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今年72岁,到了古稀之年,我也进入了不惑之年。自我记事以来的几十年,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处,母亲都和我握握手,给我鼓励、温暖和爱;我也握紧母亲的手,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
握手,温暖漫漫求学路
记得第一天上幼儿园,我站在门口,怎么也不肯进去,周围都是哭哭啼啼的小朋友们。有些母亲大声责骂孩子:“不许哭,再哭就不来接你!”孩子受了惊吓,哭得更厉害。有些母亲放下孩子,头也不回地走了。我的母亲也急着要去上班,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幕:母亲蹲下身子,拉起我的手,紧紧握了握,轻声对我说:“不要怕,幼儿园很多好玩的,我下班就来接你。”很奇怪,母亲就说了那么一句话,就这么握了握我的手,我突然就不感到恐惧了。我朝母亲点点头,鼓起勇气走进校门,回头看看母亲,她在不远处向我招手微笑。那一笑,我永生难忘。
上了四年的幼儿园,我终于可以进小学了。开学第一天,母亲送我去上学,握住我的手说:“好好学习,小学六年一定会让你难忘。”我听了很高兴,也握了握母亲的手,开心地上学去了。我很喜欢小学生活,从幼儿园的胆小怕事变得活泼开朗,当了班长、大队长,学习成绩优异,在各种课外比赛中获奖。
母亲平时对我们很严厉,我们一直觉得她很要强、很上进,但不够温柔。当时母亲有一个很好的进修机会,但为了我们三姐妹留了下来。那一次,我们才懂得她内心的柔软。
13岁时,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一中。母亲陪我去领录取通知书,一路上握着我的手说:“中学六年是人生中关键的六年,中学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相信你会过得很开心。”我也握了握母亲的手,就这样信心满满地开启了我的中学生涯。
1996年7月,高考前,母亲握着我的手说:“尽你最大努力去发挥就好!”我握了握母亲的手,自信轻松地走进考场。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专业。两个月后,在厦门大学门口,母親握着我的手说:“开启你的大学生活吧,不要太想家。”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去外地上学,当然很不习惯,也很想家。但是母亲那有力的握手,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握手,鼓起坚强生活的勇气
大学毕业后,我从福建去北京工作,既对首都充满向往,又怕自己不适应北方生活。母亲看出我的心思,握着我的手说:“那么多人都习惯北京生活,你也会很快适应的。”母爱的温暖从母亲的手心传递到我心里,让我勇敢北上,果然适应得不错。
2000年冬天,尚在盛年的父亲猝然离世。惊闻噩耗,我火速从北京辗转舟车赶回老家。我在人群中寻找着母亲,终于找到一夜白头的她。我拥紧母亲,第一次发现她如此瘦小。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我们心目中的强人,今天才发现我拥抱着的她已经老了、瘦了,再不是我眼中那个强大的母亲。父亲去世那天恰是冬至日,那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于我们而言,是冬季里最冷的一天。父亲就这么与我们永别,母亲怎么办?悲痛之中,我握紧母亲的手,突然发现她的手也不像以前握着时那样圆润光滑了。
在老家陪伴母亲一个月后,她催促我回北京去上班。我舍不得她,不放心她。这一次,她用瘦小的手握紧我的手说:“放心,我能挺得住。”我拥抱了母亲,拍拍她的肩膀:“母亲,你一定要好好的。”母亲非常坚强,继续上班,继续她的生活。我回北京后,每天给母亲写一封信寄回家乡,让她每天都可以收到信,都要花时间读信、写信。我想,这样,她悲伤的时间就少一点了。母亲一天天好起来,和以前一样辛勤工作,一直到60岁才退休。
握手,传递家庭的温暖
母亲退休这一年,我家大宝即将出生。母亲在老家找人买了60只小柴鸡,真空包装好,带来北京给我补身子。挺着大肚子的我看到母亲来了,激动地握紧她的手。这是将为人母、对母爱有了全新认识之后的我和母亲的握手,那一握,百感交集,千言万语都凝聚在手心里。临产前,母亲送我进产房,在产房门口又有力地握了握我的手:“别怕,我生你时就特别顺利。”这句话赶跑我所有的紧张,我笑了,也有力地握了握母亲的手。
2009年,母亲陪我去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答辩。这是我大学毕业近十年后再一次参加答辩,正值哺乳期,一边喂奶一边读书,人也很疲惫。在教室门口,我牵着母亲的手,非常紧张。母亲握了握我的手说:“不要怕,那么多困难都克服了,答辩怕什么?虽然我没答辩过,但我相信你一定没问题。”听了母亲的话,我握了握母亲的手,深呼吸一下,泰然自若地走进教室。答辩果然很成功,我成为班里第一个取得学位的学生。
我30岁生大宝,60岁的母亲来北京帮我带大宝。我40岁生小宝,70岁的母亲来上海帮我带小宝。我感恩母亲一直帮助我带孩子,一直陪伴我生活,一起和我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我们母女一次又一次的握手,在彼此间传递着鼓励、温暖和力量。我们一起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只因有爱,我们不孤单。
母亲的一次又一次握手,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为人母之后,我也常常用握手的方法,向两个孩子传递力量:当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时,我用握手向他传递安全感;当孩子第一次当升旗手时,我用握手向他传递鼓励;当孩子参加田径赛没有得奖时,我用握手向他传递安慰……
握紧母亲的手,感受无尽温暖;握紧孩子的手,传递无穷的力量,让爱接力,一代一代……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握手,温暖漫漫求学路
记得第一天上幼儿园,我站在门口,怎么也不肯进去,周围都是哭哭啼啼的小朋友们。有些母亲大声责骂孩子:“不许哭,再哭就不来接你!”孩子受了惊吓,哭得更厉害。有些母亲放下孩子,头也不回地走了。我的母亲也急着要去上班,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幕:母亲蹲下身子,拉起我的手,紧紧握了握,轻声对我说:“不要怕,幼儿园很多好玩的,我下班就来接你。”很奇怪,母亲就说了那么一句话,就这么握了握我的手,我突然就不感到恐惧了。我朝母亲点点头,鼓起勇气走进校门,回头看看母亲,她在不远处向我招手微笑。那一笑,我永生难忘。
上了四年的幼儿园,我终于可以进小学了。开学第一天,母亲送我去上学,握住我的手说:“好好学习,小学六年一定会让你难忘。”我听了很高兴,也握了握母亲的手,开心地上学去了。我很喜欢小学生活,从幼儿园的胆小怕事变得活泼开朗,当了班长、大队长,学习成绩优异,在各种课外比赛中获奖。
母亲平时对我们很严厉,我们一直觉得她很要强、很上进,但不够温柔。当时母亲有一个很好的进修机会,但为了我们三姐妹留了下来。那一次,我们才懂得她内心的柔软。
13岁时,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一中。母亲陪我去领录取通知书,一路上握着我的手说:“中学六年是人生中关键的六年,中学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相信你会过得很开心。”我也握了握母亲的手,就这样信心满满地开启了我的中学生涯。
1996年7月,高考前,母亲握着我的手说:“尽你最大努力去发挥就好!”我握了握母亲的手,自信轻松地走进考场。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专业。两个月后,在厦门大学门口,母親握着我的手说:“开启你的大学生活吧,不要太想家。”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去外地上学,当然很不习惯,也很想家。但是母亲那有力的握手,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握手,鼓起坚强生活的勇气
大学毕业后,我从福建去北京工作,既对首都充满向往,又怕自己不适应北方生活。母亲看出我的心思,握着我的手说:“那么多人都习惯北京生活,你也会很快适应的。”母爱的温暖从母亲的手心传递到我心里,让我勇敢北上,果然适应得不错。
2000年冬天,尚在盛年的父亲猝然离世。惊闻噩耗,我火速从北京辗转舟车赶回老家。我在人群中寻找着母亲,终于找到一夜白头的她。我拥紧母亲,第一次发现她如此瘦小。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我们心目中的强人,今天才发现我拥抱着的她已经老了、瘦了,再不是我眼中那个强大的母亲。父亲去世那天恰是冬至日,那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于我们而言,是冬季里最冷的一天。父亲就这么与我们永别,母亲怎么办?悲痛之中,我握紧母亲的手,突然发现她的手也不像以前握着时那样圆润光滑了。
在老家陪伴母亲一个月后,她催促我回北京去上班。我舍不得她,不放心她。这一次,她用瘦小的手握紧我的手说:“放心,我能挺得住。”我拥抱了母亲,拍拍她的肩膀:“母亲,你一定要好好的。”母亲非常坚强,继续上班,继续她的生活。我回北京后,每天给母亲写一封信寄回家乡,让她每天都可以收到信,都要花时间读信、写信。我想,这样,她悲伤的时间就少一点了。母亲一天天好起来,和以前一样辛勤工作,一直到60岁才退休。
握手,传递家庭的温暖
母亲退休这一年,我家大宝即将出生。母亲在老家找人买了60只小柴鸡,真空包装好,带来北京给我补身子。挺着大肚子的我看到母亲来了,激动地握紧她的手。这是将为人母、对母爱有了全新认识之后的我和母亲的握手,那一握,百感交集,千言万语都凝聚在手心里。临产前,母亲送我进产房,在产房门口又有力地握了握我的手:“别怕,我生你时就特别顺利。”这句话赶跑我所有的紧张,我笑了,也有力地握了握母亲的手。
2009年,母亲陪我去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答辩。这是我大学毕业近十年后再一次参加答辩,正值哺乳期,一边喂奶一边读书,人也很疲惫。在教室门口,我牵着母亲的手,非常紧张。母亲握了握我的手说:“不要怕,那么多困难都克服了,答辩怕什么?虽然我没答辩过,但我相信你一定没问题。”听了母亲的话,我握了握母亲的手,深呼吸一下,泰然自若地走进教室。答辩果然很成功,我成为班里第一个取得学位的学生。
我30岁生大宝,60岁的母亲来北京帮我带大宝。我40岁生小宝,70岁的母亲来上海帮我带小宝。我感恩母亲一直帮助我带孩子,一直陪伴我生活,一起和我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我们母女一次又一次的握手,在彼此间传递着鼓励、温暖和力量。我们一起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只因有爱,我们不孤单。
母亲的一次又一次握手,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为人母之后,我也常常用握手的方法,向两个孩子传递力量:当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时,我用握手向他传递安全感;当孩子第一次当升旗手时,我用握手向他传递鼓励;当孩子参加田径赛没有得奖时,我用握手向他传递安慰……
握紧母亲的手,感受无尽温暖;握紧孩子的手,传递无穷的力量,让爱接力,一代一代……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