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家庭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离婚率逐年上升的态势,导致离异子女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众多的离异子女,往往只有父亲或母亲承担对其教育责任,这种教育难免出现偏差。本文着眼于以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离异子女这一群体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异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呈上升态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父母离婚给子女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子女的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冲击,致使离异子女在性格、行为以及学习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良表现。
1 离异子女的不良表现
1.1 性格、行为方面
(1)自卑。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都比较自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有的甚至还以为是自己不够优秀,其中一方父母不要自己才致使父母离婚。总是避讳和别的同学一起谈论家庭,觉得自己没有他们幸福,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从而觉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不如别人优秀。
(2)敏感。因为心灵受过创伤,所以离异子女比其他家庭的子女更加敏感,更加脆弱,防御心理更强。总是认为别人都在议论自己、诋毁自己,致使情绪波动很大,有时难以自控就会因小事甚至无缘无故的和同学打架,以此行为来保护自己。
(3)抑郁。很多离异子女因父母离异而伤心痛苦,长时间闷闷不乐。整天把“郁闷”“生活没有意思”等话语挂在嘴边。对身边的任何事情、事物都缺乏兴趣,并拒绝和别人交往、交流。
(4)憎恨。有的离异子女因父母离异而充满憎恨,憎恨父母不顾及他们的感受。思想偏激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自残、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的想法,如果不及时引导教育就可能造成青少年犯罪,甚至酿成丧失生命的悲剧。
(5)逆反。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父母离异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伤害,并且认为父母此举对子女不负责任,所以逆反心理更加严重。
(6)不思进取。父母残缺或畸形的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障碍, 给离异子女的心灵造成一种创伤,使他们从小便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心中的理想,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百无聊赖,虚度光阴。①
1.2 学习方面
父母离异不管是基于何种原因,责任在谁总要经历一个过程,一旦产生了离婚的想法,夫妻之间就会经常打架、冷战等等,这样必然会影响孩子的精力,导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精神恍惚,更由于担心父母离婚后的生活,不能专心致志学习,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离婚后,孩子随父或随母生活,都造成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并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形成障碍。同时,由于各种非认知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条件等的制约,致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对学习的兴趣下降,这些因素都成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2 离异家庭孩子发生变化的原因
2.1 离异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
在离异家庭中,往往只有父或母独自承担子女教育的责任,所以更多的离异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多处于放任、溺爱型等不良的教育方式。离异家庭中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放任型。有些离异父母则对子女的教育相互推诿,认为孩子跟谁生活,就应由谁教育管理,于是对子女冷淡、粗暴、放任不管;有些父母离异后再婚,对方对子女态度冷漠、关爱不足;有些甚至将子女交由隔代抚养,放弃直接监护人教育管理的职责。
(2)溺爱型。有些离异父母有一种负罪心理,认為离婚给孩子带来了伤害,为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对子女百依百顺;放弃了正确的教育原则,凡事顺从孩子的意愿,对他们百般娇宠,认为这样是对孩子的一种补偿。
(3)病态型。 家长由于自身婚姻的失败而心理不平衡,把自己对对方的憎恨、不满等情绪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仇恨对方的不良心理,或把孩子当“筹码”,以满足自身、折磨对方、刺激对方的病态心理,严重扭曲孩子的心理。
2.2 学校不良的教育方式
(1)教师缺乏对离异子女的关爱。对学生缺乏爱心、不负责任的教师对离异子女关注不足,就妄下结论:离异子女无异常表现,与其他完整家庭学生没有区别,无需多加照应,更谈不上区别对待,当然大多数负责任、有爱心的些教师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发现离异学生在性格、行为以及学习上发生了变化,很想关心他们,但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和精力,也只好作罢。 所以真正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关心的很少。
(2)教师的关爱与保护方式不当。 有些教师因同情、可怜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校过分关心、保护他们。由于离异家庭儿童对老师、同学及周围人的目光、态度和行为特别敏感、紧张甚至有的特别反感, 所以,老师的这种不良的暗示,事实上也会有意无意地造成这些孩子的离群与孤独。②
(3)学校存在鄙视与厌恶的态度。有些教师认为,家长存在不负责任的心态,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权交给学校,至于孩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却单方面向学校问责。 此种认为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责任缺失的偏见难免不会波及到离异子女,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和被人讨厌的。此外就是社会缺乏理解与包容。
3 离异家庭教育孩子的对策
3.1 转变家长观念、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1)克服离异内疚感。不要带着“赎罪”心理教育孩子,这种心理会促使家长形成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无条件地迁就孩子,培养出一个自私骄横、不会体贴别人的冷血动物,或者让懂事的孩子造成很重的“还债”心理负担,让孩子生活得沉重压抑。
(2)重视培养子女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家长都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促使他们形成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家长应从点滴做起让子女对自己在家庭中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有所认知并付诸实践,为子女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奠定基础。
(3)不向子女隐瞒离异真相。 父母坦白的告诉孩子离异的事实,解释父母为什么离婚,告诉孩子父母离婚以后无论孩子跟着谁,父母都会像以前一样爱他,消除孩子的疑虑和顾及;告诉孩子离婚只是人生的一次选择而已,是生活的一种变化,让孩子明白离婚和结婚一样是正常的,除了孩子不能同时见到父母双方,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让孩子的心理踏实下来,接受事实,迈出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的第一步。③
(4)确立适度的期望值。 很多家长会将离异归因于自己不够优秀,因此就会想尽一切方法让子女成为最优秀的人,这无形中给子女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离异家长应正视自己离异的原因,在充分考虑孩子实际能力的基础上树立适度的期望值,才以免给孩子造成过大压力,不利其健康成长。
3.2 发挥学校优势,探寻恰切的教育方式
(1)给予离异子女更多关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 ④教师的爱可以孕育出爱的种子,点燃爱的圣火。大部分离异家庭只有父或母独自承担家庭责任,需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子女教育,限于时间和精力,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以致对子女的学习、生活难以照顾周全。所以,离异子女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2)转变观念,对离异子女一视同仁。过分的保护和关爱本质上是对离异子女的一种不公平对待,致使心理敏感的离异子女因这种区别对待而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为避免事与愿违,教师应转变观念,在关爱的基础上,以离异子女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爱,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学生。
(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改善亲子关系。学校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听取家长的意见或苦衷,并给予家教指导,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形成良好的教育方法;教师有责任协调离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特别是学生家长再婚后。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抚慰,引导他们依然要孝敬父母,理解和关心父母并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继父(母)的关系。
3.3 社会各界应该理性而客观的看待离异家庭
离异家庭不是一个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家庭,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感情,父母天天冷热战不断发生的家庭里面反而不利于孩子性格、行为、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各种媒体不应该过多的去谴责离异家庭, 在报道中应尽职尽责的引导离异夫妻或继父(母) 致力于子女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和家庭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通过舆论宣传,促使人们形成关于离异家庭、离异子女的正确、合理的观念。对待离异家庭、离异子女不应歧视,而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怀,为让更多的离异子女生活在一个快乐、祥和、充满爱的人文环境里而做出努力。
综上所述,虽然离异家庭、学校、社会在看待和教育离异子女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和偏见,但值得相信的是,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携手努力终将为离异子女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关怀和平等的学习、生活环境。
注释
①王成荣.别让残缺再延续—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教学,2005(10).
②丁芳.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及干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
③杨海燕.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科教纵横,2008(8).
④胡继渊,陈文彬,沈正元.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2).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异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呈上升态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父母离婚给子女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子女的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冲击,致使离异子女在性格、行为以及学习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良表现。
1 离异子女的不良表现
1.1 性格、行为方面
(1)自卑。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都比较自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有的甚至还以为是自己不够优秀,其中一方父母不要自己才致使父母离婚。总是避讳和别的同学一起谈论家庭,觉得自己没有他们幸福,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从而觉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不如别人优秀。
(2)敏感。因为心灵受过创伤,所以离异子女比其他家庭的子女更加敏感,更加脆弱,防御心理更强。总是认为别人都在议论自己、诋毁自己,致使情绪波动很大,有时难以自控就会因小事甚至无缘无故的和同学打架,以此行为来保护自己。
(3)抑郁。很多离异子女因父母离异而伤心痛苦,长时间闷闷不乐。整天把“郁闷”“生活没有意思”等话语挂在嘴边。对身边的任何事情、事物都缺乏兴趣,并拒绝和别人交往、交流。
(4)憎恨。有的离异子女因父母离异而充满憎恨,憎恨父母不顾及他们的感受。思想偏激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自残、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的想法,如果不及时引导教育就可能造成青少年犯罪,甚至酿成丧失生命的悲剧。
(5)逆反。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父母离异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伤害,并且认为父母此举对子女不负责任,所以逆反心理更加严重。
(6)不思进取。父母残缺或畸形的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障碍, 给离异子女的心灵造成一种创伤,使他们从小便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心中的理想,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百无聊赖,虚度光阴。①
1.2 学习方面
父母离异不管是基于何种原因,责任在谁总要经历一个过程,一旦产生了离婚的想法,夫妻之间就会经常打架、冷战等等,这样必然会影响孩子的精力,导致孩子的注意力分散,精神恍惚,更由于担心父母离婚后的生活,不能专心致志学习,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离婚后,孩子随父或随母生活,都造成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并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形成障碍。同时,由于各种非认知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条件等的制约,致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对学习的兴趣下降,这些因素都成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2 离异家庭孩子发生变化的原因
2.1 离异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
在离异家庭中,往往只有父或母独自承担子女教育的责任,所以更多的离异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多处于放任、溺爱型等不良的教育方式。离异家庭中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放任型。有些离异父母则对子女的教育相互推诿,认为孩子跟谁生活,就应由谁教育管理,于是对子女冷淡、粗暴、放任不管;有些父母离异后再婚,对方对子女态度冷漠、关爱不足;有些甚至将子女交由隔代抚养,放弃直接监护人教育管理的职责。
(2)溺爱型。有些离异父母有一种负罪心理,认為离婚给孩子带来了伤害,为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对子女百依百顺;放弃了正确的教育原则,凡事顺从孩子的意愿,对他们百般娇宠,认为这样是对孩子的一种补偿。
(3)病态型。 家长由于自身婚姻的失败而心理不平衡,把自己对对方的憎恨、不满等情绪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仇恨对方的不良心理,或把孩子当“筹码”,以满足自身、折磨对方、刺激对方的病态心理,严重扭曲孩子的心理。
2.2 学校不良的教育方式
(1)教师缺乏对离异子女的关爱。对学生缺乏爱心、不负责任的教师对离异子女关注不足,就妄下结论:离异子女无异常表现,与其他完整家庭学生没有区别,无需多加照应,更谈不上区别对待,当然大多数负责任、有爱心的些教师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发现离异学生在性格、行为以及学习上发生了变化,很想关心他们,但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和精力,也只好作罢。 所以真正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关心的很少。
(2)教师的关爱与保护方式不当。 有些教师因同情、可怜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校过分关心、保护他们。由于离异家庭儿童对老师、同学及周围人的目光、态度和行为特别敏感、紧张甚至有的特别反感, 所以,老师的这种不良的暗示,事实上也会有意无意地造成这些孩子的离群与孤独。②
(3)学校存在鄙视与厌恶的态度。有些教师认为,家长存在不负责任的心态,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权交给学校,至于孩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却单方面向学校问责。 此种认为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责任缺失的偏见难免不会波及到离异子女,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和被人讨厌的。此外就是社会缺乏理解与包容。
3 离异家庭教育孩子的对策
3.1 转变家长观念、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1)克服离异内疚感。不要带着“赎罪”心理教育孩子,这种心理会促使家长形成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无条件地迁就孩子,培养出一个自私骄横、不会体贴别人的冷血动物,或者让懂事的孩子造成很重的“还债”心理负担,让孩子生活得沉重压抑。
(2)重视培养子女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家长都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促使他们形成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家长应从点滴做起让子女对自己在家庭中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有所认知并付诸实践,为子女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奠定基础。
(3)不向子女隐瞒离异真相。 父母坦白的告诉孩子离异的事实,解释父母为什么离婚,告诉孩子父母离婚以后无论孩子跟着谁,父母都会像以前一样爱他,消除孩子的疑虑和顾及;告诉孩子离婚只是人生的一次选择而已,是生活的一种变化,让孩子明白离婚和结婚一样是正常的,除了孩子不能同时见到父母双方,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让孩子的心理踏实下来,接受事实,迈出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的第一步。③
(4)确立适度的期望值。 很多家长会将离异归因于自己不够优秀,因此就会想尽一切方法让子女成为最优秀的人,这无形中给子女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离异家长应正视自己离异的原因,在充分考虑孩子实际能力的基础上树立适度的期望值,才以免给孩子造成过大压力,不利其健康成长。
3.2 发挥学校优势,探寻恰切的教育方式
(1)给予离异子女更多关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 ④教师的爱可以孕育出爱的种子,点燃爱的圣火。大部分离异家庭只有父或母独自承担家庭责任,需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子女教育,限于时间和精力,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以致对子女的学习、生活难以照顾周全。所以,离异子女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2)转变观念,对离异子女一视同仁。过分的保护和关爱本质上是对离异子女的一种不公平对待,致使心理敏感的离异子女因这种区别对待而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为避免事与愿违,教师应转变观念,在关爱的基础上,以离异子女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爱,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学生。
(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改善亲子关系。学校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听取家长的意见或苦衷,并给予家教指导,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形成良好的教育方法;教师有责任协调离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特别是学生家长再婚后。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抚慰,引导他们依然要孝敬父母,理解和关心父母并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继父(母)的关系。
3.3 社会各界应该理性而客观的看待离异家庭
离异家庭不是一个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家庭,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感情,父母天天冷热战不断发生的家庭里面反而不利于孩子性格、行为、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各种媒体不应该过多的去谴责离异家庭, 在报道中应尽职尽责的引导离异夫妻或继父(母) 致力于子女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和家庭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通过舆论宣传,促使人们形成关于离异家庭、离异子女的正确、合理的观念。对待离异家庭、离异子女不应歧视,而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怀,为让更多的离异子女生活在一个快乐、祥和、充满爱的人文环境里而做出努力。
综上所述,虽然离异家庭、学校、社会在看待和教育离异子女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和偏见,但值得相信的是,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携手努力终将为离异子女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关怀和平等的学习、生活环境。
注释
①王成荣.别让残缺再延续—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教学,2005(10).
②丁芳.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及干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
③杨海燕.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科教纵横,2008(8).
④胡继渊,陈文彬,沈正元.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