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2、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3、应在关键处设疑
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成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如此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
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地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这样,就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和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I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2、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3、应在关键处设疑
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成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如此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
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地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这样,就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和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I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