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口吃地形成总是和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为了帮助口吃者战胜心魔,克服口吃,拥抱顺畅的生活,本文从形成合理的认知、减少对自我言语的关注、注重平时的言语训练、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情绪和躯体的放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关键词】 口吃 心理压力 言语训练 心理暗示
【中图分类号】 G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391-01
口吃是一种牵涉到基因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心理压力和语言行为等诸多因素的语言失调症,表现为字音重复或语流中断的语音节律障碍,当言语表达极度困难时甚至伴有躯体抽搐样动作和面部异常的表情。从患病率1%的统计通用发病率来看,中国的口吃者至少有1000万人[1]。长期受口吃问题困扰的患者, 易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越恐惧越焦虑, 患者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口吃也变得更加频繁, 更加严重,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2]。如此消极复杂的心理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牢牢地掐住了口吃者的咽喉,致使口吃者饱受着欲言而不能的痛苦。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口吃者并无器质性的病理基础,将自己打入痛苦深渊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患者自己。口吃是口吃者和自己开得一个天大的玩笑,而拯救口吃者于无尽苦海的主动权也掌握在口吃者本人手中。
1 形成合理的认知
口吃者首先要认识到口吃只是一种言语表达障碍,并不涉及个人能力的高低和道德的好坏。历史上有不少流芳万世的名人也患有口吃,如韩非子、亚里士多德、达尔文等,而口吃并没有成为阻碍他们迈向成功的绊脚石。其次,口吃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如古希腊伟大的演说家德摩斯提尼为了克服口吃的毛病,通过口含石子日复一日地进行演讲练习,逐步摆脱了口吃的困扰,同时锻造了自己雄辩的口才。最后,要清醒地认识到克服口吃是一个相对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患者的口吃反应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条件反射,而且之后的口吃经历也会不断强化这种条件反射。因此根治的过程注定充满着艰辛和反复。广大的口吃者在克服口吃的过程中,如果没能正确预估到过程的漫长性和反复性,在遭遇言语挫折时往往容易选择放弃。
2 减少对自我言语的关注
口吃者由于自我言语表达的缺陷和以往因口吃经受的种种挫折,促使他们对自我言语表达的过分关注。口吃者在说话前,总是将自己要说的内容在脑海里先过一遍,搜寻有没有自己容易结巴、卡壳的字词。如果有就会尝试着用其他相同或相近意思而自己又不会结巴的字词代替,一旦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时,就会硬着头皮说自己容易结巴的字词,同时会设想着自己口吃后的种种尴尬不堪的局面。正是由于这些不必要的想法,严重分散了口吃者讲话的注意力,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在讲话过程中,当有个别字词卡壳时,无口吃者不会对此有过多关注。但口吃者会非常敏感地认为别人都已经发现、并开始关注自己的口吃,顿时会打乱言语表达的节奏和思路。事后也会对自己言语表达过程中的口吃耿耿于怀,认为自己又在众人面前丢脸了,进而加重了心理自责感和挫败感。如此反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促使患者陷入到口吃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3 注重平时的言语训练
首先应加强口吃者言语技巧训练。大多数口吃者对每句话的第一个字发音过急或咬字过重,导致后面气息的不足和断歇,这样就容易出现卡壳现象。说话时调整好呼吸节奏,降低说话的音量,弱化第一个字的发音,放慢语速[3],然后平稳地向第二个字过渡。同时加强言语节奏的协调训练。口吃者会发现平时讲话结巴的字词,自己可以毫不费力的通过唱歌的方式唱出来,这是因为唱歌时自己的言语发音是有节奏性的。因此口吃者应探索培养一种适合自己说话的节奏,按照这种说话节奏去交流,必定会减少口吃发生的频率。生活中的各种交际场合是言语表达的最佳练兵场,口吃者应在自我心理承受范围内积极把握言语表达的机会,在反复实践练习中,逐步增强自我言语表达的信心和能力,注重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如可以通过和家人讲故事的方式,让自己逐渐地从容自如进行言语表达。然后,逐步过渡到一些公众的场合。
4 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
口吃者由于以往言语表达的挫折,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对自我言语表达没有信心,在说话之前就已经在心理否定了自己,可以说每个口吃者内心都有一定的自卑情节。因此,对口吃者来说,言语表达的一份信心胜过一两黄金。口吃者对自我言语表达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能够调动潜意识的力量,不断唤起和增强言语表达的欲望和信心。每天早晨起床后,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灿烂的笑脸,看着镜中的自己坚定而又自信地说:我是最棒的,相信通过努力,我能够逐渐流利地说话。如此反复几次,让自己充满信心、拥有良好精神状态开始新的一天工作。每当结束一天工作卧床休息时,竭力排除外界干扰和思想杂念,使自己进入一个恬静冥想的状态,在心中反复地默默鼓励自己:我今天很棒,说话流利程度有一定地提高,相信我明天会更棒。让自己带着满满的信心和希望进入甜蜜的梦乡,并且这种睡前心理暗示效果会在睡觉过程中得以强化。同时,口吃者在每次发表长篇讲话前,学会在内心深处和自我进行对话,反复鼓励自己:我能够顺利地发言,我能!口吃者通过对自我言语表达的日常相对固定的积极心理暗示,不断地给自我注入了言语表达的信心。
5 进行情绪和躯体的放松
平时,口吃者根据自己在不同生活情景中口吃的轻重程度,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典型的刺激情境,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结合场景想像放松的方法,在逐渐进入放松状态时充分调动积极情绪,有效缓解了对刺激情境的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初始阶段,口吃者可以选择那些刺激程度相对较小的场景,首先逐步放松躯体的肌肉,之后通过想象将自己仿佛置身于那种真实场景之中,设想自己面带微笑信心十足地面对着听众,发现其中还有一些自己的熟人,他们也正在为自己加油呢,此时的自己带着相对轻松的情绪开始顺畅地说着自己想要表達的话语,听众中也有人不时地点着头,自己逐渐找到那种从容表达的感觉,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放松。如此反复练习,直到自己在设想的情境中不再焦虑紧张为止,再逐步过渡到下一个刺激程度较大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放松训练。当口吃者面对真实场景时,由于情绪的紧张,加上面部和咽喉的肌肉发紧导致地不协调,容易诱发口吃。所以,在临场讲话前,通过轻柔面部和喉颈部,做做深呼吸等方式,松弛一下相应部位的肌肉。并通过想像自己言语表达的成功体验以调动积极情绪,使自己带着轻松的心情开始自己的讲述。
参考文献
[1]陈春勇.口吃的理论模型与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7(9).
[2]曲艳,刘颖.习得性口吃者的临床心理治疗个案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719.
[3]肖二平,张积家,陈穗清.时间压力和语音复杂性对口吃者语音编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779.
作者简介:李声权,男,现就读于南京政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关键词】 口吃 心理压力 言语训练 心理暗示
【中图分类号】 G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391-01
口吃是一种牵涉到基因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心理压力和语言行为等诸多因素的语言失调症,表现为字音重复或语流中断的语音节律障碍,当言语表达极度困难时甚至伴有躯体抽搐样动作和面部异常的表情。从患病率1%的统计通用发病率来看,中国的口吃者至少有1000万人[1]。长期受口吃问题困扰的患者, 易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越恐惧越焦虑, 患者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口吃也变得更加频繁, 更加严重,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2]。如此消极复杂的心理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牢牢地掐住了口吃者的咽喉,致使口吃者饱受着欲言而不能的痛苦。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口吃者并无器质性的病理基础,将自己打入痛苦深渊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患者自己。口吃是口吃者和自己开得一个天大的玩笑,而拯救口吃者于无尽苦海的主动权也掌握在口吃者本人手中。
1 形成合理的认知
口吃者首先要认识到口吃只是一种言语表达障碍,并不涉及个人能力的高低和道德的好坏。历史上有不少流芳万世的名人也患有口吃,如韩非子、亚里士多德、达尔文等,而口吃并没有成为阻碍他们迈向成功的绊脚石。其次,口吃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如古希腊伟大的演说家德摩斯提尼为了克服口吃的毛病,通过口含石子日复一日地进行演讲练习,逐步摆脱了口吃的困扰,同时锻造了自己雄辩的口才。最后,要清醒地认识到克服口吃是一个相对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患者的口吃反应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条件反射,而且之后的口吃经历也会不断强化这种条件反射。因此根治的过程注定充满着艰辛和反复。广大的口吃者在克服口吃的过程中,如果没能正确预估到过程的漫长性和反复性,在遭遇言语挫折时往往容易选择放弃。
2 减少对自我言语的关注
口吃者由于自我言语表达的缺陷和以往因口吃经受的种种挫折,促使他们对自我言语表达的过分关注。口吃者在说话前,总是将自己要说的内容在脑海里先过一遍,搜寻有没有自己容易结巴、卡壳的字词。如果有就会尝试着用其他相同或相近意思而自己又不会结巴的字词代替,一旦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时,就会硬着头皮说自己容易结巴的字词,同时会设想着自己口吃后的种种尴尬不堪的局面。正是由于这些不必要的想法,严重分散了口吃者讲话的注意力,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在讲话过程中,当有个别字词卡壳时,无口吃者不会对此有过多关注。但口吃者会非常敏感地认为别人都已经发现、并开始关注自己的口吃,顿时会打乱言语表达的节奏和思路。事后也会对自己言语表达过程中的口吃耿耿于怀,认为自己又在众人面前丢脸了,进而加重了心理自责感和挫败感。如此反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促使患者陷入到口吃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3 注重平时的言语训练
首先应加强口吃者言语技巧训练。大多数口吃者对每句话的第一个字发音过急或咬字过重,导致后面气息的不足和断歇,这样就容易出现卡壳现象。说话时调整好呼吸节奏,降低说话的音量,弱化第一个字的发音,放慢语速[3],然后平稳地向第二个字过渡。同时加强言语节奏的协调训练。口吃者会发现平时讲话结巴的字词,自己可以毫不费力的通过唱歌的方式唱出来,这是因为唱歌时自己的言语发音是有节奏性的。因此口吃者应探索培养一种适合自己说话的节奏,按照这种说话节奏去交流,必定会减少口吃发生的频率。生活中的各种交际场合是言语表达的最佳练兵场,口吃者应在自我心理承受范围内积极把握言语表达的机会,在反复实践练习中,逐步增强自我言语表达的信心和能力,注重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如可以通过和家人讲故事的方式,让自己逐渐地从容自如进行言语表达。然后,逐步过渡到一些公众的场合。
4 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
口吃者由于以往言语表达的挫折,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对自我言语表达没有信心,在说话之前就已经在心理否定了自己,可以说每个口吃者内心都有一定的自卑情节。因此,对口吃者来说,言语表达的一份信心胜过一两黄金。口吃者对自我言语表达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能够调动潜意识的力量,不断唤起和增强言语表达的欲望和信心。每天早晨起床后,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灿烂的笑脸,看着镜中的自己坚定而又自信地说:我是最棒的,相信通过努力,我能够逐渐流利地说话。如此反复几次,让自己充满信心、拥有良好精神状态开始新的一天工作。每当结束一天工作卧床休息时,竭力排除外界干扰和思想杂念,使自己进入一个恬静冥想的状态,在心中反复地默默鼓励自己:我今天很棒,说话流利程度有一定地提高,相信我明天会更棒。让自己带着满满的信心和希望进入甜蜜的梦乡,并且这种睡前心理暗示效果会在睡觉过程中得以强化。同时,口吃者在每次发表长篇讲话前,学会在内心深处和自我进行对话,反复鼓励自己:我能够顺利地发言,我能!口吃者通过对自我言语表达的日常相对固定的积极心理暗示,不断地给自我注入了言语表达的信心。
5 进行情绪和躯体的放松
平时,口吃者根据自己在不同生活情景中口吃的轻重程度,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典型的刺激情境,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结合场景想像放松的方法,在逐渐进入放松状态时充分调动积极情绪,有效缓解了对刺激情境的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初始阶段,口吃者可以选择那些刺激程度相对较小的场景,首先逐步放松躯体的肌肉,之后通过想象将自己仿佛置身于那种真实场景之中,设想自己面带微笑信心十足地面对着听众,发现其中还有一些自己的熟人,他们也正在为自己加油呢,此时的自己带着相对轻松的情绪开始顺畅地说着自己想要表達的话语,听众中也有人不时地点着头,自己逐渐找到那种从容表达的感觉,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放松。如此反复练习,直到自己在设想的情境中不再焦虑紧张为止,再逐步过渡到下一个刺激程度较大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放松训练。当口吃者面对真实场景时,由于情绪的紧张,加上面部和咽喉的肌肉发紧导致地不协调,容易诱发口吃。所以,在临场讲话前,通过轻柔面部和喉颈部,做做深呼吸等方式,松弛一下相应部位的肌肉。并通过想像自己言语表达的成功体验以调动积极情绪,使自己带着轻松的心情开始自己的讲述。
参考文献
[1]陈春勇.口吃的理论模型与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7(9).
[2]曲艳,刘颖.习得性口吃者的临床心理治疗个案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719.
[3]肖二平,张积家,陈穗清.时间压力和语音复杂性对口吃者语音编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779.
作者简介:李声权,男,现就读于南京政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