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是主要的教育启蒙者(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然而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表现在父母如何“教”,而是父母如何“做”。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要给孩子创造出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保持默契的态度
一般地说,家庭教育中,父亲比较严厉,认为逆境出人才,所以采取过激的手段教育孩子,母亲则比较娇惯溺爱孩子。笔者认为,无论你心里有多疼爱都不要过多地、不假思索地表现出来。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个态度问题上,一定要达成默契,自始至终保持一致,让孩子无机可乘。既使父母意见上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公开化,双方都要自觉维护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反之,孩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样就会影响他(她)健康成长。
2关注孩子的需求培养自信心
家长总是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孩子身上。人们急切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甚至比自身成功还重要。父母亲过分关注智育、分数,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花钱、找关系让孩子进名校、从名师,除了正常学习外,在业余时间学这学那,远远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据调查,98%以上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情”是孩子考了个好成绩。课余时间被家长安排满了,孩子哪里有时间去玩,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现行的高考制度,现实的就业竞争,逼得家长一方面在学业上拼命给孩子“加压”,另一方面在生活上为他们提供很好的条件。家长过高的期望无形中成了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锁,什么兴趣爱好,统统被剥夺了。由于孩子们过度关注自己的成绩,对自身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家长如果再为孩子创造好了一切,使得孩子自理能力很差,将来怎么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呢?少年时期,是孩子自信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当父母的一定要关注孩子的需求,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鼓励和引导才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方法。家长对孩子的爱,必须以尊重为前提,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了解孩子和认识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用积极的心态帮助和教育孩子。我们家长应该做孩子的引导者、朋友,而不是奴役者、主人。
3让孩子象孩子一样生活
中小学时期的孩子们正处在一个心理变化较大的时期,这时的孩子脆弱又敏感,易受伤害。但他们自主意识又一天天增强,有着强烈渴望得到外界承认的心愿。许多家长毫不留情地挥舞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爱心大棒,想在孩子身上实现他们没有圆的,美丽的美梦。这些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将天真无邪的孩子强行禁锢,塑造出一批又一批毫无特长、身心疲惫、过早成熟的“小大人”。孩子们有他们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既使要改变什么也应该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作为家长,不能无形中把孩子培养成同一规格的“产品”,使孩子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造性。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苦闷主要在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将来的前途命运,从而失去自信心和幸福感。家庭教育本是帮助每个孩子更杰出,让孩子自尊、自信,失去幸福感,不开心、郁闷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影响孩子终生。所以,作为家长要真正给孩子们一个自主空间和快乐童年,让孩子们象孩子一样的生活。
4经验并非都是教子的好方法
父辈的生活体验,孩子们无从感受的,只能从今天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看到,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家长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科学的教育规律,显然不适合孩子们生活的时代。虽然家长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最温暖、最可爱的角色,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社会每个人的发展都必须凭借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强烈的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爱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强权之爱。家长凭借着经验去行事,把上一辈对待自己的那种期望又不假思索的用在孩子身上,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家长应给孩子安排时间、支配时间的自由,读书的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勉励孩子好好学习固然是家长份内的事情,但关注孩子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智力、强健的体魄、高尚的情操,特别是具备优秀的品质,更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家长既要重视对孩子及时进行智力开发,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非智力因素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让孩子经受不幸和挫折,养成坚韧的性格,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除此之外,还要让孩子利用学习闲暇之余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更加坚强更有责任感。
总之,我们的家庭教育应不仅仅在于教孩子掌握多少本领,而是要赋予他们一个健全完美的情格,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他们应该有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有良好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1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保持默契的态度
一般地说,家庭教育中,父亲比较严厉,认为逆境出人才,所以采取过激的手段教育孩子,母亲则比较娇惯溺爱孩子。笔者认为,无论你心里有多疼爱都不要过多地、不假思索地表现出来。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个态度问题上,一定要达成默契,自始至终保持一致,让孩子无机可乘。既使父母意见上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公开化,双方都要自觉维护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反之,孩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样就会影响他(她)健康成长。
2关注孩子的需求培养自信心
家长总是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孩子身上。人们急切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甚至比自身成功还重要。父母亲过分关注智育、分数,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花钱、找关系让孩子进名校、从名师,除了正常学习外,在业余时间学这学那,远远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据调查,98%以上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情”是孩子考了个好成绩。课余时间被家长安排满了,孩子哪里有时间去玩,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现行的高考制度,现实的就业竞争,逼得家长一方面在学业上拼命给孩子“加压”,另一方面在生活上为他们提供很好的条件。家长过高的期望无形中成了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锁,什么兴趣爱好,统统被剥夺了。由于孩子们过度关注自己的成绩,对自身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家长如果再为孩子创造好了一切,使得孩子自理能力很差,将来怎么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呢?少年时期,是孩子自信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当父母的一定要关注孩子的需求,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鼓励和引导才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方法。家长对孩子的爱,必须以尊重为前提,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了解孩子和认识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用积极的心态帮助和教育孩子。我们家长应该做孩子的引导者、朋友,而不是奴役者、主人。
3让孩子象孩子一样生活
中小学时期的孩子们正处在一个心理变化较大的时期,这时的孩子脆弱又敏感,易受伤害。但他们自主意识又一天天增强,有着强烈渴望得到外界承认的心愿。许多家长毫不留情地挥舞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爱心大棒,想在孩子身上实现他们没有圆的,美丽的美梦。这些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将天真无邪的孩子强行禁锢,塑造出一批又一批毫无特长、身心疲惫、过早成熟的“小大人”。孩子们有他们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既使要改变什么也应该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作为家长,不能无形中把孩子培养成同一规格的“产品”,使孩子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造性。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苦闷主要在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将来的前途命运,从而失去自信心和幸福感。家庭教育本是帮助每个孩子更杰出,让孩子自尊、自信,失去幸福感,不开心、郁闷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影响孩子终生。所以,作为家长要真正给孩子们一个自主空间和快乐童年,让孩子们象孩子一样的生活。
4经验并非都是教子的好方法
父辈的生活体验,孩子们无从感受的,只能从今天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看到,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家长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科学的教育规律,显然不适合孩子们生活的时代。虽然家长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最温暖、最可爱的角色,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社会每个人的发展都必须凭借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强烈的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爱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强权之爱。家长凭借着经验去行事,把上一辈对待自己的那种期望又不假思索的用在孩子身上,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家长应给孩子安排时间、支配时间的自由,读书的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勉励孩子好好学习固然是家长份内的事情,但关注孩子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智力、强健的体魄、高尚的情操,特别是具备优秀的品质,更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家长既要重视对孩子及时进行智力开发,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非智力因素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让孩子经受不幸和挫折,养成坚韧的性格,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除此之外,还要让孩子利用学习闲暇之余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更加坚强更有责任感。
总之,我们的家庭教育应不仅仅在于教孩子掌握多少本领,而是要赋予他们一个健全完美的情格,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他们应该有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有良好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