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6年7月12—13日和8月24—25日2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都是低槽冷锋类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诊断分析,2次过程虽然均是低槽冷锋暴雨,但两者存在不同之处,通过对比2次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场的差异,以期为开展低槽冷锋形势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暴雨;低槽冷锋;副高边缘;山东省;夏季
中图分类号 P458.1 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20-03
造成山东省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分为气旋暴雨、低槽冷锋暴雨、切变线暴雨和台风暴雨[1]。研究表明,气旋暴雨、切变线暴雨和台风暴雨区域范围一般较大,而低槽冷锋类暴雨范围较为零散。在实际业务中,有些低槽冷锋由于低层系统不明显,强降水的预报往往被忽略[2],且每次由于天气系统配置的差异,暴雨强度和落区较难把握,故此类暴雨预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以致突发性暴雨灾害时有发生[3]。因此,加强此类暴雨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16年2次低槽冷锋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探讨低槽冷锋暴雨的强度以及落区,以期为今后的预报提供可靠参考。
1 天气实况
受高空低槽和地面冷锋影响,2016年7月12—13日和8月24—25日,山东省均出现了暴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7月12—13日的过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鲁西和鲁南部分地区,而8月24—25日的过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鲁西北地区。统计结果表明,“7·12”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14 mm,其中大雨8站次、暴雨8站次、大暴雨1站次,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峄城(114.6 mm);“8·24”過程全省平均降水量16.9 mm,其中大雨21站次、暴雨12站次、大暴雨1站次,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宁津(113.8 mm)。从图1、2可以看出,“8·24”过程出现强降水的范围要明显大于“7·12”过程。
另外,从图2(a)可以看出,“7·12”暴雨过程主要分为2段,以12日20:00为分界点,12日20:00之前有3站次出现暴雨,12日20:00之后有5站次出现暴雨,1站次出现大暴雨。强降水从鲁西开始,逐渐向鲁南方向移动,其中最大雨强出现在13日2:00台儿庄(49.6 mm),过程最大降水量为114.6 mm,出现在峄城。此次过程暴雨落区较为分散、局地性强、雨量分布不均,且强降水过程中略有间歇,分为2个时间段。由图2(b)可以看出,“8·24”暴雨过程,鲁西北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了暴雨,强降水时间段较为集中,主要在25日4:00—12:00。其中,最大雨强出现在25日7:00宁津(49.8 mm),过程最大降水量为113.8 mm,也出现在宁津。此次过程暴雨区比“7·12”过程分布广,且落区和强降水时段较为集中,整体降水强度较强。
综上所述,2次过程均是低槽冷锋影响,“7·12”和“8·24”2次暴雨过程最大小时雨强接近,前者为49.6 mm,后者为49.8 mm;过程最大降水量也基本相同,前者为114.6 mm,后者为113.8 mm。不同之处在于2次过程在暴雨落区分布上有所差异,前者小而分散,后者明显比前者范围广且暴雨站点较为集中,暴雨站点也比前者多。2次过程的共同点是均有较强的局地性,同时雨区的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 天气形势及影响系统
2次暴雨过程,中高纬度均为“两槽一脊”形势,高空槽东移发展,同时对应地面冷锋南压,副高边缘有冷空气南下,系统相互作用,暖湿空气受锋面抬升,形成锋前暖区暴雨,以锋面降水为主。从图3可以看出,这2次过程低层系统并不明显,没有低空急流配置。2次过程环流形势存在几点不同之处:①副高位置不同。“7·12”过程副高位置偏南,内陆588 dagpm线在30°N以南,副高势力偏弱;而“8·24”过程副高位置明显偏北,588 dagpm线在鲁中一带,且西脊点延伸至70°E以西,副高势力强盛。②冷空气源地和强度不同。“7·12”过程冷空气源地在东西伯利亚北部,位于125°E,70°N的冷涡有-28 ℃的冷中心配合,冷中心较为靠北,对山东省影响偏弱;“8·24”过程冷空气源地在贝加尔湖以东,位于120°E,55°N的冷涡有-22 ℃的冷中心配合。③冷锋路径不同。“7·12”过程冷空气取西路进入山东省,而“8·24”过程冷空气取西北路南下。④冷锋移速不同。“7·12”过程冷锋移动速度较慢,而“8·24”过程冷锋移动速度较快。⑤“8·24”过程冷锋过境时带来鲁西北地区沿海以及内陆的东北大风,而“7·12”过程未有明显的大风天气。
3 水汽条件
高的比湿和充沛的水汽是形成暴雨的基本条件[4]。从850 hPa比湿场可知,2次过程发生强降水区域的水汽条件相当,暴雨区的比湿均在14~15 g/kg的范围内。2次过程在主要降水时段水汽条件充足,且维持时间较长,有利于产生较强降水,2次过程的高湿区与降水实况对应也较好。随着系统发展,2次过程后期比湿明显下降,水汽条件明显减弱,降水过程结束。从2次过程850 hPa水汽通量也可以得知,“7·12”过程在冀鲁豫交界处存在水汽通道(水汽通量大值区),水汽通量中心偏西,位于河北河南交界处,中心值达到16 g/(cm·hPa·s);而“8·24”的水汽通道位于河北中南部,水汽通量中心位于河北与鲁西北交界处,中心值为17 g/(cm·hPa·s)。虽然2次过程水汽通道和水汽通量中心值均不在山东境内,但仍可以看出后者水汽输送条件好于前者。
4 动力条件——散度和垂直速度
“7·12”过程选取了临清(115.7°E,36.8°N)和峄城(117.8°E,34.8°N)2个站,分别对应此次过程的2个强降水时段,“8·24”过程强降水时段较为集中,只选取宁津(116.8°E,37.7°N)1个站,通过分析对比3个站在强降水时段各层的散度以及垂直速度,探讨动力条件对强降水的影响[5-7]。 对比分析2次过程各高度层的散度(图4),宁津在低层以下高度存在强辐合,8月25日8:00 1 000 hPa鲁西北一带有强辐合中心,散度值达到为-7.0×10-5 s-1,对应150 hPa有强辐散中心,散度值达到7.0×10-5 s-1。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抽吸作用明显。而临清和峄城2个站各层散度,其低层辐合较弱,中心最大值为-3.0×10-5 s-1,200 hPa辐散中心散度值为4×10-5 s-1。对比2次过程,“7·12”低层辐合及高层的辐散均较“8·24”明显偏弱,辐合辐散层高度也小于后者,而且“7·12”辐合辐散层并不连续,中间有断层。可见“8·24”过程中整层的抽吸作用明显要强于“7·12”过程。“8·24”过程在低层强辐合和高层强辐散的动力条件下,必然形成强的上升运动,从图5中2次过程垂直速度场就可以看出。“8·24”过程宁津站最大上升速度位于700 hPa,中心强度为-8 Pa/s,而“7·12”过程最大上升速度位于700 hPa,中心强度为-4 Pa/s,“8·24”的上升运动比“7·12”强1倍。
5 热力条件
假相当位温(θse)表征大气温、湿、压的综合特征[8],同时考虑了气压和水汽的凝结蒸发对温度的影响,其水平分布常用来反映大气中潜在的能量分布,其高值区即高温高湿能量区。2次过程在强降水开始前,低层θse逐渐增大,并有高能舌出现,高能舌从地面伸展到700 hPa附近,等θse线分布变密集;700 hPa以下为不稳定层结,随着高能舌的消失,低层不稳定层结逐渐转为中性层结,降水逐渐减弱直至停止。
6 结论
低槽冷锋是造成山东省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本文选取了2016年2次低槽冷锋暴雨过程,从高空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2次过程在环流形势上较为接近,没有明显低空急流配合,高空槽略偏后于冷锋,而冷锋位置与850 hPa切变位置接近,强降水出现在锋面附近,同时雨区与锋面移动路径也有较好对应。
(2)“7·12”冷锋为偏西路径,冷空气偏弱,移速较慢,强降水的区域也较为分散;而“8·24”为西北路径,移速较快,整体降水也较前者偏强,强降水的地区也较为集中,且过程中鲁西北地区还有东北大风。
(3)2次过程强降水开始之前,低层大气高温、高湿,从地面到低层均有高能舌伸展,有能量的积聚,具有层结不稳定性;降水过后能量得到释放,形势趋于稳定。
(4)“8·24”过程整层的抽吸作用明显强于“7·12”过程,在强降水时段,“8·24”过程整层的垂直上升运动比“7·12”過程也明显偏强。
7 参考文献
[1] 阎丽凤,杨成芳.山东省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32-40.
[2] 郑丽娜,孙兴池,孟伟.夏季两次低槽冷锋型暴雨成因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2015,43(6):1133-1141.
[3] 侯淑梅,盛春岩,万文龙,等.山东省极端强降水天气概念模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4,37(2):163-174.
[4] 张楠,何群英,刘一玮,等.天津地区两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比分析[J].暴雨灾害,2014,33(4):372-379.
[5] 周黎明,王庆,龚佃利,等.2015年春季山东一场转折性降水微物理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6,34(4):678-684.
[6] 朱义清,郭宝阳,王玉亮,等.一次低槽冷锋暴雨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J].山东气象,2016,36(3):13-19.
[7] 王福侠,张南,赵玉广,等.河北盛夏2次大暴雨过程分析[J].干旱气象,2015,33(1):110-118.
[8] 朱义清,魏玉朋,胡顺起,等.2011年7月3日山东局地大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J].暴雨灾害,2012,31(4):358-364.
关键词 暴雨;低槽冷锋;副高边缘;山东省;夏季
中图分类号 P458.1 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20-03
造成山东省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分为气旋暴雨、低槽冷锋暴雨、切变线暴雨和台风暴雨[1]。研究表明,气旋暴雨、切变线暴雨和台风暴雨区域范围一般较大,而低槽冷锋类暴雨范围较为零散。在实际业务中,有些低槽冷锋由于低层系统不明显,强降水的预报往往被忽略[2],且每次由于天气系统配置的差异,暴雨强度和落区较难把握,故此类暴雨预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以致突发性暴雨灾害时有发生[3]。因此,加强此类暴雨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16年2次低槽冷锋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探讨低槽冷锋暴雨的强度以及落区,以期为今后的预报提供可靠参考。
1 天气实况
受高空低槽和地面冷锋影响,2016年7月12—13日和8月24—25日,山东省均出现了暴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7月12—13日的过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鲁西和鲁南部分地区,而8月24—25日的过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鲁西北地区。统计结果表明,“7·12”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14 mm,其中大雨8站次、暴雨8站次、大暴雨1站次,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峄城(114.6 mm);“8·24”過程全省平均降水量16.9 mm,其中大雨21站次、暴雨12站次、大暴雨1站次,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宁津(113.8 mm)。从图1、2可以看出,“8·24”过程出现强降水的范围要明显大于“7·12”过程。
另外,从图2(a)可以看出,“7·12”暴雨过程主要分为2段,以12日20:00为分界点,12日20:00之前有3站次出现暴雨,12日20:00之后有5站次出现暴雨,1站次出现大暴雨。强降水从鲁西开始,逐渐向鲁南方向移动,其中最大雨强出现在13日2:00台儿庄(49.6 mm),过程最大降水量为114.6 mm,出现在峄城。此次过程暴雨落区较为分散、局地性强、雨量分布不均,且强降水过程中略有间歇,分为2个时间段。由图2(b)可以看出,“8·24”暴雨过程,鲁西北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了暴雨,强降水时间段较为集中,主要在25日4:00—12:00。其中,最大雨强出现在25日7:00宁津(49.8 mm),过程最大降水量为113.8 mm,也出现在宁津。此次过程暴雨区比“7·12”过程分布广,且落区和强降水时段较为集中,整体降水强度较强。
综上所述,2次过程均是低槽冷锋影响,“7·12”和“8·24”2次暴雨过程最大小时雨强接近,前者为49.6 mm,后者为49.8 mm;过程最大降水量也基本相同,前者为114.6 mm,后者为113.8 mm。不同之处在于2次过程在暴雨落区分布上有所差异,前者小而分散,后者明显比前者范围广且暴雨站点较为集中,暴雨站点也比前者多。2次过程的共同点是均有较强的局地性,同时雨区的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 天气形势及影响系统
2次暴雨过程,中高纬度均为“两槽一脊”形势,高空槽东移发展,同时对应地面冷锋南压,副高边缘有冷空气南下,系统相互作用,暖湿空气受锋面抬升,形成锋前暖区暴雨,以锋面降水为主。从图3可以看出,这2次过程低层系统并不明显,没有低空急流配置。2次过程环流形势存在几点不同之处:①副高位置不同。“7·12”过程副高位置偏南,内陆588 dagpm线在30°N以南,副高势力偏弱;而“8·24”过程副高位置明显偏北,588 dagpm线在鲁中一带,且西脊点延伸至70°E以西,副高势力强盛。②冷空气源地和强度不同。“7·12”过程冷空气源地在东西伯利亚北部,位于125°E,70°N的冷涡有-28 ℃的冷中心配合,冷中心较为靠北,对山东省影响偏弱;“8·24”过程冷空气源地在贝加尔湖以东,位于120°E,55°N的冷涡有-22 ℃的冷中心配合。③冷锋路径不同。“7·12”过程冷空气取西路进入山东省,而“8·24”过程冷空气取西北路南下。④冷锋移速不同。“7·12”过程冷锋移动速度较慢,而“8·24”过程冷锋移动速度较快。⑤“8·24”过程冷锋过境时带来鲁西北地区沿海以及内陆的东北大风,而“7·12”过程未有明显的大风天气。
3 水汽条件
高的比湿和充沛的水汽是形成暴雨的基本条件[4]。从850 hPa比湿场可知,2次过程发生强降水区域的水汽条件相当,暴雨区的比湿均在14~15 g/kg的范围内。2次过程在主要降水时段水汽条件充足,且维持时间较长,有利于产生较强降水,2次过程的高湿区与降水实况对应也较好。随着系统发展,2次过程后期比湿明显下降,水汽条件明显减弱,降水过程结束。从2次过程850 hPa水汽通量也可以得知,“7·12”过程在冀鲁豫交界处存在水汽通道(水汽通量大值区),水汽通量中心偏西,位于河北河南交界处,中心值达到16 g/(cm·hPa·s);而“8·24”的水汽通道位于河北中南部,水汽通量中心位于河北与鲁西北交界处,中心值为17 g/(cm·hPa·s)。虽然2次过程水汽通道和水汽通量中心值均不在山东境内,但仍可以看出后者水汽输送条件好于前者。
4 动力条件——散度和垂直速度
“7·12”过程选取了临清(115.7°E,36.8°N)和峄城(117.8°E,34.8°N)2个站,分别对应此次过程的2个强降水时段,“8·24”过程强降水时段较为集中,只选取宁津(116.8°E,37.7°N)1个站,通过分析对比3个站在强降水时段各层的散度以及垂直速度,探讨动力条件对强降水的影响[5-7]。 对比分析2次过程各高度层的散度(图4),宁津在低层以下高度存在强辐合,8月25日8:00 1 000 hPa鲁西北一带有强辐合中心,散度值达到为-7.0×10-5 s-1,对应150 hPa有强辐散中心,散度值达到7.0×10-5 s-1。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抽吸作用明显。而临清和峄城2个站各层散度,其低层辐合较弱,中心最大值为-3.0×10-5 s-1,200 hPa辐散中心散度值为4×10-5 s-1。对比2次过程,“7·12”低层辐合及高层的辐散均较“8·24”明显偏弱,辐合辐散层高度也小于后者,而且“7·12”辐合辐散层并不连续,中间有断层。可见“8·24”过程中整层的抽吸作用明显要强于“7·12”过程。“8·24”过程在低层强辐合和高层强辐散的动力条件下,必然形成强的上升运动,从图5中2次过程垂直速度场就可以看出。“8·24”过程宁津站最大上升速度位于700 hPa,中心强度为-8 Pa/s,而“7·12”过程最大上升速度位于700 hPa,中心强度为-4 Pa/s,“8·24”的上升运动比“7·12”强1倍。
5 热力条件
假相当位温(θse)表征大气温、湿、压的综合特征[8],同时考虑了气压和水汽的凝结蒸发对温度的影响,其水平分布常用来反映大气中潜在的能量分布,其高值区即高温高湿能量区。2次过程在强降水开始前,低层θse逐渐增大,并有高能舌出现,高能舌从地面伸展到700 hPa附近,等θse线分布变密集;700 hPa以下为不稳定层结,随着高能舌的消失,低层不稳定层结逐渐转为中性层结,降水逐渐减弱直至停止。
6 结论
低槽冷锋是造成山东省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本文选取了2016年2次低槽冷锋暴雨过程,从高空环流形势以及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2次过程在环流形势上较为接近,没有明显低空急流配合,高空槽略偏后于冷锋,而冷锋位置与850 hPa切变位置接近,强降水出现在锋面附近,同时雨区与锋面移动路径也有较好对应。
(2)“7·12”冷锋为偏西路径,冷空气偏弱,移速较慢,强降水的区域也较为分散;而“8·24”为西北路径,移速较快,整体降水也较前者偏强,强降水的地区也较为集中,且过程中鲁西北地区还有东北大风。
(3)2次过程强降水开始之前,低层大气高温、高湿,从地面到低层均有高能舌伸展,有能量的积聚,具有层结不稳定性;降水过后能量得到释放,形势趋于稳定。
(4)“8·24”过程整层的抽吸作用明显强于“7·12”过程,在强降水时段,“8·24”过程整层的垂直上升运动比“7·12”過程也明显偏强。
7 参考文献
[1] 阎丽凤,杨成芳.山东省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32-40.
[2] 郑丽娜,孙兴池,孟伟.夏季两次低槽冷锋型暴雨成因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2015,43(6):1133-1141.
[3] 侯淑梅,盛春岩,万文龙,等.山东省极端强降水天气概念模型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14,37(2):163-174.
[4] 张楠,何群英,刘一玮,等.天津地区两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比分析[J].暴雨灾害,2014,33(4):372-379.
[5] 周黎明,王庆,龚佃利,等.2015年春季山东一场转折性降水微物理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6,34(4):678-684.
[6] 朱义清,郭宝阳,王玉亮,等.一次低槽冷锋暴雨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J].山东气象,2016,36(3):13-19.
[7] 王福侠,张南,赵玉广,等.河北盛夏2次大暴雨过程分析[J].干旱气象,2015,33(1):110-118.
[8] 朱义清,魏玉朋,胡顺起,等.2011年7月3日山东局地大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J].暴雨灾害,2012,31(4):35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