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张悦然爱情小说悲剧主题的产生缘由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1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悦然讲述了一个个“爱”与“悲伤”相结合的故事,既给人凄美之感,又让人痛彻心扉。如果说一般的现代主义作家更倾向于掩盖隐蔽的伤口,张悦然则更倾心于展示疼痛的伤口、撕裂尚未愈合的伤口。我们无法以平和的心态去阅读张悦然的作品,她似乎调动全部的才情、经验、手法将我们带到“爱情悲剧”氛围之中。而探究张悦然爱情小说悲剧的成因,我认为这与张悦然对孤独情绪的欣赏、悲剧的热衷、病态心理的熟知等几方面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悲剧 孤独 病态心理
  一、对孤独情绪的欣赏
  孤独作为人类的情感,每一代人都会经历,而每一代人的态度则不同。出生在物质与经济都有所提升的“80后”,由于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相对于80年代以前的人们,可以说“80后”对孤独这种情绪理解得更为深刻。而“80后”作家对于孤独的态度则是细细地品味和欣赏孤独,所以在“80后”作品中对孤独的表现潜在一种希冀。
  同为“80后”的张悦然对孤独这种情感也是十分欣赏的,不仅她的作品中常常弥漫着孤独的情绪,而且她主办的杂志《鲤》曾有一期以孤独为主题。可以说张悦然对于孤独的欣赏致使她作品中的爱情几乎没有美满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悲剧,她小说中主人公的宿命注定是孤独的。如《水仙已乘鲤鱼去》中女主人公璟在寻找爱的道路上,一直是跌跌撞撞,总与幸福擦肩而过,而痛苦的爱的经历使璟在孤独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艰难。曾那么靠近幸福,然而她的灵魂伴侣却一个个离她而去,最终璟一无所有,又过回了孑然一身的孤独生活。《誓鸟》中的春迟始终寻找自己的记忆与爱情,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没人能够理解她,自己终究是孤独的。主人公们为了摆脱孤独的恐惧,努力地去追求爱,不断地付出自己的感情,并不要求得到回报。可以说张悦然将她小说中孤独的人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种孤独使得她小说多以悲剧结尾,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小说人物的爱与恨。
  二、对悲剧情节的热衷
  曹文轩先生曾称“80后”这一代人的写作“秋意”太重。“80后”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着更多的社会诱惑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家庭观、爱情观、友情观已不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破坏了他们对爱情、友情等美好事物的憧憬。张悦然也宣称,忧伤的叙述是“80后”对于纯真被永久埋葬的一种纪念形式,所以张悦然对悲剧这种情节是非常热衷的,她的小说几乎到篇篇是悲剧、人人有悲剧的地步。
  而张悦然对悲剧的表现方式是将爱与死亡纠缠在一起,给人一种忧伤氛围。如《十爱》中《跳舞的人们都已长眠山下》有那种纯洁无瑕的爱情,但却是“人鬼情未了”的遗憾。《吉诺的跳马》中更是一种复仇的故事,殉情的残酷为故事落下帷幕。这些爱情的结局都以死亡画上句点,将变得永远不会完整,是一种没有结果的爱情,是一种悲剧,使人充满深深的忧伤。读张悦然的作品就如看一场悲剧影视一般,由无数凄惨而细腻的片段组成,全书浸透着悲调,特别是绝望至极的结局。可以说,张悦然像一个教徒虔诚地面对自己的信仰一样,虔诚地用文字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悲剧世界。
  三、对病态心理的熟知
  张悦然这些以爱为主题的小说中,那些在痛苦中快乐甚至狂欢的人物可以说具有一种病态的心理。而在张悦然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病态心理和人物是《誓鸟》中春迟的自残行为、《红鞋》中女孩的残酷的心理以及《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璟的暴食行为。对于引起这些人物病态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爱或者得不到爱,而这些又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离异的家庭越来越多,使孩子们在破碎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最后导致孩子们病态心理的产生。张悦然将女孩、璟放在破碎的家庭环境中描写,暗示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这个严重的问题,使读者开始深深的思考。
  张悦然对于这些病态心理的描写,是因为她对于人类心理的关注,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的描写,来暴露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病态心理”,以此来说明个人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这一代年轻人的精神产生的危害。张悦然描写病态心理时,因果分明,写得令人明白,但也正是她笔下的人物具有病态心理,让读者具有怜悯的心态,因此她的作品中仍然弥漫着悲剧的气氛,这气氛又令人感到忧郁。
  参考文献:
  [1]徐妍.幻想是一种有魔力的资源——张悦然小说中幻想与“酷虐文化”的辩证关系[J].南方文坛,2007(04).
  [2]杨庆祥“.孤独”的社会学与病理学——张悦然的《好事近》及“80后”的美学取向[J].南方文坛,2009(06).
  (作者简介:孙絮,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王曦)
其他文献
摘要:《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后,为悼念在游行中遭段祺瑞政府卫队杀害的热血青年刘和珍而写,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强烈情感——“我已经出离愤怒了”。[1]正是在这种充满愤怒的情感中,鲁迅才写出了:“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的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呜呼,我说不出的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但是,笔者认为,文章不仅仅展示了作者的“悲愤
90—1经三年多点试验示范,在河南各地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区二十多个省(市、区)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密度弹性大,比当地对照种增产10%—36.4%。1992年示范5.4万亩
摘要:异体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存在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对异体字的研究成为历代研究的重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异体字的界定尚未有一致的看法,着眼点和分类标准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异体字 研究 界定  一、异体字来源探究  总体来说,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汉字系统本身。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通常都是用几个文字符号来表示一个词语,因此异体字也就应运而生了。 
《伊利亚特》与《特洛伊战争》两者虽有从属关系,但后者较前者而言,多了思想与人性的光芒,展现出了完美英雄的意识,让后人更能体会到力与美、刚与柔的完美结合。 Although b
摘要:《墙上的斑点》虽然是伍尔夫早期的作品,发表该作品时,她“诗话小说”的概念和理论尚未成型,但是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诗化小说的雏形和特点。本文从弗吉尼亚·伍尔夫诗化小说的特点出发,分析《墙上的斑点》中体现的诗化语言。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诗化语言  一、引言  《墙上的斑点》是21世纪英国文学史著名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早期作品。该作品因
摘要:《文化苦旅》是当代散文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余秋雨先生用精简典雅的语言,大气磅礴的行文,半诙谐半庄重的哲学思维以及多种修辞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命体验融入到散文中去,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散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表现出历史文化的时代感和厚重感,语言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感染力。本文通过对《文化苦旅》语言艺术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讨论,进而能够了解到其语言艺术方面的独到特点和
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畜禽疾病、促进畜禽生长和满足畜禽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常常在饲料中加入了Cu等元素的添加剂,这导致了畜禽粪中Cu的富集。长期施用含高量Cu的畜禽
摘要:劳伦斯在其早期成名作《儿子与情人》中大量使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使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描写充满意蕴。本文针对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使用的众多意象进行解读,阐释其作品中意象的诉求。  关键词:劳伦斯 象征主义 意象  一、劳伦斯作品中意象的特点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也最有争议的小说家之一,还是世界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出生于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英国诺丁汉郡,他的父亲是煤矿工人
本文以《兄弟》《第七天》为例,探讨余华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转型及文化思考.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马铃薯已经跃居为贵州省的第三大农作物。由于种植面积的迅速增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加之贵州耕地资源相对匾乏,单作、连作加重马铃薯病害,所以,推广间套作成为马铃薯栽培的主要发展方向。前人对马铃薯间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铃薯和玉米间套作(薯玉间作)的带距、密度等栽培技术上,相关施肥问题涉及不多,关于薯玉间作的氮素营养,以及马铃薯与其他作物间套作的合理施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