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了解我校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我校中医学院240名家庭困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分析。结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组(P<0.05)。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6%;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问题突出。结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帮扶措施。
【关键词】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14-02
随着高等医学院校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面临的经济、生活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与其他高校相比,高等医学院校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比如:课程设置繁多且课业内容难掌握,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沉重等等。另外,医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较多,这使得医学院校的收费较之一般院校要高,对一些贫困生而言,在经济上显得更为吃力。因此,了解高等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帮扶,对指导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干预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校2016-2018级贫困生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40名贫困学生作为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涉及的贫困生认定,符合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将学生家庭困难程度认定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依此情况,调查分别从各个家庭经济困难等级中随机抽取40人(16.6%)、60人(25.0%)、140人(58.3%),共计240人。其中,来自农村187人(77.9%),城镇52人(22.1%);另在2016-2018级非困难学生中随机抽取230人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
2.研究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抽样对象进行调查。其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实行1-5分的5级评分,反映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每个因子都着重反映出被测者在某一方面的情况,通过因子分则可以了解被测者心理卫生状况以及心理卫生问题(或疾病)的具体演变过程。自编“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情况:专业、出生年月、年级、生源地、父母職业;(2)家庭致贫原因;(3)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等级、资助状况及对资助结果的主观感受、看法等。
3.施测过程由按统一指导语,将问卷分发给选定的受测对象,当场回收。
4.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百分比统计、相关分析等。
二、结果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SCL-90比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SCL-90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高于非困难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及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略低于非困难学生,尤其在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较弱。见表1。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SCL-90各因子分及总均分检出情况SCL-90各单项因子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超过3分者,则被试可能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中度是指自觉有该症状(如失眠、焦虑、烦恼、自责、孤独等)。结果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21.6%,而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只占13.9%,这个数字不容乐观。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存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方面的问题,见表2。
三、讨论
1.本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得分均高于非困难学生,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较多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心理弱势群体。他们的问题多集中在人际关系、强迫症状以及情绪问题方面,这和国内的其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本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欠佳的原因,其一是经济问题,这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沉重的经济压力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的重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一部分是来自地域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没有足够、固定、持续的经济收入,这部分学生居多;一部分是家庭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陷入贫困。如成为单亲家庭、孤儿、家庭成员重病、遭受灾害等[1];一部分虽然是来自城市的学生,但由于父母所在企业破产、倒闭,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等现象,是造成在校就读的学生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原因。其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应对方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极大,但多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较少寻求“工具性与情感性的社会支持”,也不常用“心理与行为解脱”的应对方式,长期如此则极易导致心理问题[2]。其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特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这些特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形成不良的认知方式,长期自我封闭,缺乏积极的自我宣泄,较少运用社会支持,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本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说明贫困不是决定心理是否健康的唯一因素,它与个体因素、其他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在经济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提高其抗挫能力,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3]。
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承担着经济上的负担,还要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心理发育,如:在日常生活、校园活动以及各种人际交往中,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敏感、过激,导致不平衡,增加心理负担,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要完成学业、处理感情、实现就业及后期发展等压力,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旷课、痴迷网络等问题行为和自卑、自闭、孤僻及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少数贫困大学生甚至产生了偷窃等不良行为,身心健康严重受到伤害。
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时,应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建议高校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时,首先要努力引导他们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理性地认识贫困,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消费观。其次,通过组织社团活动,为贫困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为他们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获得归属感,提高自信心。再次,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利用各种途径呼吁全社会来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贫困,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此校期间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度过心理难关,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最后,学校要注意构建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心理训练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还应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心理氛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验受到他人关怀的喜悦。
随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思想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是保证学生人格健全,学校、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泽正.基于陕西高校结对帮扶工作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马晓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8):255-256.
[3]刘成荫,哈战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111-114.
基金来源:1.湖南省学生资助研究会 2019 年研究课题编号 XXY2018025
2.长沙医学院2018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长医学〔2018〕55号-14
【关键词】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14-02
随着高等医学院校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面临的经济、生活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与其他高校相比,高等医学院校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比如:课程设置繁多且课业内容难掌握,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沉重等等。另外,医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较多,这使得医学院校的收费较之一般院校要高,对一些贫困生而言,在经济上显得更为吃力。因此,了解高等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帮扶,对指导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干预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校2016-2018级贫困生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40名贫困学生作为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涉及的贫困生认定,符合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将学生家庭困难程度认定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依此情况,调查分别从各个家庭经济困难等级中随机抽取40人(16.6%)、60人(25.0%)、140人(58.3%),共计240人。其中,来自农村187人(77.9%),城镇52人(22.1%);另在2016-2018级非困难学生中随机抽取230人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
2.研究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抽样对象进行调查。其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实行1-5分的5级评分,反映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每个因子都着重反映出被测者在某一方面的情况,通过因子分则可以了解被测者心理卫生状况以及心理卫生问题(或疾病)的具体演变过程。自编“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情况:专业、出生年月、年级、生源地、父母職业;(2)家庭致贫原因;(3)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等级、资助状况及对资助结果的主观感受、看法等。
3.施测过程由按统一指导语,将问卷分发给选定的受测对象,当场回收。
4.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百分比统计、相关分析等。
二、结果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SCL-90比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SCL-90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高于非困难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及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略低于非困难学生,尤其在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较弱。见表1。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SCL-90各因子分及总均分检出情况SCL-90各单项因子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超过3分者,则被试可能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中度是指自觉有该症状(如失眠、焦虑、烦恼、自责、孤独等)。结果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21.6%,而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只占13.9%,这个数字不容乐观。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存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方面的问题,见表2。
三、讨论
1.本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得分均高于非困难学生,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较多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心理弱势群体。他们的问题多集中在人际关系、强迫症状以及情绪问题方面,这和国内的其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本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欠佳的原因,其一是经济问题,这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沉重的经济压力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的重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一部分是来自地域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没有足够、固定、持续的经济收入,这部分学生居多;一部分是家庭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陷入贫困。如成为单亲家庭、孤儿、家庭成员重病、遭受灾害等[1];一部分虽然是来自城市的学生,但由于父母所在企业破产、倒闭,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等现象,是造成在校就读的学生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原因。其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应对方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极大,但多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较少寻求“工具性与情感性的社会支持”,也不常用“心理与行为解脱”的应对方式,长期如此则极易导致心理问题[2]。其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特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这些特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形成不良的认知方式,长期自我封闭,缺乏积极的自我宣泄,较少运用社会支持,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本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说明贫困不是决定心理是否健康的唯一因素,它与个体因素、其他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在经济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提高其抗挫能力,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3]。
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承担着经济上的负担,还要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心理发育,如:在日常生活、校园活动以及各种人际交往中,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敏感、过激,导致不平衡,增加心理负担,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要完成学业、处理感情、实现就业及后期发展等压力,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旷课、痴迷网络等问题行为和自卑、自闭、孤僻及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少数贫困大学生甚至产生了偷窃等不良行为,身心健康严重受到伤害。
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时,应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建议高校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时,首先要努力引导他们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理性地认识贫困,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消费观。其次,通过组织社团活动,为贫困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为他们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获得归属感,提高自信心。再次,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利用各种途径呼吁全社会来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贫困,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此校期间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度过心理难关,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最后,学校要注意构建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心理训练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还应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心理氛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验受到他人关怀的喜悦。
随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思想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是保证学生人格健全,学校、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泽正.基于陕西高校结对帮扶工作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马晓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8):255-256.
[3]刘成荫,哈战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111-114.
基金来源:1.湖南省学生资助研究会 2019 年研究课题编号 XXY2018025
2.长沙医学院2018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长医学〔2018〕55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