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赔命价”习惯规范盛行原因略谈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ao70738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赔命价”习惯规范由来已久,在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中,藏族“赔命价”习惯规范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藏区呈现出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发展态势。藏族“赔命价”制度在四川藏区长期扮演着“地区法律”的角色,对藏区刑事案件的处理起着举足轻重的裁断作用。在国家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藏区人民仍广泛认同和普遍适用“赔命价”制度来调解纷争,这不仅说明“赔命价”规范本身存在合理性,也体现着国家法“鞭长莫及”的无奈。
  关键词:藏族;赔命价;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盛行
  引言
  “赔命价”是指发生杀人案件后,通过原部落头人及其子弟、宗教人士出面调解,由被告人像被害人家属赔偿相当数额的金钱和财务,从而达到平息诉讼和免除刑罚处罚的方法。对“赔命价”习惯规范“旧貌新颜”的探索与追问,7世纪吐蕃赞普时期已经论证成为了“赔命价”的滥觞,这一处理社会纠纷的习惯伴随地方政权的建立而逐渐成为法律。新生的法律习惯规范在以后700多年的成长路程中,调和佛苯文化冲突、吸收藏传佛教“灵魂不死”、“生死轮回”的精髓,在藏族长期的封建农奴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中,慢慢铸造了其为藏区人民信仰的特质和其作为法律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当今藏族“赔命价”等习惯法仍在藏族的地区民间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在国家法的引导和社会关系迅速调整的背景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一、藏族“赔命价”是藏传佛教影响下的产物
  “历史证明,法律的有效性的大小程度取决于它所获道德支撑的广泛程度”,藏族人民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秉持的宽容、不杀生的理念视为美德,藏传佛教的核心就是劝导人们改恶从善,宣扬善行,这些活佛倡导的善行已经变成藏族人民的道德信念,从而成为“赔命价”有效施行的工具。在具体的现实实践中,发生致命性杀人案件本身就是恶业,如若要杀人者“以命抵命”、“血债血偿”,则又是犯罪孽,这样的因果循环是为佛教所禁止的。在藏族人看来:“人肉体的陨灭可以轮回,灵魂是不死不灭的,所以判处死刑并不是最重的刑罚”。而赔偿的“命价”,则可以用来告慰亡灵、奉送布施,以抚慰和安顿魂灵。信仰藏传佛教让藏族人民对“赔命价”高度信服,这也保障了它作为法律的权威。因此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宗教信仰便成为了藏族“赔命价”盛行的文化基础。
  二、“赔命价”蕴含的正义、荣誉价值是藏族“赔命价”盛行的精神根基
  藏族“赔命价”中适用“调解”而非“诉讼”原则,双方协商价格的机制充分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藏区人民在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纠纷的同时,捍卫的是家族的荣誉,感受到的是“赔命价”规则的正义。两个家族在计算赔偿金额的背后,隐含的是其氏族、家族、部落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赔偿的金钱越多,其显示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则越高,反之亦然,而这种优势,“血债血偿”的杀人复仇根本无法企及。如果家族在发生命案时没有请求赔偿或者没有得到赔偿,那这个家族则被公认为是懦夫,是会被藏族其他氏族看不起和孤立的,藏区的团结是藏族人民相互联系的灵魂,氏族被孤立如同被宣告死亡。藏族“赔命价”为被害人家族的名誉提供了避难所,也让藏区人民心中的正义去化解纠纷,从而凝聚了藏族“赔命价”的信仰,得到藏区人民的高度认同和充分执行。
  三、实用主义心理是藏族“赔命价”盛行的经济基础
  藏区一隅,地处高原,交通不便,物资贫乏,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导致藏族民众多存在“实用主义心理”。藏区人民普遍认为“赔命价”所得补偿既可以为生者提供物质帮助,又是对死者亡灵的抚慰,故用“赔命价”来解决争端不失为上策。在藏民看来:“罪犯进不进监狱已经不能改变亲人已死的事实,但赔命价则能够改善家庭状况、超度亡灵,所以命价是绝对不能不赔的。”如果受害方与施害人一方达成了赔偿协议后,施害人一方想规避赔偿,那么受害人一方会整个家族上门“讨债”,由于受害方家族势力广大藏民对于“杀人赔命”合理性的肯定,施害人一方往往只得按约履行赔偿义务。在解决纠纷时这些低廉的成本和简易的程序很大程度地保护了受当事人权利,在维持两个家族的稳定、修复其关系的同时,也满足了双方对于案件处理的心理预设。在经济上积极补偿,有利于疏导矛盾,平息纠纷,快速地恢复秩序与安定。“不求复仇、只求赔偿”的实用主义心理促使“赔命价”在藏区盛行。
  四、“赔命价”盛行还因其费用本身的构成有其合理性
  “賠命价”的数额通常与受害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施害人的经济状况等有关,没有确定的数额,但其数额通常在合理范围内,由纠纷双方协商确定。“赔命价”的费用构成包括丧葬费、诉讼费、安慰金、悔罪金、超度费等,主要用于对亡灵的超度和对受害方的补偿,其构成往往比法院判决的民事赔偿更具有“人情味”。例如“安慰金”是由施害人给被害人亲属的赔付金,其性质相当于国家法中的精神抚慰金,通过经济赔偿的方式来减轻受害人家属的精神痛苦。反观国家法的适用,有关法院以死亡赔偿金为精神抚慰金,不再进行单独的赔付精神抚慰金,或认为我国附带民事诉讼不支持死亡赔偿金之间接物质损失,或以被告人没有能力履行赔偿义务为由不支持死亡赔偿金的做法。相比于“赔命价”而言,国家法在民众心中能够获得的认同感就相形见绌。
  五、结语
  “对于规则实施的应用,人们心理上心悦诚服地认同,远远优于外在的强制认同,更容易使民众所信服、所遵循”,“赔命价”的运行机制正是如此,充满“人情味”和地区合理性的协商解决机制,让“赔命价”习惯规范长久流传,盛行藏区。
  藏族“赔命价”习惯在历史的沿革下早已成为一座历久弥新的法律文化丰碑,诸多学者也对破解其治理社会的密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追问和探索之后,藏族习惯法的活力证明国家法并不万能。无奈之处也正是用武之地,在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对峙中,还需寻找调和二者的良方。
  参考文献
  [1]高其才:《当代中国民事习惯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吴大华、潘志成、王飞:《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通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3]隆英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藏族法律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王尧.《走进藏传佛教》.中华书局.2013年版
  [5]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作者简介
  彭清昀(1997年--),女,四川泸州人,西华大学,本科在读,法学。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在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中,衣总是排在第一位,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物质需求,中国素有“衣冠之国”的美称,而在漫长服饰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服饰设计却出现文化与设计的断层现象,如何找到中国服饰的命脉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汉代;女子服饰;现在女装;设计  一、汉代女子服饰形制及内涵  汉代是继秦朝以后大一统的朝代,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混乱中,汉代重新对礼
期刊
摘 要:20世纪是西方艺术史方法论高速发展的时期,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三位艺术史家就是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与之相对应的《艺术风格学》、《图像学研究》、《艺术与错觉》则构成二十世纪艺术史的圣典。潘氏思想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而《图像学研究》中译本序就范景中先生据英文本校改后写的序,其中就潘诺夫斯基及其代表作、潘氏思想来源、以及《图像学研究》的文体、主要理论、评价等方面来做整体介绍,使我们能够清
期刊
摘 要:西方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观念的发展史。在现代艺术的前期,如后印象派、德国表现主义、纳比派、野兽派、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家对于画面的掌控力是潜在的、不显山露水的,架上绘画的语言魅力在激进的表 面之下仍然安静地存在着,呈现出一种经验的大众所能欣赏的美,而到了现代主义后期,则撇开了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关注,艺术无关审美,创造高于审美。就像杜尚在谈到他对“现成品”的选择时所说:“
期刊
摘 要:凉山彝族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那里的毕摩文化保留较为完整,文化氛围极其浓厚,对凉山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下,挖掘毕摩文化中的积极文化元素,是充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表现。  关键词: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影响  凉山地区即是大小凉山片区的简称,大体范围为川滇两省边界的彝族聚居区域,主要包括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业余培训这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学习浪潮在全国范围的升温。但由于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培训者对自身责任认知的不充分,导致培训问题层出不穷,办学质量低下教学方式机械化,严重阻碍业余培训的良性发展。培训机构数目数不胜数,对该地区培训现状的分析迫在眉睫。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前人经验,将业余培训不足之处归纳为培训质量与培训方向两部分,在质量问题方面结合前人所述、利用管理学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影视作品制作的发展,应用DV记录短片的剪辑手法成为社会中重要的手段,只有合理的运用剪辑才能完善作品,为短片提供美感和艺术性,同时剪辑运作手法始终在不断进步中。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影视发展,本文就DV记录短片的剪辑运用手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DV记录;短片剪辑;运作手法;蒙太奇  前言  DV记录短片的剪辑运用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还是艺术的象征。这一手法在当今时代的影视制作中起到了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传统与创造两个方面剖析书法家曾翔的“吼书”行为,阐明书法创作的重要依据,强调情感抒发的同时又不能脱离笔法、墨法、章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曾翔;吼书;传统;现代书法  近几年曾翔先生因为他的“吼书”被更多人熟知,不止书法“圈内人”对此众说纷坛,曾先生更成为了普通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很多对书法并无了解的人在看完曾先生的“吼书”视频后,可能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印象,都有了天翻地覆的
期刊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和自然及其关系进行了正确的定位,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原初状态。但私有制的发展打破了这一状态,产生了异化。异化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产生并加剧,导致了生态的恶化。通过分析异化,马克思找到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源,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理想状态。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私有制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实现自然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意的成效。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和谐思想;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期刊
摘 要:骷髅一直以来作为死亡的象征在中国画中出现鲜少出现,作为风俗画中较少出现的一类意象,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其画面风格及内容都极具研究性,“骷髅”的内在含义更是使得这幅画变得晦涩而神秘。将中国绘画史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骷髅”绘画列出,研究骷髅在绘画或艺术中所代表的含义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骷髅幻戏图》;画家创作;艺术内涵  一《骷髅幻戏图》的画面构成与寓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