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复杂的挑战,就是产能、产品、杠杆过多和成本高并有短板。当前对策在于三减、一降、一补,这些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任务极其繁重。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和惠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一步向现代化前进。
[关键词] 三多一高一短 三减一降一补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6-0040-03
[作者简介] 沈立人(1927 — ),江苏苏州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社科名家,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不断分析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济对策。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取得伟大成果;但是也发现若干矛盾,亟待适当处理。几年来的问题,归纳为“三多”(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和杠杆即信用太宽)、一高(成本)和一短(短板);相应的措施是“三减”、“一降”和“一补”。这些工作极其繁重,要花很大气力;也已有所进展,基本面仍看好。通过实践,各地开拓和积累了很多新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以促进整个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创造越来越好的新局面和新常态。
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包括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又有现行体制还未彻底解决的缺点以及具体操作中的某些失误。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着重于对体制、机制的检点,以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持和促进稳增长、转方式、优结构,归根结底在惠民生。
一、减产能过剩,这是源头治理,由来已久
搞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首要标志在扩大生产能力。但是,怎样培育和增加农工服各部門、各产业、各行业的产能,是一项复杂有序的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应一哄而起,只求多快,不讲好省。早在“一五”时期,就出现了“投资饥饿症”,上下左右一致热衷于基本建设。我在30多年前,就写了《防止重复建设》(《人民日报》1982年7月12日)一文,建议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合理的产业治理,对已经形成的长线要及时调整。但在当时大开发的热潮下,大家的头脑很难冷静下来。
当前形成的产能过剩,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和汽车、家电以及某些消费品,原因同样来自体制的扭曲。我们的经济体制,应该是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现在看来,双方都有不足。宏观调控应不限于总量的供求平衡,需进一步具体化到主要行业和产品以及地区之间的统筹协作;市场竞争本在防止过剩和弥补不足,现在同样控制不力,有的热门出现了过度膨胀。其中,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挂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下改革,应当从两方面给力:一是优化宏观调控,深化到主要产业和重点产品;二是推进市场充分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在此进程中,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当前消除过多的产能,更有赖于政府和市场的配合,进而完善长远的机制,切实防止盲目投资和“大开发”情绪,力求长治久安。
二、减产品积压,关键在强调产销平衡
在产能过剩情况下,生产往往难免过度,导致产品的滞销和严重积压。因此,必须转换产销理念,做到以销定产,并适当形成有限的买方市场,有利以销促产,并优化产品结构。这涉及更多方面,如正确对待GDP,在重视此一指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GNP,力争两者之间有效衔接,防止有更大的差距。我们反对和取消了宏观的、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并不否定企业管理仍要保持计划管理在内。若不作市场调查,不求产销一致,企业难免造成经营失败。这在大企业,应当放在优化经营的首位。如若不然,就可能陷于困境。
为了做到产销平衡,既要以销定产,又要以产促销,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同样要列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议事日程。这在当前是短线甚至是缺口。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在争取出路之际,不能不从这方面去开拓,并且有赖于同业的合作,然而,这至今也未走上正规。市场经济讲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只是一个侧面;另一侧面在相互合作,要更好地遵循市场导向,特别是挖掘潜在的购买力。
三、减杠杆过度,更是一个老而难的关
这里说的杠杆,主要指信贷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也连同财税的有关环节。市场运行和企业营销,离不开杠杆的支撑和调节,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企业和市场的兴衰得失。长期以来,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实际看,有人认为,不仅财政政策积极有点过头,货币政策也不够稳健。表现在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尤其是地方一块缺乏控制;货币政策同样宽松,发行量是否过限,贷款风险是否太大,都值得质疑。
因此,适当调整杠杆,防止过限,确是当务之急。在“三减”中,减杠杆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既关系到现有产能和产品的调整,更影响到下一步的更多工作和政策。看来,适当紧缩是必要的,但又不能全面收紧,而要有收又有放,进一步发挥杠杆的正能量。特别是要区别对待,转向更好地支持创新、创业和中小企业,支持其走出困境,开拓新天地。这里,联系到股市、房地产,有更多的新课题要研讨、探索和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一大块,要搞出红利来。
四、降成本,遍及更多领域,要花大力气
当前面临可能的“中等收入陷阱”直接带来的困难,就是成本过高,哪个部门、地区都绕不过去。在微观层,如企业和不少事业单位直至机关、团体以及部队;在中观和宏观层,运行费用都与日俱增。由于成本提升,各方面支出增加、效益减少,对其合理操作,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我国制造业兴起,不断扩大出口,原来靠的是人口红利,现在已经逐步丧失,不少劳动密集型行业都有外迁,无法阻挡。扩大到宏观,政府和部门、地区都有成本递升的势头,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同样不利。只有控制和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经济运行的质效,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怎样降成本、增质效?主要途径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部门和企业首先需要坚持技术创新,并改进管理。很多单位的兴衰和成败,关键在此。在社会和政府,降低成本的重点不同,但门路也多,关键在简政放权,提高职能,制止奢靡浪费。应当承认,这些方面潜力大,阻力也大。反腐倡廉,提倡勤俭节约,都有不少办法,贵在领导有担当,群众有支持。怎样设计监督检查的机制和方法,值得探索。有人提出,不仅企业有交易成本,社会也有交易成本,如何计算,亟待研究。
五、补短板,同样是一篇大文章
什么是当前的短板?有不同说法,有共识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所以,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有宽广的领域,在知识和大数据时代,科技进步,发现和发明众多,从科学实验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径畅通,创新为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与当代世界相对照,我们的短板是不少的,择其善者而补齐,就是发展的新天地。在这方面,必须舍得花人力、物力和财力,创造新的环境和条件,才有希望追赶先进,缩短差距,获取越来越多的成果。
补短板,又不局限于创新。对照新的发展理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在协调、绿色、开放和分享上,同样有几块短板,不同地区更有不同的短板。农村有,城市也有;农业、工业有,服务业更有。分清主次和先后,要有统筹,定下路线图和时间表,依序补上,中华复兴的梦才是圆满的。这里要强调的,短板中的短板,或许更在民生,怎样做到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特别是扶贫、减贫,亟待攻坚克难,走向共富。有人指出,脱贫和人的城镇化,或许要以至少上亿人口计,可见任务之艰难和使命之光荣,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
从“三多、一高、一短”到“三减、一降、一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总体上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统筹协调。对此,既要有共识,又要有分工和合作,全党全民共襄此举。我们坚信,在全面改革的推动下,经过“十三五”,目标越来越近,人民群众会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绿色的现代化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
[关键词] 三多一高一短 三减一降一补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6-0040-03
[作者简介] 沈立人(1927 — ),江苏苏州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社科名家,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不断分析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济对策。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取得伟大成果;但是也发现若干矛盾,亟待适当处理。几年来的问题,归纳为“三多”(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和杠杆即信用太宽)、一高(成本)和一短(短板);相应的措施是“三减”、“一降”和“一补”。这些工作极其繁重,要花很大气力;也已有所进展,基本面仍看好。通过实践,各地开拓和积累了很多新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以促进整个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创造越来越好的新局面和新常态。
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包括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又有现行体制还未彻底解决的缺点以及具体操作中的某些失误。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着重于对体制、机制的检点,以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持和促进稳增长、转方式、优结构,归根结底在惠民生。
一、减产能过剩,这是源头治理,由来已久
搞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首要标志在扩大生产能力。但是,怎样培育和增加农工服各部門、各产业、各行业的产能,是一项复杂有序的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应一哄而起,只求多快,不讲好省。早在“一五”时期,就出现了“投资饥饿症”,上下左右一致热衷于基本建设。我在30多年前,就写了《防止重复建设》(《人民日报》1982年7月12日)一文,建议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合理的产业治理,对已经形成的长线要及时调整。但在当时大开发的热潮下,大家的头脑很难冷静下来。
当前形成的产能过剩,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和汽车、家电以及某些消费品,原因同样来自体制的扭曲。我们的经济体制,应该是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现在看来,双方都有不足。宏观调控应不限于总量的供求平衡,需进一步具体化到主要行业和产品以及地区之间的统筹协作;市场竞争本在防止过剩和弥补不足,现在同样控制不力,有的热门出现了过度膨胀。其中,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挂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下改革,应当从两方面给力:一是优化宏观调控,深化到主要产业和重点产品;二是推进市场充分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在此进程中,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当前消除过多的产能,更有赖于政府和市场的配合,进而完善长远的机制,切实防止盲目投资和“大开发”情绪,力求长治久安。
二、减产品积压,关键在强调产销平衡
在产能过剩情况下,生产往往难免过度,导致产品的滞销和严重积压。因此,必须转换产销理念,做到以销定产,并适当形成有限的买方市场,有利以销促产,并优化产品结构。这涉及更多方面,如正确对待GDP,在重视此一指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GNP,力争两者之间有效衔接,防止有更大的差距。我们反对和取消了宏观的、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并不否定企业管理仍要保持计划管理在内。若不作市场调查,不求产销一致,企业难免造成经营失败。这在大企业,应当放在优化经营的首位。如若不然,就可能陷于困境。
为了做到产销平衡,既要以销定产,又要以产促销,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同样要列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议事日程。这在当前是短线甚至是缺口。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在争取出路之际,不能不从这方面去开拓,并且有赖于同业的合作,然而,这至今也未走上正规。市场经济讲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只是一个侧面;另一侧面在相互合作,要更好地遵循市场导向,特别是挖掘潜在的购买力。
三、减杠杆过度,更是一个老而难的关
这里说的杠杆,主要指信贷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也连同财税的有关环节。市场运行和企业营销,离不开杠杆的支撑和调节,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企业和市场的兴衰得失。长期以来,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实际看,有人认为,不仅财政政策积极有点过头,货币政策也不够稳健。表现在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尤其是地方一块缺乏控制;货币政策同样宽松,发行量是否过限,贷款风险是否太大,都值得质疑。
因此,适当调整杠杆,防止过限,确是当务之急。在“三减”中,减杠杆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既关系到现有产能和产品的调整,更影响到下一步的更多工作和政策。看来,适当紧缩是必要的,但又不能全面收紧,而要有收又有放,进一步发挥杠杆的正能量。特别是要区别对待,转向更好地支持创新、创业和中小企业,支持其走出困境,开拓新天地。这里,联系到股市、房地产,有更多的新课题要研讨、探索和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一大块,要搞出红利来。
四、降成本,遍及更多领域,要花大力气
当前面临可能的“中等收入陷阱”直接带来的困难,就是成本过高,哪个部门、地区都绕不过去。在微观层,如企业和不少事业单位直至机关、团体以及部队;在中观和宏观层,运行费用都与日俱增。由于成本提升,各方面支出增加、效益减少,对其合理操作,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我国制造业兴起,不断扩大出口,原来靠的是人口红利,现在已经逐步丧失,不少劳动密集型行业都有外迁,无法阻挡。扩大到宏观,政府和部门、地区都有成本递升的势头,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同样不利。只有控制和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经济运行的质效,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怎样降成本、增质效?主要途径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部门和企业首先需要坚持技术创新,并改进管理。很多单位的兴衰和成败,关键在此。在社会和政府,降低成本的重点不同,但门路也多,关键在简政放权,提高职能,制止奢靡浪费。应当承认,这些方面潜力大,阻力也大。反腐倡廉,提倡勤俭节约,都有不少办法,贵在领导有担当,群众有支持。怎样设计监督检查的机制和方法,值得探索。有人提出,不仅企业有交易成本,社会也有交易成本,如何计算,亟待研究。
五、补短板,同样是一篇大文章
什么是当前的短板?有不同说法,有共识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所以,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有宽广的领域,在知识和大数据时代,科技进步,发现和发明众多,从科学实验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径畅通,创新为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与当代世界相对照,我们的短板是不少的,择其善者而补齐,就是发展的新天地。在这方面,必须舍得花人力、物力和财力,创造新的环境和条件,才有希望追赶先进,缩短差距,获取越来越多的成果。
补短板,又不局限于创新。对照新的发展理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在协调、绿色、开放和分享上,同样有几块短板,不同地区更有不同的短板。农村有,城市也有;农业、工业有,服务业更有。分清主次和先后,要有统筹,定下路线图和时间表,依序补上,中华复兴的梦才是圆满的。这里要强调的,短板中的短板,或许更在民生,怎样做到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特别是扶贫、减贫,亟待攻坚克难,走向共富。有人指出,脱贫和人的城镇化,或许要以至少上亿人口计,可见任务之艰难和使命之光荣,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
从“三多、一高、一短”到“三减、一降、一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总体上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统筹协调。对此,既要有共识,又要有分工和合作,全党全民共襄此举。我们坚信,在全面改革的推动下,经过“十三五”,目标越来越近,人民群众会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绿色的现代化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