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三至六年级语文教科书“目录”最后有两行小字:标﹡的是略读课文,标△的是选读课文。尽管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比重在逐年加大,但小到校内公开教学展示课,大到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观摩课,鲜有教师主动选择略读课文来教学。略读课文教学并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有些教师甚至对略读课文教学存在认识误区,如认为“略读”就是粗略地读,或对“略读”定位混淆,精略不分,等等。那么,该如何走出误区,提高略读教学实效呢?
一、 抓实“质”——略而不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略读的“略”是对教师不必要的指导和学生不必要的精力投入的省略,它是为了更有质量、更高效地指导和学习,而并非对课文的粗略认识和理解。要提高略读教学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提纲挈领“略”指导
教科书中安排的略读课文,学生一般自己就能读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到语言文字的品读或写作方法的体悟上来。笔者在2011年第4期《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了戴建荣执教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实录。他从三个“好”出发,引导学生不枝不蔓地品读课文:珍珠鸟好在哪?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的好写给咱们看的?你能把珍珠鸟的好读好吗?学生发现有珍珠鸟的陪伴真好。读着“真好”时,仿佛正面对调皮的小鸟,任由它啄“我”的笔尖。学生发现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真好。读着“真好”时,仿佛正面对睡着的小鸟,生怕吵醒它。于永正老师盛赞戴老师抓住第一句话,抓对了。是的,抓住“真好”,就提纲挈领了,而不必纤屑不遗,这样的略读指导才高效。
2. 熟能生巧“略”功夫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有三篇课文,《中彩那天》是精读课文,《万年牢》和《将心比心》是略读课文。单元导读提示: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一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为人处事有什么启示。学生学习精读课文《中彩那天》时,结合课文中讲述的故事(父亲让库伯派人把中彩的汽车开走),理解了重点句段,明白了“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接着学习略读课文《万年牢》和《将心比心》时,学生依然要像精读《中彩那天》一样仔细咀嚼重点句段,思考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努力钻研“父亲为什么教导我坐万年牢”,用心领悟“生活中为什么要将心比心”。但因为有了学习精读课文时的困勉与解悟,略读时已不需多用心力了。学生在略读课文学习中之所以能“略”功夫,离不开其在精读课文学习时“练”功夫,熟能生巧,有“练”才有“略”。
3. 立足文本保质量
文本是教学之本,难读之文要读懂,优美之文要读好,一定要确保学生扎扎实实学好略读课文。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略读课文,虽然与上一篇精读课文《观潮》,同是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但《雅鲁藏布大峡谷》怎么展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观,与《观潮》怎么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在表现手法上并不一样,而且文中“咫尺为邻”“堪称”“不容置疑”等词句理解起来也有难度。面对这样的难读之文,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读懂文本。不能舍本逐末,增加了阅读的“量”,却忽略了阅读的“质”。
二、抓活“量”——该加则加
如何让学生从有限的课堂教学走向无限的课外阅读,完成课外阅读的保底任务呢?笔者认为,应以略读课文为纽带,联动课内外阅读,尝试略读教学的“1 x”模式。何为“1 x”模式?“1”代表的是教材中的略读课文,“x”则是補充、拓展的文章或片段,可能是1篇,也可能是若干篇,甚至是0篇,总之要抓活阅读的量,该加则加。
1. 引入原文,搭建桥梁
很多文章在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有的只是文字上的小改动,有的却经过了大段大段的删减,学生阅读经过改动的课文,有时未必能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此时,教师引入原文,补充文本缺失的信息,这样,可以在课文和学生间搭建一座信息桥梁,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学习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单从课文内容,学生很难理解作者怎么能容忍傲慢的白公鹅对自己所干的“勾当”。但当学生读完《白公鹅》的后半部分,看到白公鹅为救自己的孩子而死的那一幕时都落泪了,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对白公鹅那份特殊的情感了。
2. 以多促一,提高认识
笔者前不久观摩了一节古文教学课《三看周瑜》,教师选取了《草船借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节选自《三国志》的两段古文,引导学生分别借罗贯中、苏轼、陈寿之眼看周瑜。同一个周瑜,在不同人看来,或阴险狡诈、妒忌贤能,或意气风发、风流倜傥,或雄才大略、精通音乐……通过这节课,教师不仅把学生引向了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而且让学生扩散了思维,有了文体意识,在今后的阅读中不致于拘泥于一家之言。
我们也可以尝试集中多个文本,围绕一个教学点,展开略读课文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生物科技在太空育种上取得的新成就,语言生动活泼,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笔者备课时查阅到介绍太空育种技术的另外两篇文章——《太空育种》和《我是太空辣椒种子》。《太空育种》是一篇语言很严谨的说明文,而《我是太空辣椒种子》则是以太空辣椒种子的口吻介绍太空育种技术的自述性小品文。把这三篇文章集中起来呈现给学生,他们阅读后发现三篇文章虽然同在介绍太空育种技术,但文体不同,语言风格迥异,适合给不同人群阅读,进而产生了“写作时要注意阅读对象”的意识。
3. 以一带多,走向课外
略读课文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纽带,教师可以用课内的一篇略读课文带动课外多篇文章的阅读,甚至引导学生去读整本的书。
可以是同一个主题“以一带多”,比如学习了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课文《秦兵马俑》,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游遍600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可以是同一作者“以一带多”,比如学习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可以拓展阅读《养花》《草原》《趵突泉》这些小短篇,还可以推荐学生去读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可以是同一个文体“以一带多”,比如学习吕丽娜的童话《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同时拓展学习她的另两篇童话《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和《我喜欢做我自己》,还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科洛迪的童话书《木偶奇遇记》;也可以是同一种写法“以一带多”,比如《父亲的菜园》是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文章,教师可以选取类似的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如《晏子使楚》《林冲棒打洪教头》或《孔明智退司马懿》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拓展,都应该依据学情,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得以成长;所有的拓展,都应该立足文本,前承精读教学,后启课外阅读,有效才是硬道理。
随着教科书中“略读课文”比重的逐年加大,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略读教学的研究,既要让略读教学和精读教学一起承担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的重任,又要把学生从略读课文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完成“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个任务。
责任编辑 黄铭钊
一、 抓实“质”——略而不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略读的“略”是对教师不必要的指导和学生不必要的精力投入的省略,它是为了更有质量、更高效地指导和学习,而并非对课文的粗略认识和理解。要提高略读教学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提纲挈领“略”指导
教科书中安排的略读课文,学生一般自己就能读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到语言文字的品读或写作方法的体悟上来。笔者在2011年第4期《小学语文教师》上看到了戴建荣执教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实录。他从三个“好”出发,引导学生不枝不蔓地品读课文:珍珠鸟好在哪?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的好写给咱们看的?你能把珍珠鸟的好读好吗?学生发现有珍珠鸟的陪伴真好。读着“真好”时,仿佛正面对调皮的小鸟,任由它啄“我”的笔尖。学生发现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真好。读着“真好”时,仿佛正面对睡着的小鸟,生怕吵醒它。于永正老师盛赞戴老师抓住第一句话,抓对了。是的,抓住“真好”,就提纲挈领了,而不必纤屑不遗,这样的略读指导才高效。
2. 熟能生巧“略”功夫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有三篇课文,《中彩那天》是精读课文,《万年牢》和《将心比心》是略读课文。单元导读提示: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一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为人处事有什么启示。学生学习精读课文《中彩那天》时,结合课文中讲述的故事(父亲让库伯派人把中彩的汽车开走),理解了重点句段,明白了“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接着学习略读课文《万年牢》和《将心比心》时,学生依然要像精读《中彩那天》一样仔细咀嚼重点句段,思考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努力钻研“父亲为什么教导我坐万年牢”,用心领悟“生活中为什么要将心比心”。但因为有了学习精读课文时的困勉与解悟,略读时已不需多用心力了。学生在略读课文学习中之所以能“略”功夫,离不开其在精读课文学习时“练”功夫,熟能生巧,有“练”才有“略”。
3. 立足文本保质量
文本是教学之本,难读之文要读懂,优美之文要读好,一定要确保学生扎扎实实学好略读课文。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略读课文,虽然与上一篇精读课文《观潮》,同是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但《雅鲁藏布大峡谷》怎么展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观,与《观潮》怎么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在表现手法上并不一样,而且文中“咫尺为邻”“堪称”“不容置疑”等词句理解起来也有难度。面对这样的难读之文,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读懂文本。不能舍本逐末,增加了阅读的“量”,却忽略了阅读的“质”。
二、抓活“量”——该加则加
如何让学生从有限的课堂教学走向无限的课外阅读,完成课外阅读的保底任务呢?笔者认为,应以略读课文为纽带,联动课内外阅读,尝试略读教学的“1 x”模式。何为“1 x”模式?“1”代表的是教材中的略读课文,“x”则是補充、拓展的文章或片段,可能是1篇,也可能是若干篇,甚至是0篇,总之要抓活阅读的量,该加则加。
1. 引入原文,搭建桥梁
很多文章在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有的只是文字上的小改动,有的却经过了大段大段的删减,学生阅读经过改动的课文,有时未必能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此时,教师引入原文,补充文本缺失的信息,这样,可以在课文和学生间搭建一座信息桥梁,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学习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单从课文内容,学生很难理解作者怎么能容忍傲慢的白公鹅对自己所干的“勾当”。但当学生读完《白公鹅》的后半部分,看到白公鹅为救自己的孩子而死的那一幕时都落泪了,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对白公鹅那份特殊的情感了。
2. 以多促一,提高认识
笔者前不久观摩了一节古文教学课《三看周瑜》,教师选取了《草船借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节选自《三国志》的两段古文,引导学生分别借罗贯中、苏轼、陈寿之眼看周瑜。同一个周瑜,在不同人看来,或阴险狡诈、妒忌贤能,或意气风发、风流倜傥,或雄才大略、精通音乐……通过这节课,教师不仅把学生引向了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而且让学生扩散了思维,有了文体意识,在今后的阅读中不致于拘泥于一家之言。
我们也可以尝试集中多个文本,围绕一个教学点,展开略读课文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生物科技在太空育种上取得的新成就,语言生动活泼,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笔者备课时查阅到介绍太空育种技术的另外两篇文章——《太空育种》和《我是太空辣椒种子》。《太空育种》是一篇语言很严谨的说明文,而《我是太空辣椒种子》则是以太空辣椒种子的口吻介绍太空育种技术的自述性小品文。把这三篇文章集中起来呈现给学生,他们阅读后发现三篇文章虽然同在介绍太空育种技术,但文体不同,语言风格迥异,适合给不同人群阅读,进而产生了“写作时要注意阅读对象”的意识。
3. 以一带多,走向课外
略读课文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纽带,教师可以用课内的一篇略读课文带动课外多篇文章的阅读,甚至引导学生去读整本的书。
可以是同一个主题“以一带多”,比如学习了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课文《秦兵马俑》,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游遍600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可以是同一作者“以一带多”,比如学习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可以拓展阅读《养花》《草原》《趵突泉》这些小短篇,还可以推荐学生去读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可以是同一个文体“以一带多”,比如学习吕丽娜的童话《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同时拓展学习她的另两篇童话《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和《我喜欢做我自己》,还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科洛迪的童话书《木偶奇遇记》;也可以是同一种写法“以一带多”,比如《父亲的菜园》是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文章,教师可以选取类似的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如《晏子使楚》《林冲棒打洪教头》或《孔明智退司马懿》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拓展,都应该依据学情,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得以成长;所有的拓展,都应该立足文本,前承精读教学,后启课外阅读,有效才是硬道理。
随着教科书中“略读课文”比重的逐年加大,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略读教学的研究,既要让略读教学和精读教学一起承担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的重任,又要把学生从略读课文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完成“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个任务。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