鼠十二指肠喂食薄荷油,发现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并能增加胆汁中胆汁酸的排出。Grigoleit等[2]确认了薄荷油利胆的效应与剂量以及时间的良好相关性,并建议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其他提取油的利胆作用效果。②排石溶石作用:薄荷醇具有钙离子拮抗剂的特性,有舒张肠道和胆道平滑肌的作用,还能舒张胆管促进结石排入肠道。田青平等[3]通过体外溶石的方法发现,当混合性结石放在纯薄荷油中时,薄荷油不仅能够溶解胆固醇层,而且可以通过渗透作用促使结石的色素层剥落。③抗炎镇痛作用:薄荷提取物1g/kg皮下注射,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30%~60%[4],左旋薄荷酮100mg/kg灌胃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41.3%[5]。④抗病原微生物作用:Reichling等[6]在1999年证实薄荷油有抗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的作用,体外试验表明,薄荷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十余种细菌及某些真菌和单纯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慢性胆囊炎系胆囊炎症性病变,胆囊炎的病因主要为胆总管阻塞、细菌感染和胆汁的化学成分改变。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主要通过溶石排石、利胆及抗菌来改善症状。薄荷油的药理作用表明,它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较为有效的药物,笔者观察,有效率达到90%,优于胆宁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光亮,姚道云,汪远金,等.薄荷油药理作用和急性毒性的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1):10-12
2 Grigoleit HG, Grigoleit P.Pharmacology and pred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pepper-mint oil.Phytomedicine, 2005,12(8):612-616
3 田青平,董红伟.混合型结石在纯的薄荷油中的溶石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1):36
4 横田正实.从中药学的角度来研究中药.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0,12(2):83-88
5 王晖,许卫铭,王宗锐.薄荷醇对柴胡镇痛作用的影响.中医药研究,1996,(2):38-39
6 Harkenthal M, Reichling J, Geiss HK,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Australian tea tree oil, cajuput oil, niaouli oil,manuka oil, kanuka oil, and eucalyptus oil.Pharmazie,1999,54(6):460-463
关键词 胆舒胶囊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是社区常见病,笔者在2005年9月~2006年7月用胆舒胶囊治疗该病3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以评价其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全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8~67岁,平均47.2±13.1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0~66岁,平均48.5±14.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均衡性良好。
纳入标准:凡符合下述标准的病人被列为纳入对象。①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两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及胁肋痛,或兼有腹胀、嗳气、纳差等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轻压痛或按时患者自诉有不适感。②B超检查:发现胆囊壁明显毛糙,伴有胆囊结石,结石直径≤1.7cm或为泥沙状。③不愿手术者:同时排除慢性肝病、胆管梗阻性结石、慢性胃炎等。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口服胆舒胶囊(四川济生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粒/次,3次/日。对照组患者口服胆宁片(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粒/次,3次/日。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3个月。治疗期间随访患者的症状、体征,3个月后复查肝胆B超。
疗效标准:①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B 超示胆囊无异常;②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B超示胆囊壁由粗糙变为光滑,胆囊功能正常,结石数减少达1/2以上,或单个结石缩小1/2以上;③有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B超示胆囊功能改善,结石较治疗前减少或变小;④无效:症状、体征及胆囊B超检查均无改善。
结果: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6.7%。经X2检验,两组疗效差别有显著性意义(X2=4.81,P<0.05)。
讨 论
胆舒胶囊的成分为薄荷油。薄荷油是从唇型科植物薄荷中提取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薄荷醇和薄荷酮等,美国FDA将其列入“GRAS”(通常认为是安全的)之中。该药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被广泛用于缓解腹胀、胃痛和胃痉挛等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薄荷油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利胆作用:陈光亮等[1]经大鼠十二指肠喂食薄荷油,发现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并能增加胆汁中胆汁酸的排出。Grigoleit等[2]确认了薄荷油利胆的效应与剂量以及时间的良好相关性,并建议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其他提取油的利胆作用效果。②排石溶石作用:薄荷醇具有钙离子拮抗剂的特性,有舒张肠道和胆道平滑肌的作用,还能舒张胆管促进结石排入肠道。田青平等[3]通过体外溶石的方法发现,当混合性结石放在纯薄荷油中时,薄荷油不仅能够溶解胆固醇层,而且可以通过渗透作用促使结石的色素层剥落。③抗炎镇痛作用:薄荷提取物1g/kg皮下注射,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30%~60%[4],左旋薄荷酮100mg/kg灌胃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41.3%[5]。④抗病原微生物作用:Reichling等[6]在1999年证实薄荷油有抗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的作用,体外试验表明,薄荷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十余种细菌及某些真菌和单纯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慢性胆囊炎系胆囊炎症性病变,胆囊炎的病因主要为胆总管阻塞、细菌感染和胆汁的化学成分改变。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主要通过溶石排石、利胆及抗菌来改善症状。薄荷油的药理作用表明,它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较为有效的药物,笔者观察,有效率达到90%,优于胆宁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光亮,姚道云,汪远金,等.薄荷油药理作用和急性毒性的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1):10-12
2 Grigoleit HG, Grigoleit P.Pharmacology and pred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pepper-mint oil.Phytomedicine, 2005,12(8):612-616
3 田青平,董红伟.混合型结石在纯的薄荷油中的溶石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1):36
4 横田正实.从中药学的角度来研究中药.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0,12(2):83-88
5 王晖,许卫铭,王宗锐.薄荷醇对柴胡镇痛作用的影响.中医药研究,1996,(2):38-39
6 Harkenthal M, Reichling J, Geiss HK,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Australian tea tree oil, cajuput oil, niaouli oil,manuka oil, kanuka oil, and eucalyptus oil.Pharmazie,1999,54(6):46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