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里的年味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ky_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安县是稻作文化之乡。村屯和田地大多以“那”为名,“那”就是汉语“稻田”的意思。当地各种小吃也都与“那”息息相关。如过年的糖饼糖糕都是选用自家种植的糯米来制作的,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虽然现今大家过年都与时俱进,吃的用的有很多的現代元素,但在隆安县的壮族村落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手工制作的习俗。
  每到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就忙碌开了。糖饼糖糕等是各家各户过年必备品。妇女们郑重其事地拿出珍藏的自家种的糯米,用米筒小心翼翼地量好米量,倒在盆子里淘好,然后把糯米炒得微微泛黄。这炒工也是有讲究的,不能把糯米炒太透了,那样会有焦味;但是也不能太生,那样会有涩感。得先大火把锅烧热,再减火力,保持一定的热度,把泡好水又沥干了的糯米放进锅里均匀翻炒,等米粒变得微黄时就可出锅。炒好的糯米再用石磨细细研磨。推磨碾粉也是很有讲究的,使力不均、一下快一下慢的话,磨出的粉就会很粗糙,那就做不出家乡的糖饼糖糕的味道了。所以得细细研磨,均匀使力推磨。磨好的米粉摊在簸箕上,让它充分晾透。
  与此同时,家庭另一成员则负责把成块成片的红糖削磨成粉。所用红糖都是民间作坊用自家种的甘蔗熬制的凝结成板块的红糖块。得用菜刀轻轻地刮划,削出细沙粒样的红糖末。也有的用厚竹片当削刀,一手抓住红糖块,一手牢牢抓住竹刀,在红糖块上来回刮削。手艺精的人操作起来很麻利,刮削的动作来回翻飞,好似优美的舞蹈动作。小孩子在旁边入迷地看着,仿佛在欣赏一位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展示。
  糯米晾透了,红糖也削好了,就开始熬红糖。熬红糖也是个技术活。把锅烧热,倒上食油,等食油开始有气泡时,立马倒入红糖末。此时必须得两人合作,一人负责按一定的速度往锅里倒红糖末,一人负责快速搅拌锅里的红糖末。还要不时添加些许热水,防止红糖末糊锅,要是糊了那就前功尽弃了。一边搅拌一边观察锅里红糖水的颜色变化,以便决定出锅时间。等红糖末熬成黏稠的红糖胶状时就立马出锅。一般会用一根筷条像挑面条一样,伸进锅里将红糖膏往上一挑,就会有一条黏黏的褐色的红糖膏,好像线条一样被持续拉伸而不断,这就是最好的红糖膏了。
  等红糖膏微凉的时候,就可以把糯米粉倒进红糖膏里了。这过程得不断地搅拌揉搓,让红糖和糯米粉充分互透。一手支撑,一手用力搓,只有在不断地拌、搓过程中,红糖跟糯米粉才能充分和透而不分层。等摊在簸箕里的粉团有蠕动感时,就可以开始打糖饼模子了。
  那是用木板雕刻而成的长条模板,三只饼模列成一字型。当地壮家人家家户户都备有饼模,样式不尽相同,有花草鱼虫等。把和好的粉末用力压实,压实后翻转模板,再轻轻地敲几下,糖饼糖糕就脱落在蒸板上了。打好了模饼,就可以上锅蒸煮了。蒸煮的时间和火候要掌控好,容不得半点闪失,这样蒸出来的糖饼糖糕才松脆适宜。要是时间和火候掌控不好,做出的成品就会过于松软而不便储存和移动,或者太过坚硬而难以咬开不利咀嚼,更影响了口感。怎样判断好火候?锅底烧柴得要均匀才行,大火烧大约半个钟头,等水蒸气中有糯米和蔗糖的香味时,继续小火蒸20分钟就可以了。这样出锅的糖饼糖糕透着浓郁的蔗糖味和独特的糯香味,这才是真正的家乡味。
  小时候,我家每次做糖饼糖糕,父母都会让我拿一些给村东的吴爷爷送过去。而我每次领到这个任务时都暗自窃喜。独居的吴爷爷过年的糖饼糖糕特别多,样式不尽相同。我知道患有眼疾的吴爷爷是不能自己做糖饼糖糕的,都是屯里人你送一个我递两个。看到我送好吃的来,吴爷爷都会回送一两个给我,各种样式图案都有,这是我孩提时最高兴的事。
  一直以来,隆安壮家人互帮互爱的传统代代相传,节日做的各种小吃也经常互换品尝。
  如今,过年的各种礼品琳琅满目,而且包装越来越精美。我问年迈的父母,为什么不去街上买现成的,还要自己做这么麻烦?父母说:“现在你们都长大了,各奔东西,很难聚在一起。这过年过节的,难得都回来聚一聚,大家一起动手做做小吃,一边做一边聊聊天,不是很好吗?”
  长期以来,我们当地壮家人家家户户坚持手工制作糖饼糖糕,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享受亲情,要的就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感觉啊!用老一辈人的话说,这是不能丢掉的传承。
  日月穿梭,世事变迁。无论如何变化,隆安壮家人“那”独特的年味一直把我们在外的游子时刻与故乡牵连着,缱绻一生。
  作者简介:卢生强,壮族,南宁市作家学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理事 。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红豆》《百花园》《金山》《广西日报》等报刊,近年来获各种文学奖项40余次。
其他文献
20多年没回老家过年了,腊月二十九,我们兄弟姊妹拖家带口,驱车前往老家。  穿过红水河龙滩大峡谷,十来分钟后,龙滩水电站大坝已映入眼帘,也就是进入了老家地界。盘山而上的村级水泥路让我轻松而惬意,感觉故乡其实离我并不远,只是我忽略了她而已。  我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离开老家,随父亲到城里生活。只有在寒假和暑假的时候才回到老家,那是童年记忆里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寒假和寨子里的小伙伴们打陀螺、用鞭炮炸牛
期刊
偶得闲暇,和妈妈一起回了趟老家。  妈妈上周才刚刚回去,一路上便与我说起村里的变化:大坡通了水泥路,癸酉坪通了水泥路,汉英家里也通了水泥路……听说都是国家出钱帮铺的。末了,她很朴实地赞了一句:国家真是好呀。  汉英家我知道,她与我们不同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她把家从村民集居地率先搬出来,独门独户地建在了大山脚下。  从前年纪小,脚力有限,觉得她家离我们家很远,沿着狭窄的田垄,上坡再下坡,还要越
期刊
“十个上天峨,九个得老婆”这句话在我们凤山这边人人皆知,说的是天峨女子心地善良,个个国色天香,让到天峨的未婚男子乐不思蜀,想在天峨上门或者娶回一个天峨姑娘。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上天峨的人,除了一两个比较幸运的人能与天峨姑娘喜结良缘外,大部分人都是回来讲故事的命。  想象中,天峨人一定是热情好客的。当年走路只能靠两条腿,上百公里的路程就显得很遥远了,上天峨的人往往一走就十天半月,常常要投宿人家,大
期刊
每个月有几天  我们都去桐山看看  去看看驻扎在那里的  我们的兄弟姐妹  去看看桐山村的农民朋友  四年,一千多个工作日  我们走村串户,定期访谈  和驻村的兄弟姐妹一起  關心贫困户的衣食住行  关注贫困户的生产  我们送去音响送去精神食粮  为他们搭起通往快乐的桥梁  盘窝在山坡上的百年龙窑  出产桐山村祖传的陶罐碗碟  却养育不了自己的子民  敌不过外面的精彩世界  为把桐山古龙窑发扬光大
期刊
打狗河,乍听这名字就没有好感。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干吗要打呢?血腥,暴戾,没诗意。如果不是朋友,不是因为对岸的白裤瑶风光,我估计一辈子也找不出理由翻山越岭来此观瞻。  同行的还有县移民局和测绘公司的技术员。年前去南宁参加一个笔会,认识一个网络文学编辑小西,她笑道,我爱人是环江的,我们是半个老乡。我说好啊,改天引见一下,认识一下我的小老乡。  今天同车下乡的小韦竟然就是小西的爱人。天意有缘,出门收获
期刊
浓浓的乡愁伴随着春节的脚步飘然而至,家乡的年味便由此弥漫开来。  家乡的年味是家人团聚的亲情味。我的家乡位于桂西北仫佬山乡,春节是仫佬山乡最大且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  如果把过年比做一台戏的话,那么年关则是这台戏的序幕。年关把人们的思乡之情搅活了,搅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面工作的游子们纷纷回家过年。家乡小小的车站顿时热闹了起来,每天归人如潮,熙熙攘攘。于是,乡下涌来了一股色彩缤纷的人流,平
期刊
“哑咪坳”是中堡苗族乡的一个地名,又称“赖哭坡”,就是现今的“纳立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四百公里内的人都知晓,70年代以后的年轻人可能只听说而已了。  “哑咪坳”海拔1400米,山势陡峭险恶,一条羊肠小道直通坡顶,路径非常狭窄,人畜行走非常困难。上坳时,15岁以下的未成年孩子一般都是被牵着走,即便是成年人但胆子稍小的还得手拉手,互相拉扯慢慢爬着上,有些人干脆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若是跟一批人
期刊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总是天天盼望着春节的到來。盼啊盼,等啊等,腊月里,每天都在问长辈还有多久到新年,他们总会说:“快了,快了,现在也算是过年了。”  年前家家户户在为过年做充足的准备,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家老小扛着、背着一捆捆柴火回来,整整齐齐堆放在自家屋子外面,或是一排排地围着屋前屋后。乡亲们经过都在互相称赞,谁家的柴火堆得最多,谁家的柴火砍得最漂亮。我们的方言“财”与“柴”同音,所以一直流传着在
期刊
我的家乡宾阳县古辣镇蔡村,旧属广西永淳县,至今仍保留着旧永淳的年俗。过年家家户户做芝麻饼,便是典型的例子。这种饼,在洁白的饼皮上撒上黑黑的芝麻,包着红糖拌米粉的内馅,香甜酥脆,能吃出浓浓的年味来。近年,同属旧永淳的横县人,把这种土饼作了改良,压成了薄餅,更香脆可口,做成了大工厂制造的品牌。  腊月十五左右,我的家乡便响起了“扑扑扑”的打饼声。  这种饼是纯手工制作,需要多人合作。每到年关,村里的女
期刊
在壮语里,过年的说法除了“gvaq cieng”(音:卦兴)之外,更口语化的说法是“gwn cieng”(音:更兴),即“吃年”。  所谓吃年,有一种说法与“年”的来历大同小异。传说,“年”是一种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夜就出来偷吃牲畜、伤害人命的怪兽。在壮族的传说中,“兴”跟“年”一样,也是一种专在除夕夜出来偷吃牲畜的大怪兽,而且肚量不小,人们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猪,“兴”一次能吃两三头。壮族祖先在长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