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才教育是基于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上的目标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本文分析通才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通才教育在施行过程中具体的方案,为通才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通才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高校是教育事业当中的重要一环,主要责任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不能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但也不能不关注就业率。现在高校更多的是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专业教育,也就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性的人才,但随着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专才教育下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要进行适合工作岗位的二次学习,越来越不满足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更好的将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培养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考虑通才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发展必要的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交叉设置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人文学科,建立学生广博的知识基础,以博带专,培养能胜任多个领域的人才。但通才教育并不单纯僵化的是跨学科开设课程,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练习和融合,还要重视做学问与做人的协调发展。通才教育可以更完整地理解为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优化组合学科知识结构,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然规律,强化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培养具备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仅仅是专业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通才教育与之相辅相成的配合。应用型人才绝不止有单一化的专一知识或技能的人才,还必须有富有健全、独立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知识上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需要在能力上具有学习、实践和沟通等多方面的一专多能的多层次的能力结构;需要在个人素质上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高素质的人才。所有的这些能力都需要通才教育下的教育体制的培养。
二、有效地实施通才教育
在通才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发展,以人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课程设置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设置。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
要发展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之下的通才教育,首先建立完善的通才教育理论体系,为后续通才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人才的培养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指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设置好适合于应用型本人才培养的课程。课程在进行设置的时候要更多的关注质量而不是数量,要保证在有限的教学实践内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学习,同时要做好“通”,就是课程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要合理,不要为通而通,要注重各个课程之间的相通性,让学生形成贯通的知识体系。
2.课堂模式改革
不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传导给学生的关键点就是课堂,因而要实施通才教育不仅仅要关注课程的通专结合的设置方面,还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改革方面,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积极从课程中导出学生应该掌握的情感要素和能力要素来,并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让学生在每学完一部分知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关注课程之间的共性。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并通过课外阅读、交流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认识。
(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
通才教育之下培养的学生不仅仅需要在知识上的“通”,还需要在个人综合素质上的“通”,也就是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品格、良好的沟通能力、关键的自学能力,在这一模块的培养当中要将“学会学习”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会最为重要的自学能力。
1.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
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平台,例如超星学习平台、微助教等,让学生在线上线下完成学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的每一分一秒,通过后续考核和监督,积极考察学生课下学习的效果,引导和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关键能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
2.丰富学生课余综合素质活动
除了学习的时间,也要注重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協调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从学生入校开始,可以进行团队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后续陆续开展企业价值创造大赛、商业精英挑战赛、辩论赛等各种各样的比赛,通过比赛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才教育是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校教育的目标性教育,只有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够培养出更适合于社会的人才,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当中要更多的注重通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韵.TAFE“关键能力”培养与“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5-1.
[2]陈旭,刘志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关系辨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23-5.
[3]蔡婷婷.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简介
刘翼旸(1989.08.30—),山西原平人,山西工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基于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通才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QZJ038。
基于课题《山西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ZX-18106。
◆关键词:通才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高校是教育事业当中的重要一环,主要责任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不能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但也不能不关注就业率。现在高校更多的是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专业教育,也就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性的人才,但随着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专才教育下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要进行适合工作岗位的二次学习,越来越不满足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更好的将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培养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考虑通才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发展必要的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交叉设置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人文学科,建立学生广博的知识基础,以博带专,培养能胜任多个领域的人才。但通才教育并不单纯僵化的是跨学科开设课程,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练习和融合,还要重视做学问与做人的协调发展。通才教育可以更完整地理解为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优化组合学科知识结构,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然规律,强化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培养具备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仅仅是专业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通才教育与之相辅相成的配合。应用型人才绝不止有单一化的专一知识或技能的人才,还必须有富有健全、独立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知识上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需要在能力上具有学习、实践和沟通等多方面的一专多能的多层次的能力结构;需要在个人素质上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高素质的人才。所有的这些能力都需要通才教育下的教育体制的培养。
二、有效地实施通才教育
在通才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发展,以人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课程设置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设置。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
要发展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之下的通才教育,首先建立完善的通才教育理论体系,为后续通才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人才的培养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指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设置好适合于应用型本人才培养的课程。课程在进行设置的时候要更多的关注质量而不是数量,要保证在有限的教学实践内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学习,同时要做好“通”,就是课程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要合理,不要为通而通,要注重各个课程之间的相通性,让学生形成贯通的知识体系。
2.课堂模式改革
不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传导给学生的关键点就是课堂,因而要实施通才教育不仅仅要关注课程的通专结合的设置方面,还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改革方面,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积极从课程中导出学生应该掌握的情感要素和能力要素来,并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让学生在每学完一部分知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关注课程之间的共性。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并通过课外阅读、交流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认识。
(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
通才教育之下培养的学生不仅仅需要在知识上的“通”,还需要在个人综合素质上的“通”,也就是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品格、良好的沟通能力、关键的自学能力,在这一模块的培养当中要将“学会学习”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会最为重要的自学能力。
1.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
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平台,例如超星学习平台、微助教等,让学生在线上线下完成学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的每一分一秒,通过后续考核和监督,积极考察学生课下学习的效果,引导和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关键能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
2.丰富学生课余综合素质活动
除了学习的时间,也要注重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協调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从学生入校开始,可以进行团队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后续陆续开展企业价值创造大赛、商业精英挑战赛、辩论赛等各种各样的比赛,通过比赛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才教育是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校教育的目标性教育,只有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够培养出更适合于社会的人才,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当中要更多的注重通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韵.TAFE“关键能力”培养与“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5-1.
[2]陈旭,刘志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关系辨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23-5.
[3]蔡婷婷.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简介
刘翼旸(1989.08.30—),山西原平人,山西工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基于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通才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QZJ038。
基于课题《山西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ZX-1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