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家生长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老药企,吉林制药在经过数次重组之后,仍然逃离不了常年亏损的命运。更为悲惨的是,随着沪深两市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后,这家企业极有可能成为A股首家退市的上市公司。
5月7日,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林制药”,股票简称*ST吉药,000545.SZ)发布公告称,公司因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3年亏损,于2012年5月7日起暂停上市。
此前,吉林制药公布2011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56.03万元,较去年减少88.25%;2010年公司净利润亏损4733.91万元;2009年公司净利润亏损1564.84万元。
至此,这家在3年时间里先后4次公告重组均告失败的公司,最终被推到了退市的边缘。
祸不单行的是,该公司同时还陷入“毒胶囊”事件。公司目前已初步查明2011年共销售“毒胶囊”52.56万粒,目前正组织召回。
根据深交所发布的规定,已经被暂停上市的公司,如果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暂停上市后首个年度报告,或者披露的首个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出现亏损,公司将被深圳交易所终止股票上市。
这意味着吉林制药不仅要在明年年初披露年报,还要保证今年不再亏损。
投资者现在的疑问是,这家被舆论称为“A股毒药”的企业靠什么能够在一年之内“咸鱼翻身”?
“别指望政府出面”
在外界看来,由于受到“毒胶囊”事件的影响,吉林制药在短期内很难从产品上扭转困局,而其在资本市场上的重组因屡遭失败,很难有人愿意接手。
在这种局面下,有投资者说出了这样一种愿景:“政府是否会出面救助?”
“现在吉林制药的大股东是广州无线电集团,严格地说已经不属于吉林地区的企业了,所以别指望吉林当地去斡旋相关重组事宜。”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上述人士坦言,现在地方政府对于所属地域上市公司的重组事宜早已不愿插手,“还得按市场规则办,自生自灭。”
政府不愿插手,剩下的就只能看企业自己了。
但吉林制药在其2011年年报中虽然表示“要尽最大努力确保公司的上市地位。不过,要实现2012年盈利,仍然困难重重”。
吉林制药主营业务为生产经营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中西药制剂、化工产品、保健品等。根据2011年年报,包括胶囊剂在内的制剂产品占到了主营业务收入的85%左右。一家医药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型医药集团如果某一种产品有问题,还可以把风险转嫁到其他产品上,但吉林制药则不同,它本身就是一家中型企业,如果主要产品出现问题,则影响是致命的。
短期来看,吉林制药要通过产品来实现利润的增长是不现实的。
在靠产品市场扭转利润很难的情况下,吉林制药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行:借力资本市场进行重组。
连日来,记者多次拨打吉林制药董事会秘书罗国建的电话,想了解其最新进展,但均无人接听。
“重组毒药”
1.79万,这是持有吉林制药股票的股民数,在过去的多年间,他们曾盼望着吉林制药的重组能够成功,但令人失望的是,吉林制药在过去几年间大股东先后4次启动重组均以失败告终,由此,股民对其冠以“重组毒药”之名。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2007年9月13日,公司第一次重组方案酝酿出炉,公司大股东吉林金泉拟向山东龙口矿业集团出售公司20.83%股权,后者将对公司重组。但2007年11月16日,公司公告称,吉林金泉已经与该公司解除股权转让协议,同时披露了公司的第二次重组方案,吉林制药拟与深圳富通地产集团洽谈重组事宜。然而,第二次重组更短命,于一个月之后的12月28日被宣布取消。
两次重组失败后,公司股价大跌。2008年7月16日,在钾肥概念连创股价暴涨奇迹时,公司也梦想乌鸡变凤凰,找到新的重组方——青海滨地钾肥。
如同前两次失败的重组一样,这一次以失败告终的重组也仅仅维持了4个月,其间股价也曾连续4个涨停,短短几日累计涨幅高达46%。其间,公司第二大股东明日实业先是减持吉林制药191.15万股,占总股份的1.21%;后又一口气减持了791.22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
吉林制药最近的一次重组是2010年1月,广州无线电集团以3.17亿元的价格,从当时吉林制药第一大股东吉林金泉宝山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手中,购买了吉林制药19.19%的股份,进而坐上了第一大股东之位。
随后,第一大股东广州无线电集团拟把旗下公司广电地产100%的股权注入吉林制药,此举正式宣告广州无线电集团启动对吉林制药进行重组。
但按照吉林制药随后的公告称,重组终止的原因是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一直在进行,涉及房地产行业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已不具备实施的基础。此后,广州无线电集团再奋力一搏,于2011年7月再次启动重组工作,但结果仍是无疾而终,再次公告终止重组。
3年4次重组,吉林制药总在追随市场热点:矿业公司、房地产市场、2008年钾肥概念连创股价暴涨奇迹时的钾肥资产炒作。
对于失败原因,任期数年,却仅接受过媒体一次访问的吉林制药董事长张守斌曾指出:“龙口矿业的失败是因为我们签约前并没有和山东省国资委打招呼,不符合流程;富通重组因为对方认为地产行业开始不好而放弃;青海滨地钾肥重组失败原因是项目太大。”
4次重组均遭败北。吉林制药可谓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对于如此频繁却又戏剧化的重组原因,张守斌曾表示:“如果卖掉吉林制药的壳之后,能将集团内所有的医药企业整合,或许能有重新上市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加大控股权。”
机构出逃
现在看来,吉林制药为加大控股权的重组之路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不仅失去了普通投资者的信任,每一次宣布要重组,但每一次重组失败之后就面临股价大跌。在这种剧烈波动下,机构也纷纷撤离吉林制药。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2010年中报显示,当时吉林制药的机构股东还有3家基金——新华优选、华安策略和泰信先行策略,到当年三季报时,这3家基金均已退出。
此后至今,吉林制药的机构投资者再无被金融机构看中,唯有北京易初莲花科技有限公司和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般法人坚守至今。
上述知情人坦言,“吉林制药目前的情况是不乐观的,因为重组和产品这两项对ST公司来说极其重要的方法似乎在吉林制药身上都很难有所作为。”
同病相怜的*ST轻骑
因*ST轻骑(600698.SH)连续三年亏损,根据上交所的相关规定,公司股票*ST轻骑和*ST轻骑B(900946.SH)自5月23日起暂停上市,成为第二家新政推出后暂停上市的公司。
该公司年报显示,其2011年净利润为-1.12亿元;2010年则为-6634万元,2009年为-8930万元。
与吉林制药不同,*ST轻骑公告称已经通过多项措施开始了争取恢复上市的征程。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推进湖南天雁的“借壳”上市。*ST轻骑认为,重组完成后主营业务将使得公司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5月7日,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林制药”,股票简称*ST吉药,000545.SZ)发布公告称,公司因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3年亏损,于2012年5月7日起暂停上市。
此前,吉林制药公布2011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56.03万元,较去年减少88.25%;2010年公司净利润亏损4733.91万元;2009年公司净利润亏损1564.84万元。
至此,这家在3年时间里先后4次公告重组均告失败的公司,最终被推到了退市的边缘。
祸不单行的是,该公司同时还陷入“毒胶囊”事件。公司目前已初步查明2011年共销售“毒胶囊”52.56万粒,目前正组织召回。
根据深交所发布的规定,已经被暂停上市的公司,如果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暂停上市后首个年度报告,或者披露的首个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出现亏损,公司将被深圳交易所终止股票上市。
这意味着吉林制药不仅要在明年年初披露年报,还要保证今年不再亏损。
投资者现在的疑问是,这家被舆论称为“A股毒药”的企业靠什么能够在一年之内“咸鱼翻身”?
“别指望政府出面”
在外界看来,由于受到“毒胶囊”事件的影响,吉林制药在短期内很难从产品上扭转困局,而其在资本市场上的重组因屡遭失败,很难有人愿意接手。
在这种局面下,有投资者说出了这样一种愿景:“政府是否会出面救助?”
“现在吉林制药的大股东是广州无线电集团,严格地说已经不属于吉林地区的企业了,所以别指望吉林当地去斡旋相关重组事宜。”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上述人士坦言,现在地方政府对于所属地域上市公司的重组事宜早已不愿插手,“还得按市场规则办,自生自灭。”
政府不愿插手,剩下的就只能看企业自己了。
但吉林制药在其2011年年报中虽然表示“要尽最大努力确保公司的上市地位。不过,要实现2012年盈利,仍然困难重重”。
吉林制药主营业务为生产经营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中西药制剂、化工产品、保健品等。根据2011年年报,包括胶囊剂在内的制剂产品占到了主营业务收入的85%左右。一家医药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型医药集团如果某一种产品有问题,还可以把风险转嫁到其他产品上,但吉林制药则不同,它本身就是一家中型企业,如果主要产品出现问题,则影响是致命的。
短期来看,吉林制药要通过产品来实现利润的增长是不现实的。
在靠产品市场扭转利润很难的情况下,吉林制药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行:借力资本市场进行重组。
连日来,记者多次拨打吉林制药董事会秘书罗国建的电话,想了解其最新进展,但均无人接听。
“重组毒药”
1.79万,这是持有吉林制药股票的股民数,在过去的多年间,他们曾盼望着吉林制药的重组能够成功,但令人失望的是,吉林制药在过去几年间大股东先后4次启动重组均以失败告终,由此,股民对其冠以“重组毒药”之名。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2007年9月13日,公司第一次重组方案酝酿出炉,公司大股东吉林金泉拟向山东龙口矿业集团出售公司20.83%股权,后者将对公司重组。但2007年11月16日,公司公告称,吉林金泉已经与该公司解除股权转让协议,同时披露了公司的第二次重组方案,吉林制药拟与深圳富通地产集团洽谈重组事宜。然而,第二次重组更短命,于一个月之后的12月28日被宣布取消。
两次重组失败后,公司股价大跌。2008年7月16日,在钾肥概念连创股价暴涨奇迹时,公司也梦想乌鸡变凤凰,找到新的重组方——青海滨地钾肥。
如同前两次失败的重组一样,这一次以失败告终的重组也仅仅维持了4个月,其间股价也曾连续4个涨停,短短几日累计涨幅高达46%。其间,公司第二大股东明日实业先是减持吉林制药191.15万股,占总股份的1.21%;后又一口气减持了791.22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
吉林制药最近的一次重组是2010年1月,广州无线电集团以3.17亿元的价格,从当时吉林制药第一大股东吉林金泉宝山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手中,购买了吉林制药19.19%的股份,进而坐上了第一大股东之位。
随后,第一大股东广州无线电集团拟把旗下公司广电地产100%的股权注入吉林制药,此举正式宣告广州无线电集团启动对吉林制药进行重组。
但按照吉林制药随后的公告称,重组终止的原因是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一直在进行,涉及房地产行业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已不具备实施的基础。此后,广州无线电集团再奋力一搏,于2011年7月再次启动重组工作,但结果仍是无疾而终,再次公告终止重组。
3年4次重组,吉林制药总在追随市场热点:矿业公司、房地产市场、2008年钾肥概念连创股价暴涨奇迹时的钾肥资产炒作。
对于失败原因,任期数年,却仅接受过媒体一次访问的吉林制药董事长张守斌曾指出:“龙口矿业的失败是因为我们签约前并没有和山东省国资委打招呼,不符合流程;富通重组因为对方认为地产行业开始不好而放弃;青海滨地钾肥重组失败原因是项目太大。”
4次重组均遭败北。吉林制药可谓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对于如此频繁却又戏剧化的重组原因,张守斌曾表示:“如果卖掉吉林制药的壳之后,能将集团内所有的医药企业整合,或许能有重新上市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加大控股权。”
机构出逃
现在看来,吉林制药为加大控股权的重组之路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不仅失去了普通投资者的信任,每一次宣布要重组,但每一次重组失败之后就面临股价大跌。在这种剧烈波动下,机构也纷纷撤离吉林制药。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2010年中报显示,当时吉林制药的机构股东还有3家基金——新华优选、华安策略和泰信先行策略,到当年三季报时,这3家基金均已退出。
此后至今,吉林制药的机构投资者再无被金融机构看中,唯有北京易初莲花科技有限公司和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般法人坚守至今。
上述知情人坦言,“吉林制药目前的情况是不乐观的,因为重组和产品这两项对ST公司来说极其重要的方法似乎在吉林制药身上都很难有所作为。”
同病相怜的*ST轻骑
因*ST轻骑(600698.SH)连续三年亏损,根据上交所的相关规定,公司股票*ST轻骑和*ST轻骑B(900946.SH)自5月23日起暂停上市,成为第二家新政推出后暂停上市的公司。
该公司年报显示,其2011年净利润为-1.12亿元;2010年则为-6634万元,2009年为-8930万元。
与吉林制药不同,*ST轻骑公告称已经通过多项措施开始了争取恢复上市的征程。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推进湖南天雁的“借壳”上市。*ST轻骑认为,重组完成后主营业务将使得公司具有持续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