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时节,是黎川县洵口镇皮边村蜂农郭国民和他儿子最忙的时候,他们父子俩每天都要割蜜、摇蜜、分装、销售,同时还要接待慕名而来的远近游客,向他们演示蜂蜜的采收过程,宣传、展示东华山生态蜂蜜的绿色品牌。
郭国民出生于1940年,今年已经81岁高龄,但身体依旧十分硬朗,干起活来不仅有力气还十分利索。他从20岁出头便开始养蜜蜂,到现在已经有整整60个年头。由于他的蜜蜂养殖技术娴熟老道,生产的蜂蜜绿色天然,品味极佳,非常受欢迎,他便成为了当地久负盛名的“蜂王”。
黎川县洵口镇皮边村地处武夷山深处,这里山高林密,树木品种繁多,植被非常丰富。每年春季,各种花卉竞相开放,为蜜蜂采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蜜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郭国民只要一有空便钻进大山里,从树洞、泥洞、岩壁上寻找野生蜂巢,采集蜜源,开始土法养蜂。虽然当时养蜂规模不大,每年只有大山里收集到的十几窝野蜜蜂,但是在那个年代,这门偷偷摸摸的“副业”,也为他赚取了不少“外快”用于补贴家用。
蜜蜂养殖虽然不是力气活,却是个技术活,不仅要防棉虫、巢虫、螨虫等虫害,还要防大肚皮病、卷翅病等病害,还有胡蜂等天敌。经过长期的细心观察,以及不断总结积累养蜂的经验,郭国民摸索出了蜜蜂养殖的一套方法,成为远近闻名的蜜蜂养殖“土专家”。当地不少蜜蜂养殖新手,经常为此登门拜访求教,每次他都毫不保留,将养殖技术无私的传授给他们。
但是,正当他以为蜜蜂养殖能一直一帆風顺时,意想不到的灾害突然降接二连三地降临。养蜂人最怕发生的是“盗蜂”,有一次,郭国民正在按惯例巡查蜂箱,突然有一窝蜜蜂从蜂箱里飞了出来,紧接着这窝蜜蜂引起了其它蜂箱蜜蜂的躁动,很快,所有的蜜蜂蜂拥而出,一时间铺天盖地,天空中密密麻麻,布满了受惊的蜂群,它们之间互相厮杀,不一会儿便“尸横遍野”,地上全是死去的蜜蜂。望着这些死掉的蜜蜂,他痛心不已。事后,他才知道一切都是工蜂“盗蜂”惹的祸。原来,蜂箱里如果出现了工蜂偷蜜,只要处理不及时,便会引起蜜蜂的躁动,受惊的蜜蜂便会互相残杀,这种情况会造成蜜蜂的大量死亡,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中国南方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冰灾,冰冻天气持续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山上白皑皑的一片,所有的树木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层,100多箱蜜蜂找不到食物,几乎全部饿死。紧接着2009年,他的养蜂场又爆发一场严重的病害。2010年春季又下了一场旷日持久、绵绵不绝的春雨,蜂蜜几乎绝收。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的灾害,让他始料未及,将他辛辛苦苦经营多年养蜂事业毁于一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气馁,放弃心爱的养蜂事业。而是重整旗鼓,一头扎进到山里去继续寻找中华蜂蜂巢。
东华山方圆几十公里,这里树高林密,要在茫茫高山林海里寻找蜂巢,谈何容易。但他毫不畏惧,硬是翻山越岭,从树洞里、泥洞里找到了一窝窝的“土蜂巢”。有一次,他在一处悬崖峭壁上发现了一窝蜂巢,便将随身携带的一条绳索一头捆在树上,一头捆在自己的身上,然后顺着绳索往下坠,慢慢地靠近蜂巢,将采收蜜蜂的“蜂笼”罩在蜂巢上,蜜蜂便开始一点一点地往“蜂笼”里飞,一直等到太阳快要下山,这窝蜜蜂才采收完毕,他回到家中时已经伸手不见五指。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他又重新恢复了原来的蜜蜂养殖规模。
近些年,在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下以及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扶贫帮扶下,皮边村抛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通过建设秀美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过去贫困落后的面貌。村里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得到保护利用和开发,位于皮边村的红色革命旧址黎川县“第一党支部”经过重新修建,成为人们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接受党史教育的基地。坐落在东华山脚下的“姊妹瀑布”经过媒体的大力宣传,知名度日益提高。省政协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将皮边河进行了整治和改造,修建了通往“姊妹瀑布”的旅游公路和游步道。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皮边村旅游产业风生水起,一年四季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个昔日偏僻的小山村,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村里的这些变化,也给他的蜜蜂养殖业带来了商机,源源不断的游客使他的蜂蜜日益火爆。
采访中,郭国民老人高兴地说:“前年外出打工的小儿子听说家乡发生很大的变化后,也回到村里返乡创业,和我一起养蜜蜂。今年,我家蜜蜂养殖数量已经达到了300多箱。因为村里发展了旅游产业,现在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的蜂蜜不仅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而且儿子通过发‘抖音’将蜂蜜销往全国各地。我养了一辈子的蜜蜂还没有碰到这样的好年景,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就要为家乡繁荣,乡村振兴出力。”
作者简介:吴维纲,黎川县乡村振兴局。
■责任编辑:史慧芳
郭国民出生于1940年,今年已经81岁高龄,但身体依旧十分硬朗,干起活来不仅有力气还十分利索。他从20岁出头便开始养蜜蜂,到现在已经有整整60个年头。由于他的蜜蜂养殖技术娴熟老道,生产的蜂蜜绿色天然,品味极佳,非常受欢迎,他便成为了当地久负盛名的“蜂王”。
黎川县洵口镇皮边村地处武夷山深处,这里山高林密,树木品种繁多,植被非常丰富。每年春季,各种花卉竞相开放,为蜜蜂采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蜜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郭国民只要一有空便钻进大山里,从树洞、泥洞、岩壁上寻找野生蜂巢,采集蜜源,开始土法养蜂。虽然当时养蜂规模不大,每年只有大山里收集到的十几窝野蜜蜂,但是在那个年代,这门偷偷摸摸的“副业”,也为他赚取了不少“外快”用于补贴家用。
蜜蜂养殖虽然不是力气活,却是个技术活,不仅要防棉虫、巢虫、螨虫等虫害,还要防大肚皮病、卷翅病等病害,还有胡蜂等天敌。经过长期的细心观察,以及不断总结积累养蜂的经验,郭国民摸索出了蜜蜂养殖的一套方法,成为远近闻名的蜜蜂养殖“土专家”。当地不少蜜蜂养殖新手,经常为此登门拜访求教,每次他都毫不保留,将养殖技术无私的传授给他们。
但是,正当他以为蜜蜂养殖能一直一帆風顺时,意想不到的灾害突然降接二连三地降临。养蜂人最怕发生的是“盗蜂”,有一次,郭国民正在按惯例巡查蜂箱,突然有一窝蜜蜂从蜂箱里飞了出来,紧接着这窝蜜蜂引起了其它蜂箱蜜蜂的躁动,很快,所有的蜜蜂蜂拥而出,一时间铺天盖地,天空中密密麻麻,布满了受惊的蜂群,它们之间互相厮杀,不一会儿便“尸横遍野”,地上全是死去的蜜蜂。望着这些死掉的蜜蜂,他痛心不已。事后,他才知道一切都是工蜂“盗蜂”惹的祸。原来,蜂箱里如果出现了工蜂偷蜜,只要处理不及时,便会引起蜜蜂的躁动,受惊的蜜蜂便会互相残杀,这种情况会造成蜜蜂的大量死亡,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中国南方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冰灾,冰冻天气持续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山上白皑皑的一片,所有的树木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层,100多箱蜜蜂找不到食物,几乎全部饿死。紧接着2009年,他的养蜂场又爆发一场严重的病害。2010年春季又下了一场旷日持久、绵绵不绝的春雨,蜂蜜几乎绝收。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的灾害,让他始料未及,将他辛辛苦苦经营多年养蜂事业毁于一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气馁,放弃心爱的养蜂事业。而是重整旗鼓,一头扎进到山里去继续寻找中华蜂蜂巢。
东华山方圆几十公里,这里树高林密,要在茫茫高山林海里寻找蜂巢,谈何容易。但他毫不畏惧,硬是翻山越岭,从树洞里、泥洞里找到了一窝窝的“土蜂巢”。有一次,他在一处悬崖峭壁上发现了一窝蜂巢,便将随身携带的一条绳索一头捆在树上,一头捆在自己的身上,然后顺着绳索往下坠,慢慢地靠近蜂巢,将采收蜜蜂的“蜂笼”罩在蜂巢上,蜜蜂便开始一点一点地往“蜂笼”里飞,一直等到太阳快要下山,这窝蜜蜂才采收完毕,他回到家中时已经伸手不见五指。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他又重新恢复了原来的蜜蜂养殖规模。
近些年,在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下以及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扶贫帮扶下,皮边村抛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通过建设秀美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过去贫困落后的面貌。村里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得到保护利用和开发,位于皮边村的红色革命旧址黎川县“第一党支部”经过重新修建,成为人们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接受党史教育的基地。坐落在东华山脚下的“姊妹瀑布”经过媒体的大力宣传,知名度日益提高。省政协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将皮边河进行了整治和改造,修建了通往“姊妹瀑布”的旅游公路和游步道。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皮边村旅游产业风生水起,一年四季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个昔日偏僻的小山村,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村里的这些变化,也给他的蜜蜂养殖业带来了商机,源源不断的游客使他的蜂蜜日益火爆。
采访中,郭国民老人高兴地说:“前年外出打工的小儿子听说家乡发生很大的变化后,也回到村里返乡创业,和我一起养蜜蜂。今年,我家蜜蜂养殖数量已经达到了300多箱。因为村里发展了旅游产业,现在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的蜂蜜不仅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而且儿子通过发‘抖音’将蜂蜜销往全国各地。我养了一辈子的蜜蜂还没有碰到这样的好年景,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就要为家乡繁荣,乡村振兴出力。”
作者简介:吴维纲,黎川县乡村振兴局。
■责任编辑: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