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提起龙井茶人们就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西湖”二字、提起安溪就会想到铁观音一样,提起宁德红茶,人们会第一时间在脑海里闪现出坦洋工夫、白琳工夫。人们反应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因为它们都是历史名茶,是茶中的“大腕儿”,而且在茶市上,一经走俏,就有众多商家追捧。名副其实的茶品固然令人称道,但华而不实的所谓的“名茶”就不敢恭维了,它们还远不如一些名不见经传却有着名茶特质的茶来得“踏实”,就比如这款我前不久在朋友的茶庄里喝到的、至今还无名的红茶。
周末早上,闲来无事。本想到外面去走走,可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游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手机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就在我正准备拿起一本杂志翻看时,它“喃铃铃”地唱了起来。电话那头传来娟姐那略带些沙哑的声音:“傅姐新淘了一款红茶,你有没有兴趣来尝尝?”这通电话来得真及时,正中下怀,我二话不说,就带着嘴过去了。
到了店里,傅姐她们已经在“严阵以待”了,刚烫洗过的杯具水淋淋地摆在茶盘上,一旁电磁炉上的随手泡还在“咝咝”地冒着热气。坐定以后,傅姐拿着样茶盘在一旁的纸箱中取了一泡茶。它似乎与普通的工夫红茶别无二致,但又很难辨别出它的确切品种。至少来说它更接近于某种茶。略微弯曲却紧结的条索,细的如丝,宽的如带,有着乌黑油亮的色泽,有些茶条的顶部或中段处还镶嵌着金黄的茸毫。看起来色彩颇为分明,就像是在金色的颜料桶中轻轻蘸过一般。“它细细长长的,有点像发菜的放大版,又有点像古时候美女弯弯的秀眉,总之它的嫩度是蛮高的。”傅姐形容道。
她将茶倒进一个盖杯中,冲进热水,把面前的几个茶瓯又重新淋洗了一遍。虽为洗茶,但它“与生俱来”的那种甜香却从泼溅流溢的茶水中弥散到空气中。牵惹着蠢蠢欲动的味蕾。等到出汤的时候,甜香变得更浓郁,它附着在杯盖上,让嗅觉神经可以充分地调动起来。如果盛在透明的公道杯中。它呈现的是鲜亮的金黄,颇近于食用植物油的颜色,但质感却远比植物油来得明澈。傅姐像品葡萄酒一样地把公道杯轻轻摇晃了几下,茶汤在白炽灯下荡漾着浮动的光点,打着转晃晃悠悠地从杯嘴流进品茗杯中。此时此刻,我感到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惬然:在这样一个阴郁的天气里,四周包围着柔和的灯光,手上进行着舒缓的节奏,眼中欣赏着可人的色调,还有这即将端起的香茶,如此这般。心里早已是灿烂千阳。
“唔,这茶闻起来就是蜜甜蜜甜的,喝起来更是绵甜,但不是腻味的甜感。”我嗫了一口茶,称赞说。“不错,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香甜。不过,你只说对了一半。”傅姐神秘地说。“它喝进嘴里时,是没有一丁点涩感的,很滑润细柔,如冰遇火一样一下子就化开了。你再试一口看看。”我又吸了一口,闭上眼来体验。“茶在舌尖上时,觉得在柔润中似乎透着一股沁凉,这气息就仿佛走进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我一边喝着,一边说着感受。“这回完全对了!我第一次喝到它的时候,也有同感。喝在嘴里是冰冰的、甜甜的,口感很舒服,像薄荷一样的清口!”傅姐像觅到了知音—般,显得有些兴奋。
反复冲泡了5道以后,香气虽有减淡,但甜感还保持在不用深嗅就能觉察到的水平,而且滋味仍适口,非但内涵不减,而且还变得清甜。“看来,这款茶绝非泛泛之辈。”我暗忖。我向傅姐询问它的产地,谁知傅姐却只字不提,那模样颇有一番“英雄莫问出处”的味道。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她才吐出几个字:“这茶来自宁德天山。”“它用的鲜叶都是采自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所以你才会感觉像走进森林一样。你送它个名字吧。”她接着说。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回味着刚才喝的茶和她刚说的话,陷入了沉思。
我捏捏干茶和叶底,又嗅嗅杯盖和杯底,看看汤色,又咂咂茶汤,在几件茶具间轮换着。一时半会儿,我还真无法给它起个好听又好叫的名字,因为它既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平凡的是,它在芸芸众“茶”中毫不起眼。而且和红得发紫的“同门”——金骏眉、正山小种和显达的“同乡”——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相比。它更是个无名小卒;不平凡的是它内敛的“个性”。能将优异的品质敛藏在“貌不惊人”的外表之下和虚无缥缈的浮名之外。所以。我认为它还是无名有实的好,尽管傅姐最终还是会给它安上—个名字。
周末早上,闲来无事。本想到外面去走走,可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游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手机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就在我正准备拿起一本杂志翻看时,它“喃铃铃”地唱了起来。电话那头传来娟姐那略带些沙哑的声音:“傅姐新淘了一款红茶,你有没有兴趣来尝尝?”这通电话来得真及时,正中下怀,我二话不说,就带着嘴过去了。
到了店里,傅姐她们已经在“严阵以待”了,刚烫洗过的杯具水淋淋地摆在茶盘上,一旁电磁炉上的随手泡还在“咝咝”地冒着热气。坐定以后,傅姐拿着样茶盘在一旁的纸箱中取了一泡茶。它似乎与普通的工夫红茶别无二致,但又很难辨别出它的确切品种。至少来说它更接近于某种茶。略微弯曲却紧结的条索,细的如丝,宽的如带,有着乌黑油亮的色泽,有些茶条的顶部或中段处还镶嵌着金黄的茸毫。看起来色彩颇为分明,就像是在金色的颜料桶中轻轻蘸过一般。“它细细长长的,有点像发菜的放大版,又有点像古时候美女弯弯的秀眉,总之它的嫩度是蛮高的。”傅姐形容道。
她将茶倒进一个盖杯中,冲进热水,把面前的几个茶瓯又重新淋洗了一遍。虽为洗茶,但它“与生俱来”的那种甜香却从泼溅流溢的茶水中弥散到空气中。牵惹着蠢蠢欲动的味蕾。等到出汤的时候,甜香变得更浓郁,它附着在杯盖上,让嗅觉神经可以充分地调动起来。如果盛在透明的公道杯中。它呈现的是鲜亮的金黄,颇近于食用植物油的颜色,但质感却远比植物油来得明澈。傅姐像品葡萄酒一样地把公道杯轻轻摇晃了几下,茶汤在白炽灯下荡漾着浮动的光点,打着转晃晃悠悠地从杯嘴流进品茗杯中。此时此刻,我感到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惬然:在这样一个阴郁的天气里,四周包围着柔和的灯光,手上进行着舒缓的节奏,眼中欣赏着可人的色调,还有这即将端起的香茶,如此这般。心里早已是灿烂千阳。
“唔,这茶闻起来就是蜜甜蜜甜的,喝起来更是绵甜,但不是腻味的甜感。”我嗫了一口茶,称赞说。“不错,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香甜。不过,你只说对了一半。”傅姐神秘地说。“它喝进嘴里时,是没有一丁点涩感的,很滑润细柔,如冰遇火一样一下子就化开了。你再试一口看看。”我又吸了一口,闭上眼来体验。“茶在舌尖上时,觉得在柔润中似乎透着一股沁凉,这气息就仿佛走进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我一边喝着,一边说着感受。“这回完全对了!我第一次喝到它的时候,也有同感。喝在嘴里是冰冰的、甜甜的,口感很舒服,像薄荷一样的清口!”傅姐像觅到了知音—般,显得有些兴奋。
反复冲泡了5道以后,香气虽有减淡,但甜感还保持在不用深嗅就能觉察到的水平,而且滋味仍适口,非但内涵不减,而且还变得清甜。“看来,这款茶绝非泛泛之辈。”我暗忖。我向傅姐询问它的产地,谁知傅姐却只字不提,那模样颇有一番“英雄莫问出处”的味道。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她才吐出几个字:“这茶来自宁德天山。”“它用的鲜叶都是采自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所以你才会感觉像走进森林一样。你送它个名字吧。”她接着说。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回味着刚才喝的茶和她刚说的话,陷入了沉思。
我捏捏干茶和叶底,又嗅嗅杯盖和杯底,看看汤色,又咂咂茶汤,在几件茶具间轮换着。一时半会儿,我还真无法给它起个好听又好叫的名字,因为它既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平凡的是,它在芸芸众“茶”中毫不起眼。而且和红得发紫的“同门”——金骏眉、正山小种和显达的“同乡”——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相比。它更是个无名小卒;不平凡的是它内敛的“个性”。能将优异的品质敛藏在“貌不惊人”的外表之下和虚无缥缈的浮名之外。所以。我认为它还是无名有实的好,尽管傅姐最终还是会给它安上—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