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想象里的永恒之姿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om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多年以来,我无休止地纠缠于“语言”,固执己见,在很多场合以及很多时候,已是令人生厌了。需要说明的是,我不会说别的“语言”,我所说的就是汉语。确切地说,是现代汉语语言。“语言”除却必具的功能性而被我们视为“工具”和“载体”外,你一定知道我说的其实是文学语言,即“艺术的语言”或“语言的艺术”,或如教科书所言:“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那么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看似“惯常”而“普遍”的“定义”,却是文学的全部:本质、形态、意义和目的。没有其它。韩东说:诗到语言止。
  由于忽视,我们把许多常识都忘了;由于虚妄,我们对什么都不屑一顾。
  新诗百年,諸多纪念和探讨,宏大叙事与激情唱演,忽略了那其实就是一场语言及其携带的意识形态的对决和选择。它或者包括了一个新旧中国的变革和交替,“文学史则成为了一首表现抗争的史诗,由书面白话对抗文言文令人麻木的统治”。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白话文大获全胜,“是早已预先设定的”。[1]这观点毋庸置疑,但我更想说,根本的还是文言文无论是作为“工具”还是作为“语言”,它都走到了尽头。未曾想,一百年之后,我们的阅读和写作仍然面临语言的选择,而且更加复杂。书店、图书馆、办公室、课堂、街头报亭、旧书摊、家庭书架、案头、孩子书包,你随处都能遇到中文的古典汉语作品、白话文作品、现代汉语作品、口语作品、外国翻译作品、网络语作品,等等,这可能只是问题之一,重要的是我们更多的作家和诗人面对这种“纷杂”局面,没有分别,自然也没有“选择”。严重一点说:他们没有“语言”意识,因此也根本不知道作为一位当代作家所担负的语言使命,并为之作出自觉的语言担当和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时代汉语语言的文学精品。
  直说了吧,就是创造出“现代汉语”的“语言”作品,而不是别的。
  现代汉语是我无休止纠缠于语言的核心。
  如此强调和纠缠,那么现代汉语是什么?我的回答简单:你用它来说话。这说明我从来不否认语言的功能性。因为我们至今还在用数千年前的汉字说话和写作,这令人惊骇,甚或不可思议,及至以一场革命摒弃了文言文,但我们仍然为曾有的古典汉语作品感动着。眼下的问题是,我们用现代汉语说话,几乎没有任何理由不用现代汉语写作。这看似不存异议,但不,纠缠正在这里:就有很多当代作家用现代汉语说话,不用现代汉语写作。进一步,“说话”是用于生活交际,“语言”则是用于人类精神“审美”。现代汉语被广泛运用于商业、政论、广告、网络、新闻,纷然庞杂的日常生活混淆了我们的判断,让我们无以选择。就像我们把一句汉语说出来或写出来之后,如何判断出它是“说话”,还是“语言” ?
  当然,经过艺术制作的雕塑,我们一般不会再叫它石头;有所创意设计的服饰,我们一般也不会再叫它布料。但这其中,必有高下之分、粗粝与精致之分、平庸与天才之分。因此,真正的诗人绝不满足于此,他们怀有梦想,存有野心,我看到了一些人在书写如此困难之下,还是有人扼守阵地,坚守底线,坚持原则,固执己见,彻底拒绝和摒弃文言和白话,不投机取巧,也不献媚取悦,或以口语,或以译文语,或以自有的方式尝试进入语言的现代汉语,令人感佩。
  就在这般的纠缠中,我找到了侯舒啸和他的诗歌。如果说他可能就是我说的现代汉语“语言”的使命写作与可能呈现,那么我不想再和任何人——讨厌或喜欢我的人——做任何的纠缠。我承认,我的那些固执己见,概念和标准,好恶和取舍,是完全私属化了的。请原谅,这是我所剩不多的仅存的一点私属化的东西,在全球化、现代化、同质化所向披靡的时代,只要不伤及于你,请能允许我保留下来。语言、文字、细节、私属、魅惑,兴许是民族的,也兴许是诗人的当下与未来的一种辨识或拯救。
  二
  我不认识侯舒啸。到现在我也没见过他一面。不久前看过他的照片,正值壮年,一表人才。十多年前,大家都在网上开博客,我偶然翻到了他的博客,上面有他的几首诗,就觉得写得好,有一种惊喜。这可能缘于我对我老家固始文学的了解。固始泱泱人口大县,人多,诗人也多;优秀的诗人多,同时,糟糕的诗人也很多。糟糕的诗或者不是诗,而只是流行、流俗和流弊,比如古典加民歌,比如港台风,比如乡土,比如小资,比如半文不白,比如虚假、矫情、作,等等。侯舒啸的诗完全不同,是语言上的、语言姿态上的。这种语言上的不同,让我当时感觉他不是固始诗人,或不像是固始诗人。今天想,未必是侯舒啸诗歌如何先锋和超越,而是那时固始诗歌在我这里确已严重“概念化”了。包括我自己。概念化是一个时代及其政治的驯化,一旦形成,顽如痼疾、结石,状如僵尸、锈铁,误以为是观念的左右,根本的是语言的不可更改。我终于放弃诗歌写作,是我自觉到了这一点;自觉到了这一点,却不能改变,这就是语言的残酷性,不是别的。语言的残酷性,就是写作的残酷性;写作的残酷性,决定了作家的气象、作为和命运。因此一定意义上,语言的残酷性甚或是文学的唯一性。
  一直以来,重复写作、无效写作、腐朽写作、虚假写作、自欺欺人的写作者,不乏其例,大有人在。他们并不是没有认识,而是不愿承认,也不能自已。
  与侯舒啸因诗歌而开始的接触和交往,包含一份天然的乡情,也怀有诗歌的期待。就这样,相互间并无刻意,一晃,许多年过去了,过来了;生活,奔波,劳碌,阅读,写诗;偶有的记挂、交流和问候;博客,微信,电话,邮件;他甚或异想天开在炎热的八月给我邮寄温州的深水海鲜,弄得我的小区臭气熏天,说来笑了好久,以为只有诗人才有这样的思维;再就是你怎么都不会相信他这么“玉树临风” “年轻有为”,竟不会在电脑上为自己的诗歌建一个文档,说来又笑了好久。现在的情况是,会不会建文档,都不影响侯舒啸要出版自己的诗集了。让我喜出望外。他应该出版一本自己的诗集,让更多的人来读他,读到他,读到他的现代汉语语言诗歌。说来又笑了好久,从春天到夏天,不知给诗集起什么名字。想了好多,都不满意,要么就是别人用过了,按固始话说,弄得我们俩“八下不粗(舒)坦”。最后在我读了他的一首诗《失去的部分》之后,我们俩商量决定,就用这首诗的结尾一句做书名了。   这样我必须把这首诗附录于此:
  很长时间,都难以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我在我的路上走着,却左顾右盼
  思想无序,轰鸣,缺少约束的技巧
  我似乎过于深入这个世界
  并吸纳了它不可溶解的部分
  这些,已形成了身体里
  诸多不可描述的暗疾
  越来越倾斜地得到某种暗示
  ——我正在失去一种力量
  一种神往和钟情的力量
  人们奔走以求,我表情无辜,甚至
  无法再疼痛地爱一个可爱的女子
  这至少预示,有很多条道路就要关闭
  我将被淹埋在流云之下
  从祖国的开发商留給我的
  那一小片天窗里,鸽影偶尔掠过
  三
  诗与歌,真乃天赋、神授、灵感,是人类借助其创造给自己精神享有的奇妙之物。当一首诗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侯舒啸的这首《失去的部分》,默念、诵读、低吟,静静地,你什么话都不要说了……过于深入的“这个世界”,吸纳了它“不可溶解”的部分,形成了身体里的诸多不可描述的“暗疾” ;越来越倾斜地得到的“某种暗示”,正在失去的一种“神往”和“钟情”的“力量”,就要关闭的“很多条”道路,即将被掩埋的流云之下的“我” ;所谓的“造梦者”“内心的种子”“飘荡的星球” ;纠缠我们的现代汉语“语言”,等等。
  这就是侯舒啸“失去的部分”,也是我们“失去的部分”,或者更多。
  那么我们失去了什么?纵向的时间,还有展开的生活,或可称为空间,或横向的时代,故乡、异乡、吾乡、他乡、生存、爱、忧愁、焦灼、痛感、坚硬、柔软、当下、现世、来世、诗和远方。在侯舒啸这里,此时此刻,可能就只是祖国的开发商“留给我的那一小片天窗”,那一小片天窗里偶尔掠过的“鸽影”。我知道,这“鸽影”是诗瞬间的伟大莅临和掠过,是诗歌的一个句子、词语、符号、音阶,在浩瀚天际明灭的闪现,那么它恰恰就是侯舒啸诗歌记录的极易忽略和失去的最重要的部分。
  “一切没有被说出来的,注定要消失。”我们很多人都记得米沃什的这句名言。令我们欣喜和惊异的是,侯舒啸说出来了,为我们保留了那诸多“失去的部分”。它们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是看得见的,也是看不见的;是落花、流水、村庄、星空、怀念、欢愉、幻想、无着、风暴、云雨,以及微小之物、蜂拥而至的绝望、哭泣的小雅、击打桶壁的鱼、玉兰之朵、父亲坟头的凄草、雪地上空幽冷的光辉、爱人春水般的眼睛、带着体温的棉麻、郁金香、桃花、樱花、风信子、牡丹、满天星、小而白的棠梨之花。进而米沃什说:“纵观20世纪的人类历史,会惊讶地发现,每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值得被写成史诗、悲剧或抒情诗。可他们都消逝了,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可以说,即使是最有魄力、最热血、最果决的人,与仅仅是描述初升之月的几句精雕细琢的话相比,也只能勉强被称作影子罢了。”如此说来,在线性时间和横向展开的“激情燃烧” “波澜壮阔” “开天辟地”的时代都成了“失去的部分”之后,留下的是发黄的影像、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字,成为精神的载体和遗物,那失去的部分沉入巨大的时间虚无的黑幕,永远地失去了,只有被记录和说出的,才得以存活,并闪耀语言的光芒。袪蔽,敞开,照亮。由此我们再次理解了文明。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简言之,即以文照明。文明照亮的是四方、六合,是整个世界,也包括人类自照和互照。就像我们写诗,企图用自身的语言照亮别人的世界;我们读诗,则是用别人的语言来照亮自己的内心。煌煌史册,汗牛充栋,如山高耸,如海浩瀚。有帝王将相,如画江山,也有英雄美人,热血柔情,及至当下,每天都在发生的新闻和事件,强大而喧嚣,但那里鲜有“初生之月”“松间之月”“清泉”和“鸽影”;前者构成的是公共历史,后者才是一个人的“史诗、悲剧或抒情诗”,在这里,我们会看到一个民族具象的喜怒哀乐、心灵向度、文化山水、日月、鸽影、天象和气韵。那或者就是“中国精神”。
  这一切,记录和说出,语言是基础,也是根本;而选择怎样的语言,决定着失去和存在,速朽和长久,高度和质量。就像我们即将打开的这本侯舒啸的诗歌集,那些被暂且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失去的部分”,无论是侯舒啸的“失去的部分”,还是我们共同“失去的部分”,那么有多少会经得起时光的打磨、冷漠的遗忘和世代的审阅?这让我仍然固执己见,再次纠缠于语言,现代汉语语言。语言既是必经之路,也是目的,是灵魂的躯壳,也是思想的肉身,实现着生命和文学的终极意义。文学从一开始就知道,只有记忆,才能追回往昔;只有文字,才能留住现实,及至在无尽的想象里,最终呈现为语言的美丽与永恒之姿。每一位当代中国作家和诗人,你不觉得我们为此负有使命吗?就像我们的祖先对于青铜文字与古典汉语负有使命,那种华美、妖娆、极致、富丽堂皇、豪迈和阔远,都实现在了他们的语言里了,渗入在我们的血脉和骨子里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薪火传承,继往开来,我们怎么办?现代汉语怎么办,新诗怎么办?我们已不能仅限于思考和选择,反叛和解构,或沉迷于世风、流行、修辞、巧言令色、投机取巧,而是像劳动者侯舒啸、诗人侯舒啸那样,粗重地喘息着、纠缠着、牺牲着,写下并实现在此一时刻,固执己见,承载于崇高,付诸行动。
  (侯舒啸诗集《鸽影偶尔掠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18年11月出版)
  参考文献:
  [1]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3(6):17.
其他文献
阳光明媚,春色满园。2017年3月17日至3月30日,河南李樹建戏曲艺术中心、中共汝州市委、汝州市人民政府、中共太康县委、太康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在郑州联合举办了“河南稀有剧种公益展演活动”。其间,河南18个稀有剧种齐亮相,共演出了13台大戏,2台折子戏,可谓剧种丰富,形式多样,经典频现,技艺惊人。一时间,古腔古韵放异彩,笙歌管弦动地来!如此“稀有”的演出,对于许多未看过此类演出的观众来说,几乎是一场
期刊
摘要: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26件史诗性雕塑作品,在立意、选材、造型、空间、体量、肌理、色彩等创作本体诸方面,均有过人之处。更重要的是,这批技法精湛、内蕴丰富、品致端雅、气格正大的历史主题性作品,不仅为严肃的雕塑艺术创作设立了“门槛”与“底线”,而且对当下雕塑界孳生的局部荒悖现象,或亦有匡谬矫枉、激浊扬清之良效。此外,其对完善中国“本土雕塑”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标本价值,同
期刊
摘要:沒有卑躬屈膝的古装剧不能算是什么特色,但是在时下古装剧中角色们喜欢跪拜的大环境中,《影》中的不跪拜,就变成了他的独特性。现代人好像越来越喜欢阴谋,因为阴谋简单、省事,还不影响自己达到想要的目的。当遇到让人头疼的困难时,用迂回的方法去解决已经变成了常识,如果某人不迂回,会被人说成是没脑子或者不懂事。  关键词:《影》 虚伪 重塑 阴谋  1.可贵的特色  《影》是讲一个替身挣扎在都督子虞和沛国
期刊
《中原狐》是八月天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为用心的一部作品。从作品内容可以看出,尽管具体的事件可能有虚构成分,但作品中有作者的影子。我觉得作品几乎调动了作者全部的人生经验。在这样的写作中,故事可能会借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但就主人公人生经历的走向、对人生的体验与把握来说,则必然来自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对此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如此一来,作品就有了非常可贵的品格,那就是接地气,有温度。  《中原狐》描写
期刊
陈宏伟的小说《台风过境》,讲述的是扶贫攻坚和移民拆迁的故事,都是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也自然地携带了敏感性。题材敏感,讲述的难度就大,作者陈宏伟迎难而上,将故事讲得如此精彩,如此丰富,如此有分寸感,真是难能可贵。  小说中的区扶贫办主任郁洋是党的基层干部的代表,虽然身上没有什么先进典型模式化的光辉,但推进工作能力强,解决问题办法多,其干练品格和担当精神无疑是值得称道的。郁洋一方面要面对主管领导
期刊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书画艺术是最具中国独立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书画艺术的经典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在观念层面上的事实。在现实的接受层面上,因为每个人的文化程度、艺术观念、审美品位等差异,书画家自身艺术修养、技法功力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加之中国书画本身具有“玄之又玄”的哲学辩证性,书画作品所呈现的艺术性往往“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尤其是,很多国人其实并不能真正看得懂书画,或者说
期刊
我最初知道杨波写散文,是通过他“如是而已”的微信公众号,在工作闲暇之余,背靠床头,偶尔打开,在灯下细细品读,觉得他的散文写得很有味道。有次开会聚在一起,我与杨波交流阅读感受,大意说他的散文写得不温不火,典雅有致,大有汪曾祺遗风。我这一说,竟让他有些手足无措,拘束得红了脸,或许,我的阅读也多少感受到了他散文的一些精妙之处吧。他说一部散文集已交付出版社准备出版,以后一定会送上一本。  我之前知道儒雅内
期刊
作为艺术批评的一部分,书画批评的本质应当是直透真髓、不拘一格、客观公正、示范引领。这是世界艺术史的传统,也是我国古代书画发展过程中的骄傲。以东晋画家顾恺之为例,他以名士之风为后世所敬仰,也因此影响到对他的画评,有逐渐抬高之势。南朝谢赫不拘时评,对顾愷之的评价只有短短十六个字:“格体精微,笔无妄下”,“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指出的问题是想得很好,笔墨跟不上,声望大于实际,并将他列为第三品第二人,相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唐诗。唐诗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DNA,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唐诗里的爱,宋词里的情,一经读过,便深入骨髓,想要忘记,怕是很难了”。  如果说诗歌是中国文化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刘庆邦素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创作的煤矿三部曲《断层》 《红煤》 《黑白男女》,农村三部曲《平原上的歌谣》 《遍地白花》 《黄泥地》等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有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充沛的生活元气和细腻的艺术质感,彰显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力量。  近年来,作为小说家的刘庆邦,屡获全国散文大奖,作品几度登上年度散文排行榜。在刘庆邦看来,散文最能考量出一个作家的心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