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相互融合。数学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信息技术是数学的应用延伸。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全面提升教学水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教学场景多元化、形象化和立体化。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局限性较大,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便捷操作、可编辑和可交互等功能,充分保证了教学资料的多样性。其次,小学阶段学生心智正处于发育阶段,对事物好奇心较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全面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数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衡量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以至教学的效果。一般来说,小学生天性好奇心强,且好玩、好动、好胜,其认知行为大多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前提,新鲜事物的出现大多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与兴趣。通常情况下,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开发,大多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这里重点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探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主动思考,创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重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为依托,尽可能地多为学生提供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有限的生活经验里面感悟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化静为动,在演绎转化进程中揭示内在规律
化静为动,演绎转化,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又一有益策略。这样既能使教材内容直观逼真,又能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历程。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求解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难点则是理解相遇问题中的相关概念、术语,弄清相向运动的两个物体,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其距离的变化情况。假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就会画出教材中示例的静态线段图或图像。若采用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把相遇问题中的图形、图像由静为动,从而形象化、动态化,使相关概念、术语的形成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更有助于学生对概念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理解。
(四)力求直观形象,不斷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亦即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一般来说,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都直接与感性经验紧密相连,两种思维形式联系非常密切,但其发展又很不平衡。这样,决定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借助于直观材料和物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且具有挑战性,这样,数学教学就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梳理、推理与交流、运用等。借助于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能够做到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使学生在多种交互活动中,达到由“听数学”向“做数学”的良性转变。“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节课,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圆分别平均分成4等分、8等分、16等分……并分别进行拼图,构成近似长方形,最后引导、总结出公式。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在实物认知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归纳和总结:顶点数、棱长数和长宽高以及面与面之间的规律等。对于“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时,同样可以把圆柱体平均分为4等分、8等分、16等分……并分别进行拼图,构成近似长方体,最后引导、总结出公式。这里还要对学生进行强调,就是划分份数越多就会越接近于长方体。这样,就可以说较为形象直观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便于学生思维判断,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抽象思维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特别强调了教学要让学生唱主角,以学生为主,教师就要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尽可能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能动地充分发挥探究欲和创造潜能。
(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知学、会学、乐学以至终身学,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或局域网,精选、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分享。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坚持健康上网,查阅、阅读大量的学习资料,大幅提升所学知识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厚积博发”的奇效,为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奠定良好基础。比如,在组织复习有关四边形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安排,让学生上网查询,自备相关资料,相互展示、交流。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学素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肯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借助于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永恒课题。
三、小结
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现代化媒介,将多媒体课件与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突破数学教学难点,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突破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打造高效教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教学场景多元化、形象化和立体化。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局限性较大,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便捷操作、可编辑和可交互等功能,充分保证了教学资料的多样性。其次,小学阶段学生心智正处于发育阶段,对事物好奇心较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全面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数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衡量一节课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以至教学的效果。一般来说,小学生天性好奇心强,且好玩、好动、好胜,其认知行为大多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前提,新鲜事物的出现大多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与兴趣。通常情况下,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开发,大多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这里重点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探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主动思考,创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重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为依托,尽可能地多为学生提供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有限的生活经验里面感悟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化静为动,在演绎转化进程中揭示内在规律
化静为动,演绎转化,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又一有益策略。这样既能使教材内容直观逼真,又能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历程。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求解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难点则是理解相遇问题中的相关概念、术语,弄清相向运动的两个物体,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其距离的变化情况。假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就会画出教材中示例的静态线段图或图像。若采用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把相遇问题中的图形、图像由静为动,从而形象化、动态化,使相关概念、术语的形成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更有助于学生对概念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理解。
(四)力求直观形象,不斷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亦即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一般来说,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都直接与感性经验紧密相连,两种思维形式联系非常密切,但其发展又很不平衡。这样,决定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借助于直观材料和物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且具有挑战性,这样,数学教学就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梳理、推理与交流、运用等。借助于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能够做到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使学生在多种交互活动中,达到由“听数学”向“做数学”的良性转变。“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这节课,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圆分别平均分成4等分、8等分、16等分……并分别进行拼图,构成近似长方形,最后引导、总结出公式。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在实物认知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归纳和总结:顶点数、棱长数和长宽高以及面与面之间的规律等。对于“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时,同样可以把圆柱体平均分为4等分、8等分、16等分……并分别进行拼图,构成近似长方体,最后引导、总结出公式。这里还要对学生进行强调,就是划分份数越多就会越接近于长方体。这样,就可以说较为形象直观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便于学生思维判断,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抽象思维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特别强调了教学要让学生唱主角,以学生为主,教师就要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尽可能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能动地充分发挥探究欲和创造潜能。
(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知学、会学、乐学以至终身学,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或局域网,精选、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分享。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坚持健康上网,查阅、阅读大量的学习资料,大幅提升所学知识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厚积博发”的奇效,为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奠定良好基础。比如,在组织复习有关四边形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安排,让学生上网查询,自备相关资料,相互展示、交流。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学素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肯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借助于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永恒课题。
三、小结
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现代化媒介,将多媒体课件与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突破数学教学难点,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突破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打造高效教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