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析

来源 :宿州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载体,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发展历程、专业技术技能管理基础理论等体系与思政要素紧密联系.研究以《酒店管理概论》为例在分析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基础上,构建了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从营造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氛围、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创新“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方式方面提出推动酒店管理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
其他文献
在周代,贵族在饮酒礼彻俎环节之后有脱鞋登堂的行为.《仪礼》中称“说屦”,秦汉以后称“解履”.解履是当时人们在席居生活方式下,对原始生活习俗的保留.日常生活中,弟子侍奉师长时,弟子需要解履于户外,然后方可入室.行饮酒礼时,宾主需要解履登堂燕饮.饮酒礼中,只有特定的人群可以解履登堂燕饮,而等级较低的士阶层和从事服务的厮役则不解履.饮酒礼彻俎之后的解履行为,是将室内的习俗借鉴到礼仪活动中,体现了“由俗入礼”的礼学发展路径.该行为彰显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亲密、团结,并区分出不解履的士及厮役,以此强化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
明清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描写,很多人物当场演唱俗曲,这些演唱的俗曲有一部分本身意义不大,属于小说描写情境中叙事的需要,但也有些俗曲其自身的内涵颇为丰富,而其表述功能甚至具有多重性.有些功能我们曾经在另外的文章中进行探讨,此处主要探讨俗曲演唱描写中的娱乐应酬和箴言劝诫两大功能.
作为中国第一部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善于以象比人、以形传神.在魏晋玄学“言意之辨”与“形神之鉴”的语境下,它不再将人物置于功利视角加以剖析品评,而是既注重立象尽意的诗性表达,又注重以形传神的画意营造,以充满诗性画感的美学笔触达到以玄韵为宗的审美境界,开创了世说体写人风范.
政党自信是政党主体对自我全方位的科学认知和积极肯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其政党自信的生成根源于其政党品质的先天性、百年党建的内源性和百年历史性辉煌成就的有机统一.站在人民、政党和民族等不同的价值主体立场上,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而面对新时代新条件新党情,坚定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就必须始终如一地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刀刃向内般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增强政党成员的个体自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2条正式确立了我国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针对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进而转入司法实践,对其进行规范适用和制度完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惩罚性赔偿理论基础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元素和现实国情,从适用范围、构成要件以及举证责任等方面展开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独立性证成,并探索建立惩罚性赔偿诉讼费减免制度、基础性法律关系的公共利益标准、多重评价下的同质责任抵扣制度以及统一惩罚性赔偿法律体系.
以“韵律-句法对应层级”为分析框架,发现常德方言中不同类型的韵律对于句法均有制约作用.双宾结构等方面的证据表明,常德方言的核心重音由动词指派,动词短语的“左轻右重”韵律模式制约着名词短语的“一”字省略、动词短语中的介词弱化等语言现象.焦点重音对于句法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它与核心重音的互动造成了动补结构中宾语位置的分布差异.在句调重音方面,语气词和程度补语中的“阴平调”现象其实是表示强调的句调语素所致.
虽然目前认罪认罚案件可以适用二审程序,但是关于认罪认罚案件适用二审程序成为了具有争议的问题,必须明确的是,将二者适配,绝不是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的妥协,而是在寻求防止认罪认罚案件滥用上诉权与保障案件效率之间的一种平衡.我国诉讼程序上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二审程序作为一种救济程序,其存在的意义不言自明,因此刑事诉讼程序必然包括二审程序,而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程序,与二审程序相适配是十分有必要的.探索建立启动二审程序前的审查机制将无实质争议案件“剔除”,其理论依据在于保护权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样,保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以团队学习为中介变量,考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知识异质性、团队学习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通过对175份高校创新创业团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团队知识异质性会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2)团队学习在团队知识异质性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团队知识异质性部分通过团队学习间接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
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变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遵循了事物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从社会历史层面来看,进行“三权分置”改革与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二者不可偏废.从逻辑层面来看,“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政策共存与协同旨在处理好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稳”与“活”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农村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题中之义,既遵循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又符合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以保障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为核心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属.
过往对于秦比的研究因为材料不足多有局限.过去的观点大多认为秦“比”的本质是“例”,秦“比”包含官府“成例”和司法“判例”,并且基于汉决事“比”推测睡虎地秦简中的廷行事可能也是“比”.岳麓伍中一则令揭示出了秦“比”是秦法律形式的一种.岳麓秦令以及里耶秦简中的部分“比”包含了“比”的立法程序.分析“比”的立法程序可知,“比”并非“例”,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令,廷行事也与所见的“比”不相同.因为“比”的立法程序与令的立法程序相类,且比直接被当作令.“令”“比”的区别在于“比”形式上以“它有等比”结尾,在使用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