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明太祖朱元璋与徽州虎皮毛豆腐
虎皮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它以本省屯奚、休宁一带特产的毛豆腐(长3.5 cm有白色茸毛)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因其豆腐两面为色黄,呈现虎皮条纹得名。上桌时再加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并且有开胃之功效,为徽州地区特殊风味菜。当地人都知道,就是这不起眼的虎皮毛豆腐,还与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定渊源呢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因家贫困,曾给财主家放牛帮工,白天放牛后,半夜就要起来与长工们一起磨豆腐。他年纪虽小,但做事很勤快,颇得长工们喜欢,因此,长工们尽量照顾不让他干重活。财主知道后很不满意,便将他辞退回家了。朱元璋没办法,只得和附近一座庙跟前的小乞丐们混在一起。长工们可怜他,每天从财主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里的干草堆中,到时朱元璋就悄悄取走与伙伴们分食。不久,父母兄长相继亡故,朱元璋更孤无所依,便入寺当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时,长工们仍照样送来鲜豆腐藏放草堆里。一次寺里一连几天忙着做庙会,长工们见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动就没有再送了,当庙会结束,朱元璋记起去取豆腐,却发现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丢掉实在可惜,他就拿回庙中,偷偷地弄来油煎食之,觉得味道更鲜香无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义军,几年后他升任红巾军左副元帅,时之吴王。一次,他率领大军到徽州地方驻营时,特命随军炊厨就在当地做昔日菜食。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备佳肴。今天,“虎皮毛豆腐”更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菜。
7.朱元璋与玛瑙白玉
玛瑙白玉原名“酿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县。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17岁在钟离县(后改凤阳)玉皇寺(后改皇觉寺)落发为僧,因为清规严律,加上连年灾荒,被方丈疏散出寺,云游化缘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钟离西南10 km处一位姓黄的厨师家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之心,随将刚出锅的一块“酿豆腐”施舍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终生难忘。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常常想到赠食的“酿豆腐”,令御厨如法烹制,可是谁都不会做,于是就降旨差员特诏黄厨师进京,并封为“御膳师”,专门做“酿豆腐”。以后宫中每逢琼林宴,“酿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黄厨师13代孙现仍住凤阳,“酿豆腐”这道名菜也成为地方一绝。
8.朱元璋与麦蚕豆干粥
元朝末年,朱元璋一次兵败后南逃到富阳永安山脚。因3天未进食,双脚已迈不开步。这时,茅屋里的老婆婆出门看到来人面貌奇伟,又是落难之人,忙叫他进屋坐下。朱元璋有气无力地指了指肚皮,老婆婆一看就知道他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可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她自己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叫她到哪里去弄吃的呢﹖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她的眼光落在屋边的蚕豆地时,就有了主意。马上摘些未成熟的蚕豆,又剪来几个青不青黄不黄的大麦穗,在石磨中一磨,一根根蚕样的粉条滚出来了。老婆婆烧起大火就煮。碗还没有到嘴边,一股香气已直扑鼻子,朱元璋一碗落肚,眼睛亮起来了,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一连吃了3大碗,见锅里没有了才放下碗。他问这叫什么。老婆婆一想,样子像蚕,又是麦和豆做的,就随口起了个名字说:“这叫麦蚕豆干粥”。
朱元璋登基后,山珍海味吃厌了,御厨千方百计变着法儿烧菜给他吃,也不合胃口。这天,他想起了麦蚕豆干粥,忍不住口水直流,立即传旨烧这种粥,宫中的御厨哪里知道这山村野味的烧法,结果好几个厨师被杀。马娘娘也急了,再这样下去,天下的厨师杀光也无用。当得知是一位山村老妇做的,立即派人寻找。
老婆婆被带到京城,一听要她烧麦蚕豆干粥,吓得快半死。她想,那时他是肚皮饿得贴牢背脊,现在什么东西吃不到,就是烧得再好也难咽下他的喉咙了。可事到如今,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还是闯一闯好。她说:“皇上如一定要吃这种粥,就要依我一件事。”
朱元璋想,我为了吃到它,已费尽了心血,她提出的无非是银子,这还不容易,就满口答应了。哪里想到,要他先饿3天,朱元璋金口已出,岂能反悔。3天过去了,老婆婆端出麦蚕豆干粥,朱元璋接过碗就吃,一碗下肚后就停止了。他说:“鲜是鲜,可惜大麦须刺喉咙。”老婆婆说:“当年你是肚饥好吃食,现在这些东西怎能再进口呢。”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从此再也不提麦蚕豆干粥了,但那粥却在富阳传了下来,成为一道名吃,不信,您不妨到富阳尝尝。
(未完待续)
虎皮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它以本省屯奚、休宁一带特产的毛豆腐(长3.5 cm有白色茸毛)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因其豆腐两面为色黄,呈现虎皮条纹得名。上桌时再加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并且有开胃之功效,为徽州地区特殊风味菜。当地人都知道,就是这不起眼的虎皮毛豆腐,还与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定渊源呢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因家贫困,曾给财主家放牛帮工,白天放牛后,半夜就要起来与长工们一起磨豆腐。他年纪虽小,但做事很勤快,颇得长工们喜欢,因此,长工们尽量照顾不让他干重活。财主知道后很不满意,便将他辞退回家了。朱元璋没办法,只得和附近一座庙跟前的小乞丐们混在一起。长工们可怜他,每天从财主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里的干草堆中,到时朱元璋就悄悄取走与伙伴们分食。不久,父母兄长相继亡故,朱元璋更孤无所依,便入寺当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时,长工们仍照样送来鲜豆腐藏放草堆里。一次寺里一连几天忙着做庙会,长工们见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动就没有再送了,当庙会结束,朱元璋记起去取豆腐,却发现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丢掉实在可惜,他就拿回庙中,偷偷地弄来油煎食之,觉得味道更鲜香无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义军,几年后他升任红巾军左副元帅,时之吴王。一次,他率领大军到徽州地方驻营时,特命随军炊厨就在当地做昔日菜食。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备佳肴。今天,“虎皮毛豆腐”更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菜。
7.朱元璋与玛瑙白玉
玛瑙白玉原名“酿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县。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17岁在钟离县(后改凤阳)玉皇寺(后改皇觉寺)落发为僧,因为清规严律,加上连年灾荒,被方丈疏散出寺,云游化缘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钟离西南10 km处一位姓黄的厨师家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之心,随将刚出锅的一块“酿豆腐”施舍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终生难忘。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常常想到赠食的“酿豆腐”,令御厨如法烹制,可是谁都不会做,于是就降旨差员特诏黄厨师进京,并封为“御膳师”,专门做“酿豆腐”。以后宫中每逢琼林宴,“酿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黄厨师13代孙现仍住凤阳,“酿豆腐”这道名菜也成为地方一绝。
8.朱元璋与麦蚕豆干粥
元朝末年,朱元璋一次兵败后南逃到富阳永安山脚。因3天未进食,双脚已迈不开步。这时,茅屋里的老婆婆出门看到来人面貌奇伟,又是落难之人,忙叫他进屋坐下。朱元璋有气无力地指了指肚皮,老婆婆一看就知道他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可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她自己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叫她到哪里去弄吃的呢﹖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她的眼光落在屋边的蚕豆地时,就有了主意。马上摘些未成熟的蚕豆,又剪来几个青不青黄不黄的大麦穗,在石磨中一磨,一根根蚕样的粉条滚出来了。老婆婆烧起大火就煮。碗还没有到嘴边,一股香气已直扑鼻子,朱元璋一碗落肚,眼睛亮起来了,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一连吃了3大碗,见锅里没有了才放下碗。他问这叫什么。老婆婆一想,样子像蚕,又是麦和豆做的,就随口起了个名字说:“这叫麦蚕豆干粥”。
朱元璋登基后,山珍海味吃厌了,御厨千方百计变着法儿烧菜给他吃,也不合胃口。这天,他想起了麦蚕豆干粥,忍不住口水直流,立即传旨烧这种粥,宫中的御厨哪里知道这山村野味的烧法,结果好几个厨师被杀。马娘娘也急了,再这样下去,天下的厨师杀光也无用。当得知是一位山村老妇做的,立即派人寻找。
老婆婆被带到京城,一听要她烧麦蚕豆干粥,吓得快半死。她想,那时他是肚皮饿得贴牢背脊,现在什么东西吃不到,就是烧得再好也难咽下他的喉咙了。可事到如今,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还是闯一闯好。她说:“皇上如一定要吃这种粥,就要依我一件事。”
朱元璋想,我为了吃到它,已费尽了心血,她提出的无非是银子,这还不容易,就满口答应了。哪里想到,要他先饿3天,朱元璋金口已出,岂能反悔。3天过去了,老婆婆端出麦蚕豆干粥,朱元璋接过碗就吃,一碗下肚后就停止了。他说:“鲜是鲜,可惜大麦须刺喉咙。”老婆婆说:“当年你是肚饥好吃食,现在这些东西怎能再进口呢。”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从此再也不提麦蚕豆干粥了,但那粥却在富阳传了下来,成为一道名吃,不信,您不妨到富阳尝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