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在这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下,我校同仁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隆重推出了“用‘问题’激发思考,用‘链’将问题引向深入,用‘导学’实现从问题走向超越”的“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链·导学”就是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串“问题”,形成“问题链”,用“问题”组织教学。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一定的运动技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积极健身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重视技能的学习,它有别于其它课堂。如何将“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融入体育课堂,我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谈一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心悟,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疑——思——释——悟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二、营造氛围,科学评价,使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学生提问时教师的聆听、鼓励、赞扬是何等的重要,它能使学生意识到教学的平等性,乐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勇于提出问题,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如,我在教授“100米短跑”时,同学们在试跑100米后,提出了诸如步频快速度就快吗?摆臂在短跑中重要吗?起跑的身体姿态对途中跑速度的影响?等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我当即首先肯定了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调整了教学思路,把本准备作为教学重点的途中跑简单介绍后,重点研讨并在实践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热情格外高涨,大家边练边思,整个课堂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效果很好。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问”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在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设计一些新颖的,充满悬念的或与生活经验相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其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方引导,精心设计,使学生“多问”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吉卜林幽默地说:“我有6个诚实的仆人,它们教会了我一切。它们的名字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时(when)、怎么样(how)、何地(where)和谁(who)”这6个仆人实际上是问题,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只有“多问”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也只有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所创新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体育课堂中我们要多方引导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言传身教,方法点拨,使学生“会问”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要敢问、想问、多问,还要教会他们“会问”“善问”。李政道博士说过:“做学生,最重要的是会提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巧妙的提问能够开启智慧之门,激起思维的火花,引得情感的共鸣。现代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作为教师上课时要做好“问”的示范。乔治·波利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言传身教,要做好示范,同时对学生加强“问”法指导,使学生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没有问题了,这不能算得上是一堂好课。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找出一个既有趣又好下手的新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这需要经验、鉴别能力和好运气。但是,当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好问题以后,我们应当去寻找更多的好问题。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在附近就有几个。”我认为,“问题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要能进行总结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感悟生成新的问题。“问题链·导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感悟→生成新的问题→分析讨论……的过程,它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无穷无尽。
以上是我在体育教学中对“问题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所谓“问题链·导学”就是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串“问题”,形成“问题链”,用“问题”组织教学。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一定的运动技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积极健身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重视技能的学习,它有别于其它课堂。如何将“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融入体育课堂,我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谈一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心悟,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疑——思——释——悟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二、营造氛围,科学评价,使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学生提问时教师的聆听、鼓励、赞扬是何等的重要,它能使学生意识到教学的平等性,乐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勇于提出问题,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如,我在教授“100米短跑”时,同学们在试跑100米后,提出了诸如步频快速度就快吗?摆臂在短跑中重要吗?起跑的身体姿态对途中跑速度的影响?等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我当即首先肯定了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调整了教学思路,把本准备作为教学重点的途中跑简单介绍后,重点研讨并在实践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热情格外高涨,大家边练边思,整个课堂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效果很好。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问”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在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设计一些新颖的,充满悬念的或与生活经验相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其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方引导,精心设计,使学生“多问”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吉卜林幽默地说:“我有6个诚实的仆人,它们教会了我一切。它们的名字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时(when)、怎么样(how)、何地(where)和谁(who)”这6个仆人实际上是问题,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只有“多问”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也只有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所创新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体育课堂中我们要多方引导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言传身教,方法点拨,使学生“会问”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要敢问、想问、多问,还要教会他们“会问”“善问”。李政道博士说过:“做学生,最重要的是会提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巧妙的提问能够开启智慧之门,激起思维的火花,引得情感的共鸣。现代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作为教师上课时要做好“问”的示范。乔治·波利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言传身教,要做好示范,同时对学生加强“问”法指导,使学生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没有问题了,这不能算得上是一堂好课。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找出一个既有趣又好下手的新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这需要经验、鉴别能力和好运气。但是,当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好问题以后,我们应当去寻找更多的好问题。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在附近就有几个。”我认为,“问题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要能进行总结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感悟生成新的问题。“问题链·导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感悟→生成新的问题→分析讨论……的过程,它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无穷无尽。
以上是我在体育教学中对“问题链·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