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教学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应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生活德育”与“体验教学”相融合的“三巧”教学策略包括:巧创情境,唤醒已有的生活体验;巧设实践活动,调动生活认知体验;巧设提问,培养道德思维,达成德育目标。“三巧”教学策略彰显了品德课堂的灵动,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德育;体验教学;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在体验和升华中培养和锻炼学生自我反思感悟与辨别判断能力。当前教学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应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此把“生活德育”与“体验教学”相融合必定能让品德课彰显灵动,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巧创情境,唤醒已有的生活体验
让课堂变得对儿童有意义且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各种儿童可接受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在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以提升学习能力。
1. 童话唤醒生活体验
在教二年级《可爱的小动物》这篇课文时,教师设计这样的“前奏”: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共同完成“做动物头饰”的任务,让孩子们将做好的动物头饰带到课堂上来;在课堂上,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创设了一个有各种小动物开心生活的童话世界;教师自己也戴上小动物的头饰,带领同学们走进这个小动物的王国。导入新课时,教师一边出示小动物的图片,一边讲解:“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几位新朋友,你们喜欢这些朋友吗?你们知道它喜欢什么吗?告诉你们,这些小动物不但聪明可爱,还是我们人类的好帮手呢!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戴好自己的小动物头饰,跟着老师一起来交流小动物们的故事吧!”
通过童话创设,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有趣的童话中被活生生地唤醒,一下子与课堂有了相通,不仅重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更为孩子们认识小动物、爱护小动物、在与小动物相处时学会自我保护,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相类似的情境就会“自动化”地唤醒这些经验,及时作出行为判断。
2. 生活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在教一年级《春节里不休息的人》这篇课文时,笔者找到班里一位同学的警察爸爸,录制了一段小视频,内容是:在热闹的春节,当大多数孩子都和爸爸妈妈一起享受团圆欢乐的节日生活时,警察爸爸为了让大家能安全地休息过节,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甚至在孩子生病时也不能陪伴看护孩子,当爸爸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舍小家、为大家”时,感动了所有的人……播放完这段视频,笔者请出这个孩子来谈谈他眼中的爸爸。班里的其他孩子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移情体验,对春节里不休息的人们产生了一份感恩和敬佩。在充满情感的生活情境教育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达成了情感教育的目标。
为了强化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笔者在拓展延伸环节设置了小区街道的清洁工、社区医院的医生等人的工作情境,引导孩子们思考,组织小组讨论:从叔叔阿姨为大家做的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好品质呢?我们可以怎样做,来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感谢呢?孩子们在汇报中纷纷表示: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不然阿姨就会很累;要多运动,身体好了,就不会老是去看病……真实感人的生活情境不仅提升了孩子的认识,更指導了他们的行为!
二、巧设实践活动,调动生活认知体验
实践活动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有着很大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重要内容的小学品德教育一样如此。只有“躬行”,才能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情感。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友爱残疾人》时,笔者组织学生到太和镇多家老人院,为老人院打扫卫生,给孤寡老人们表演节目,为部分腿脚有残疾的老人们讲故事送欢乐。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学做集体小主人》时,笔者结合本校的“绿心特色学校”建设活动,组织学生们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设计。再如教《勿忘国耻》一文时,笔者请来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上禁毒法制课。
没有体验活动就没有认识,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会,就能有效拉进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从而实现道德情感的提升,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中不断生成鲜活的认知体验。只有通过内心体验而建构的道德认知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三、巧设提问,培养道德思维,达成德育目标
巧设提问,通过问题组织教学过程、解决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巧设提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在“发现”和“探索”中培养正确的道德思维;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德育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出发,进行科学的提问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
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假如生活中没有了诚信》时,设计了以下的问题:(1)失去诚信可能带来的后果?你有过不诚信的时候吗?(2)你遇到过“别人答应给你办事,但他没有去做的情况吗?如有,当时你的心情怎样?(3)怎样才能养成守信用的好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课文,回答问题时会十分活跃,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信守诺言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信守诺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只有信守诺言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由于认识提高了,学生自然能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实践中,建立在行动上。
品德课堂是心灵呼应的精神花园,是道德发展的生命历程,是美化行为的成长驿站。正如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课程就是强调让学生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在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中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让“三巧” 凸显生活体验,让品德课彰显灵动。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德育;体验教学;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在体验和升华中培养和锻炼学生自我反思感悟与辨别判断能力。当前教学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应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此把“生活德育”与“体验教学”相融合必定能让品德课彰显灵动,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巧创情境,唤醒已有的生活体验
让课堂变得对儿童有意义且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各种儿童可接受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在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以提升学习能力。
1. 童话唤醒生活体验
在教二年级《可爱的小动物》这篇课文时,教师设计这样的“前奏”: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共同完成“做动物头饰”的任务,让孩子们将做好的动物头饰带到课堂上来;在课堂上,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创设了一个有各种小动物开心生活的童话世界;教师自己也戴上小动物的头饰,带领同学们走进这个小动物的王国。导入新课时,教师一边出示小动物的图片,一边讲解:“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几位新朋友,你们喜欢这些朋友吗?你们知道它喜欢什么吗?告诉你们,这些小动物不但聪明可爱,还是我们人类的好帮手呢!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戴好自己的小动物头饰,跟着老师一起来交流小动物们的故事吧!”
通过童话创设,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有趣的童话中被活生生地唤醒,一下子与课堂有了相通,不仅重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更为孩子们认识小动物、爱护小动物、在与小动物相处时学会自我保护,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相类似的情境就会“自动化”地唤醒这些经验,及时作出行为判断。
2. 生活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在教一年级《春节里不休息的人》这篇课文时,笔者找到班里一位同学的警察爸爸,录制了一段小视频,内容是:在热闹的春节,当大多数孩子都和爸爸妈妈一起享受团圆欢乐的节日生活时,警察爸爸为了让大家能安全地休息过节,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甚至在孩子生病时也不能陪伴看护孩子,当爸爸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舍小家、为大家”时,感动了所有的人……播放完这段视频,笔者请出这个孩子来谈谈他眼中的爸爸。班里的其他孩子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移情体验,对春节里不休息的人们产生了一份感恩和敬佩。在充满情感的生活情境教育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达成了情感教育的目标。
为了强化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笔者在拓展延伸环节设置了小区街道的清洁工、社区医院的医生等人的工作情境,引导孩子们思考,组织小组讨论:从叔叔阿姨为大家做的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好品质呢?我们可以怎样做,来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感谢呢?孩子们在汇报中纷纷表示: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不然阿姨就会很累;要多运动,身体好了,就不会老是去看病……真实感人的生活情境不仅提升了孩子的认识,更指導了他们的行为!
二、巧设实践活动,调动生活认知体验
实践活动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有着很大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重要内容的小学品德教育一样如此。只有“躬行”,才能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情感。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友爱残疾人》时,笔者组织学生到太和镇多家老人院,为老人院打扫卫生,给孤寡老人们表演节目,为部分腿脚有残疾的老人们讲故事送欢乐。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学做集体小主人》时,笔者结合本校的“绿心特色学校”建设活动,组织学生们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设计。再如教《勿忘国耻》一文时,笔者请来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上禁毒法制课。
没有体验活动就没有认识,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会,就能有效拉进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从而实现道德情感的提升,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中不断生成鲜活的认知体验。只有通过内心体验而建构的道德认知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三、巧设提问,培养道德思维,达成德育目标
巧设提问,通过问题组织教学过程、解决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巧设提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在“发现”和“探索”中培养正确的道德思维;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德育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出发,进行科学的提问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
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假如生活中没有了诚信》时,设计了以下的问题:(1)失去诚信可能带来的后果?你有过不诚信的时候吗?(2)你遇到过“别人答应给你办事,但他没有去做的情况吗?如有,当时你的心情怎样?(3)怎样才能养成守信用的好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课文,回答问题时会十分活跃,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信守诺言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信守诺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只有信守诺言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由于认识提高了,学生自然能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实践中,建立在行动上。
品德课堂是心灵呼应的精神花园,是道德发展的生命历程,是美化行为的成长驿站。正如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课程就是强调让学生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在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中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让“三巧” 凸显生活体验,让品德课彰显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