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安县是稻作文化之乡。村屯和田地大多以“那”为名,“那”就是汉语“稻田”的意思。当地各种小吃也都与“那”息息相关。如过年的糖饼糖糕都是选用自家种植的糯米来制作的,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虽然现今大家过年都与时俱进,吃的用的有很多的現代元素,但在隆安县的壮族村落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手工制作的习俗。
每到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就忙碌开了。糖饼糖糕等是各家各户过年必备品。妇女们郑重其事地拿出珍藏的自家种的糯米,用米筒小心翼翼地量好米量,倒在盆子里淘好,然后把糯米炒得微微泛黄。这炒工也是有讲究的,不能把糯米炒太透了,那样会有焦味;但是也不能太生,那样会有涩感。得先大火把锅烧热,再减火力,保持一定的热度,把泡好水又沥干了的糯米放进锅里均匀翻炒,等米粒变得微黄时就可出锅。炒好的糯米再用石磨细细研磨。推磨碾粉也是很有讲究的,使力不均、一下快一下慢的话,磨出的粉就会很粗糙,那就做不出家乡的糖饼糖糕的味道了。所以得细细研磨,均匀使力推磨。磨好的米粉摊在簸箕上,让它充分晾透。
与此同时,家庭另一成员则负责把成块成片的红糖削磨成粉。所用红糖都是民间作坊用自家种的甘蔗熬制的凝结成板块的红糖块。得用菜刀轻轻地刮划,削出细沙粒样的红糖末。也有的用厚竹片当削刀,一手抓住红糖块,一手牢牢抓住竹刀,在红糖块上来回刮削。手艺精的人操作起来很麻利,刮削的动作来回翻飞,好似优美的舞蹈动作。小孩子在旁边入迷地看着,仿佛在欣赏一位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展示。
糯米晾透了,红糖也削好了,就开始熬红糖。熬红糖也是个技术活。把锅烧热,倒上食油,等食油开始有气泡时,立马倒入红糖末。此时必须得两人合作,一人负责按一定的速度往锅里倒红糖末,一人负责快速搅拌锅里的红糖末。还要不时添加些许热水,防止红糖末糊锅,要是糊了那就前功尽弃了。一边搅拌一边观察锅里红糖水的颜色变化,以便决定出锅时间。等红糖末熬成黏稠的红糖胶状时就立马出锅。一般会用一根筷条像挑面条一样,伸进锅里将红糖膏往上一挑,就会有一条黏黏的褐色的红糖膏,好像线条一样被持续拉伸而不断,这就是最好的红糖膏了。
等红糖膏微凉的时候,就可以把糯米粉倒进红糖膏里了。这过程得不断地搅拌揉搓,让红糖和糯米粉充分互透。一手支撑,一手用力搓,只有在不断地拌、搓过程中,红糖跟糯米粉才能充分和透而不分层。等摊在簸箕里的粉团有蠕动感时,就可以开始打糖饼模子了。
那是用木板雕刻而成的长条模板,三只饼模列成一字型。当地壮家人家家户户都备有饼模,样式不尽相同,有花草鱼虫等。把和好的粉末用力压实,压实后翻转模板,再轻轻地敲几下,糖饼糖糕就脱落在蒸板上了。打好了模饼,就可以上锅蒸煮了。蒸煮的时间和火候要掌控好,容不得半点闪失,这样蒸出来的糖饼糖糕才松脆适宜。要是时间和火候掌控不好,做出的成品就会过于松软而不便储存和移动,或者太过坚硬而难以咬开不利咀嚼,更影响了口感。怎样判断好火候?锅底烧柴得要均匀才行,大火烧大约半个钟头,等水蒸气中有糯米和蔗糖的香味时,继续小火蒸20分钟就可以了。这样出锅的糖饼糖糕透着浓郁的蔗糖味和独特的糯香味,这才是真正的家乡味。
小时候,我家每次做糖饼糖糕,父母都会让我拿一些给村东的吴爷爷送过去。而我每次领到这个任务时都暗自窃喜。独居的吴爷爷过年的糖饼糖糕特别多,样式不尽相同。我知道患有眼疾的吴爷爷是不能自己做糖饼糖糕的,都是屯里人你送一个我递两个。看到我送好吃的来,吴爷爷都会回送一两个给我,各种样式图案都有,这是我孩提时最高兴的事。
一直以来,隆安壮家人互帮互爱的传统代代相传,节日做的各种小吃也经常互换品尝。
如今,过年的各种礼品琳琅满目,而且包装越来越精美。我问年迈的父母,为什么不去街上买现成的,还要自己做这么麻烦?父母说:“现在你们都长大了,各奔东西,很难聚在一起。这过年过节的,难得都回来聚一聚,大家一起动手做做小吃,一边做一边聊聊天,不是很好吗?”
长期以来,我们当地壮家人家家户户坚持手工制作糖饼糖糕,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享受亲情,要的就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感觉啊!用老一辈人的话说,这是不能丢掉的传承。
日月穿梭,世事变迁。无论如何变化,隆安壮家人“那”独特的年味一直把我们在外的游子时刻与故乡牵连着,缱绻一生。
作者简介:卢生强,壮族,南宁市作家学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理事 。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红豆》《百花园》《金山》《广西日报》等报刊,近年来获各种文学奖项40余次。
虽然现今大家过年都与时俱进,吃的用的有很多的現代元素,但在隆安县的壮族村落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手工制作的习俗。
每到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就忙碌开了。糖饼糖糕等是各家各户过年必备品。妇女们郑重其事地拿出珍藏的自家种的糯米,用米筒小心翼翼地量好米量,倒在盆子里淘好,然后把糯米炒得微微泛黄。这炒工也是有讲究的,不能把糯米炒太透了,那样会有焦味;但是也不能太生,那样会有涩感。得先大火把锅烧热,再减火力,保持一定的热度,把泡好水又沥干了的糯米放进锅里均匀翻炒,等米粒变得微黄时就可出锅。炒好的糯米再用石磨细细研磨。推磨碾粉也是很有讲究的,使力不均、一下快一下慢的话,磨出的粉就会很粗糙,那就做不出家乡的糖饼糖糕的味道了。所以得细细研磨,均匀使力推磨。磨好的米粉摊在簸箕上,让它充分晾透。
与此同时,家庭另一成员则负责把成块成片的红糖削磨成粉。所用红糖都是民间作坊用自家种的甘蔗熬制的凝结成板块的红糖块。得用菜刀轻轻地刮划,削出细沙粒样的红糖末。也有的用厚竹片当削刀,一手抓住红糖块,一手牢牢抓住竹刀,在红糖块上来回刮削。手艺精的人操作起来很麻利,刮削的动作来回翻飞,好似优美的舞蹈动作。小孩子在旁边入迷地看着,仿佛在欣赏一位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展示。
糯米晾透了,红糖也削好了,就开始熬红糖。熬红糖也是个技术活。把锅烧热,倒上食油,等食油开始有气泡时,立马倒入红糖末。此时必须得两人合作,一人负责按一定的速度往锅里倒红糖末,一人负责快速搅拌锅里的红糖末。还要不时添加些许热水,防止红糖末糊锅,要是糊了那就前功尽弃了。一边搅拌一边观察锅里红糖水的颜色变化,以便决定出锅时间。等红糖末熬成黏稠的红糖胶状时就立马出锅。一般会用一根筷条像挑面条一样,伸进锅里将红糖膏往上一挑,就会有一条黏黏的褐色的红糖膏,好像线条一样被持续拉伸而不断,这就是最好的红糖膏了。
等红糖膏微凉的时候,就可以把糯米粉倒进红糖膏里了。这过程得不断地搅拌揉搓,让红糖和糯米粉充分互透。一手支撑,一手用力搓,只有在不断地拌、搓过程中,红糖跟糯米粉才能充分和透而不分层。等摊在簸箕里的粉团有蠕动感时,就可以开始打糖饼模子了。
那是用木板雕刻而成的长条模板,三只饼模列成一字型。当地壮家人家家户户都备有饼模,样式不尽相同,有花草鱼虫等。把和好的粉末用力压实,压实后翻转模板,再轻轻地敲几下,糖饼糖糕就脱落在蒸板上了。打好了模饼,就可以上锅蒸煮了。蒸煮的时间和火候要掌控好,容不得半点闪失,这样蒸出来的糖饼糖糕才松脆适宜。要是时间和火候掌控不好,做出的成品就会过于松软而不便储存和移动,或者太过坚硬而难以咬开不利咀嚼,更影响了口感。怎样判断好火候?锅底烧柴得要均匀才行,大火烧大约半个钟头,等水蒸气中有糯米和蔗糖的香味时,继续小火蒸20分钟就可以了。这样出锅的糖饼糖糕透着浓郁的蔗糖味和独特的糯香味,这才是真正的家乡味。
小时候,我家每次做糖饼糖糕,父母都会让我拿一些给村东的吴爷爷送过去。而我每次领到这个任务时都暗自窃喜。独居的吴爷爷过年的糖饼糖糕特别多,样式不尽相同。我知道患有眼疾的吴爷爷是不能自己做糖饼糖糕的,都是屯里人你送一个我递两个。看到我送好吃的来,吴爷爷都会回送一两个给我,各种样式图案都有,这是我孩提时最高兴的事。
一直以来,隆安壮家人互帮互爱的传统代代相传,节日做的各种小吃也经常互换品尝。
如今,过年的各种礼品琳琅满目,而且包装越来越精美。我问年迈的父母,为什么不去街上买现成的,还要自己做这么麻烦?父母说:“现在你们都长大了,各奔东西,很难聚在一起。这过年过节的,难得都回来聚一聚,大家一起动手做做小吃,一边做一边聊聊天,不是很好吗?”
长期以来,我们当地壮家人家家户户坚持手工制作糖饼糖糕,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享受亲情,要的就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感觉啊!用老一辈人的话说,这是不能丢掉的传承。
日月穿梭,世事变迁。无论如何变化,隆安壮家人“那”独特的年味一直把我们在外的游子时刻与故乡牵连着,缱绻一生。
作者简介:卢生强,壮族,南宁市作家学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理事 。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红豆》《百花园》《金山》《广西日报》等报刊,近年来获各种文学奖项4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