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果果是慢性子,还有一点内向,他的变化始于五岁那年。有一天,表妹小静带着五岁的儿子大鹏来我家串门。果果用发卡把枕巾别在头上,横挎塑料宝剑扮演成“将军”;大鹏裹了床单,舞着盾牌和腰刀扮成“武士”,他们上演了一场不知所云的“中世纪大战”。从那以后,“人来疯”果果出炉了。后来,果果多次在来访的亲友面前闹腾。亲友在时,我不好批评果果。等亲友走了,我跟果果讲道理,他却头一扬,根本不认账。
客人来访,
合作“冷落”儿子
如果果果再这样下去,我也得要疯掉,是该教育他了。经过和老公一番交流,我俩觉得果果“人来疯”的原因可能跟我们有很大关系。其一,由于从小对果果认生的担忧,我们担心若表现出负面态度,孩子流露出的表现欲将会被压回去,所以对他“人来疯”的举止没表示异议。久而久之,孩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二,我们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既担心安全问题又怕耽误他学习,很少放他单独出去玩耍。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父母再疼他也是成年人,很难给他完全释放的机会。孩子可能觉得生活单调,便用“人来疯”来发泄精力。其三,我觉得孩子可能有一种心理,因为我们平时围着他转,亲友来访时,自然大部分精力用于招待客人,孩子有一种失落感,不愿与别人分享父母的关注。
无论什么原因,我觉得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让“人来疯”失灵。那一阵子,来访的客人特别多,我便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计划”。一天,大学同学李菁出差路过本市,要来看望我。我兴奋而激动,忙着收拾屋子。果果也很兴奋,跑来跑去帮我整理东西,还往头上抹了发胶。我心里一动,悄悄地给李菁发了一条短信:“小儿‘人来疯’,待整顿中,请予配合。”
听到门铃一响,果果跟在我后面跑到门口。李菁进门先给了我一个热情的熊抱,久久不愿松手。然后,她跟果果打招呼,捧出一个遥控汽车递给他:“乖孩子,这是阿姨送给你的见面礼,玩去吧!我跟你妈妈多年没见了,要好好聊聊。”
说完,我们走到沙发旁坐下。还没等我们开口,果果就端出玩具箱子“哗啦”倒在沙发前面。我想,果果接下来会让李菁陪他一样一样换着玩具玩。我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李菁说:“哎呀!请你先参观我的窝。来,我带你看看。”说完,我拽起李菁,带她走进卧室,将果果晾在了客厅。
我和李菁转了一圈,在阳光房坐定,叽哩呱啦地聊起天来。果果等了一会儿,不见我们出去,也钻了进来。阳光房空间比较小,有点折腾不开。他就在与阳光房相连的卧室里寻出制图用的长丁字尺,开始“冲啊杀呀”地闹腾起来,不时偷眼观看我们的反应。我和李菁视而不见,谈论着离情别绪,交换其他同学的近况,谈笑声压过了果果的吆喝。果果自说自话地玩了一会儿,见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也觉得无趣,渐渐偃旗息鼓了。一会儿,他从客厅拿着李菁送给他的遥控汽车,静静地玩了起来。事实上,我跟李菁聊天时,有一小半精力用在观察果果的表现上。看到这里,我和李菁偷偷地交换了一下眼神,笑了。
第二天,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小刘与我接洽一份保单事宜,我故意约了果果在家的时间。小刘来了后,果果习惯性地凑过来,躺在沙发上,将脚在我们之间伸来伸去。我对小刘使了个眼色,小刘心领神会,看都不看果果,一点都不受他的干扰。果果看怎么都引不起我们的注意,有些生气,拿起遥控器开了电视,把音量键调到最大。
虽然我和小刘说话都有点听不清,但我还是没有批评果果,只是坐到了小刘的身旁,拿笔在保险合同上指点着讨论。过了一会儿,果果自己受不了了,借着换频道把音量调到合适的位置,津津有味地看起了动画片。
渐渐地,再有客人来访,果果不再没头没脸地闹,“疯”头终于消退了。
亲友再访,
让“人来疯”合理表现
首战告捷!不过,我只希望果果不“疯”,可不希望他再呆回去。所以,我接下来要迎合孩子的心理需求,正确疏导,使他的精力得到正常的发挥。因此,我有意带他去亲友家串门,鼓励他与小伙伴们玩耍、嬉闹。孩子们在一起时,人人有表现的机会,人人可以“疯”,这样既可以减少他在不该表现的场合“人来疯”的可能,还培养他的了社交能力。
其实,我觉得“人来疯”的孩子也有积极的一面。毕竟,孩子“人来疯”的初衷是对客人热情友好。此时,出于爱在别人面前炫耀的心理,不管家长安排作什么,孩子一般都容易接受,并且比平时做得好。所以,家里有客人的时候,我常常先给果果表现的机会,让他表演节目,唱一首歌或背诵一首诗。我还经常让果果把他画的画、手工拿出来请客人欣赏。当然,大人通常对孩子的作品都会赞赏,果果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自然不会用“人来疯”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了。
如果我和客人有事商谈,我有百试不爽的绝招:“儿子,阿姨来之前就听说你画画特棒,刚才看了你的画,十分喜欢,跟我要呢!你能不能给阿姨画一幅带走?”“小顺毛驴”被拍得十分受用,乖乖地画画去了。
如果大人间也只是闲聊,我就让孩子参与其中,谈谈他的小伙伴,说说他们班里的事和他的奇思妙想。果果平时话不太多,这时却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想想我在单位开会一发言就心慌气短大脑一片空白的“没出息”样,果果从小这样锻练,也许就避免出现在陌生人面前讲话发怵的情况,有什么不好呢?
几个月后,果果甩掉了“人来疯”的帽子,成为热情有礼的社交“小绅士”。
客人来访,
合作“冷落”儿子
如果果果再这样下去,我也得要疯掉,是该教育他了。经过和老公一番交流,我俩觉得果果“人来疯”的原因可能跟我们有很大关系。其一,由于从小对果果认生的担忧,我们担心若表现出负面态度,孩子流露出的表现欲将会被压回去,所以对他“人来疯”的举止没表示异议。久而久之,孩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二,我们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既担心安全问题又怕耽误他学习,很少放他单独出去玩耍。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父母再疼他也是成年人,很难给他完全释放的机会。孩子可能觉得生活单调,便用“人来疯”来发泄精力。其三,我觉得孩子可能有一种心理,因为我们平时围着他转,亲友来访时,自然大部分精力用于招待客人,孩子有一种失落感,不愿与别人分享父母的关注。
无论什么原因,我觉得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让“人来疯”失灵。那一阵子,来访的客人特别多,我便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计划”。一天,大学同学李菁出差路过本市,要来看望我。我兴奋而激动,忙着收拾屋子。果果也很兴奋,跑来跑去帮我整理东西,还往头上抹了发胶。我心里一动,悄悄地给李菁发了一条短信:“小儿‘人来疯’,待整顿中,请予配合。”
听到门铃一响,果果跟在我后面跑到门口。李菁进门先给了我一个热情的熊抱,久久不愿松手。然后,她跟果果打招呼,捧出一个遥控汽车递给他:“乖孩子,这是阿姨送给你的见面礼,玩去吧!我跟你妈妈多年没见了,要好好聊聊。”
说完,我们走到沙发旁坐下。还没等我们开口,果果就端出玩具箱子“哗啦”倒在沙发前面。我想,果果接下来会让李菁陪他一样一样换着玩具玩。我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李菁说:“哎呀!请你先参观我的窝。来,我带你看看。”说完,我拽起李菁,带她走进卧室,将果果晾在了客厅。
我和李菁转了一圈,在阳光房坐定,叽哩呱啦地聊起天来。果果等了一会儿,不见我们出去,也钻了进来。阳光房空间比较小,有点折腾不开。他就在与阳光房相连的卧室里寻出制图用的长丁字尺,开始“冲啊杀呀”地闹腾起来,不时偷眼观看我们的反应。我和李菁视而不见,谈论着离情别绪,交换其他同学的近况,谈笑声压过了果果的吆喝。果果自说自话地玩了一会儿,见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也觉得无趣,渐渐偃旗息鼓了。一会儿,他从客厅拿着李菁送给他的遥控汽车,静静地玩了起来。事实上,我跟李菁聊天时,有一小半精力用在观察果果的表现上。看到这里,我和李菁偷偷地交换了一下眼神,笑了。
第二天,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小刘与我接洽一份保单事宜,我故意约了果果在家的时间。小刘来了后,果果习惯性地凑过来,躺在沙发上,将脚在我们之间伸来伸去。我对小刘使了个眼色,小刘心领神会,看都不看果果,一点都不受他的干扰。果果看怎么都引不起我们的注意,有些生气,拿起遥控器开了电视,把音量键调到最大。
虽然我和小刘说话都有点听不清,但我还是没有批评果果,只是坐到了小刘的身旁,拿笔在保险合同上指点着讨论。过了一会儿,果果自己受不了了,借着换频道把音量调到合适的位置,津津有味地看起了动画片。
渐渐地,再有客人来访,果果不再没头没脸地闹,“疯”头终于消退了。
亲友再访,
让“人来疯”合理表现
首战告捷!不过,我只希望果果不“疯”,可不希望他再呆回去。所以,我接下来要迎合孩子的心理需求,正确疏导,使他的精力得到正常的发挥。因此,我有意带他去亲友家串门,鼓励他与小伙伴们玩耍、嬉闹。孩子们在一起时,人人有表现的机会,人人可以“疯”,这样既可以减少他在不该表现的场合“人来疯”的可能,还培养他的了社交能力。
其实,我觉得“人来疯”的孩子也有积极的一面。毕竟,孩子“人来疯”的初衷是对客人热情友好。此时,出于爱在别人面前炫耀的心理,不管家长安排作什么,孩子一般都容易接受,并且比平时做得好。所以,家里有客人的时候,我常常先给果果表现的机会,让他表演节目,唱一首歌或背诵一首诗。我还经常让果果把他画的画、手工拿出来请客人欣赏。当然,大人通常对孩子的作品都会赞赏,果果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自然不会用“人来疯”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了。
如果我和客人有事商谈,我有百试不爽的绝招:“儿子,阿姨来之前就听说你画画特棒,刚才看了你的画,十分喜欢,跟我要呢!你能不能给阿姨画一幅带走?”“小顺毛驴”被拍得十分受用,乖乖地画画去了。
如果大人间也只是闲聊,我就让孩子参与其中,谈谈他的小伙伴,说说他们班里的事和他的奇思妙想。果果平时话不太多,这时却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想想我在单位开会一发言就心慌气短大脑一片空白的“没出息”样,果果从小这样锻练,也许就避免出现在陌生人面前讲话发怵的情况,有什么不好呢?
几个月后,果果甩掉了“人来疯”的帽子,成为热情有礼的社交“小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