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家上网课的赵小野,每天都会把自己的作业通过“伊妹儿”——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
妈妈说:“你现在上网课这个场景,在我小时候,那就是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
“哈哈,那要是古人看见我上网课,他们会有怎样的表情呢?古时候人们都是怎样交流、通信的呢?”
如果你认为古人彼此交流、通信是在文字发明之后才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人类在创造文字前,就已经会用特殊的方式交流信息了,比如“贝壳信”或者“结绳信”。那时,人们用绳结的多少和大小或者在不同的绳结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不同的事情,例如大事就系个大疙瘩,小事就系个小疙瘩。
創造出文字之后,古人也还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写信,因为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呢。在纸产生以前,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都曾被当过书写材料,后来被竹木制成的简牍取代,人们一般用牍来写信。“牍”通常为一尺长,所以又叫“尺牍”。
那时候,人们把书信的内容写在一片尺牍上,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则写在另一片尺寸小一些的尺牍上,两片叠放在一起。为了防止书信的内容被泄露,人们会用绳子把两片尺牍捆起来,写有地址的尺牍上面刻有凹槽,系好的绳结正好可以放进凹槽,再填上一块特制的封泥,在封泥上盖上印章,等封泥干了,尺牍就封好了。
昂贵的丝帛也被当作过书写材料。古代还有一种书信叫作“双鲤”,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有时候会把信写在素帛上,叠好再装进一个“鲤鱼信封”里,鲤鱼信封是由两块形似鲤鱼的木板组成的,装好后,再像封尺牍一样封好就可以寄出啦!
西汉时有个人名叫东方朔,据说他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一封自荐信。这封自荐信可了不得,竟然有整整三千片竹简,要两个人抬才能抬得动,汉武帝也是整整看了两个月才看完!后来,汉武帝真的给东方朔安排了官职。
西汉时纸已经出现了,但是价格十分昂贵,质量也不怎么好,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价格降低了很多,平民百姓也能用得起纸这种书写材料了。不过由于那时候的纸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书写保存,所以并没有完全取代简牍。魏晋时期,造纸技术不断改良,人们已经可以生产出大量洁白平整、光滑方正的纸了;直到东晋末年,笨重的简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熟悉的纸才成为最普遍的书信载体。
用于传递信息的“邮”和“驿”早在周代时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只允许官方使用。到唐代时,邮驿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全盛时全国的驿站多达1639所,除了负责通信以外,驿站还负责接待过往的官吏,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车马。
到了北宋时期,为了更快地传递军事消息,在步递和马递两种普通邮驿方式的基础上,出现了急递铺,也叫急脚递,这是一种日夜兼程的传信方式,“快递员”每天可以行走400到500里。
明代时出现了用于传递平民百姓私人信件的民信局,由浙江的宁波帮商人创立,在沿江沿海地区比较盛行,后来发展到了海外。
赵小野的妈妈小时候寄信,是把信件投放到邮局或者街道上设立的邮筒里。如果遇到很着急的事,还可以去邮局给对方发个电报,电报按字收费,一般当天就能到达。
妈妈说:“你现在上网课这个场景,在我小时候,那就是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
“哈哈,那要是古人看见我上网课,他们会有怎样的表情呢?古时候人们都是怎样交流、通信的呢?”
如果你认为古人彼此交流、通信是在文字发明之后才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人类在创造文字前,就已经会用特殊的方式交流信息了,比如“贝壳信”或者“结绳信”。那时,人们用绳结的多少和大小或者在不同的绳结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不同的事情,例如大事就系个大疙瘩,小事就系个小疙瘩。
創造出文字之后,古人也还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写信,因为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呢。在纸产生以前,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都曾被当过书写材料,后来被竹木制成的简牍取代,人们一般用牍来写信。“牍”通常为一尺长,所以又叫“尺牍”。
那时候,人们把书信的内容写在一片尺牍上,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则写在另一片尺寸小一些的尺牍上,两片叠放在一起。为了防止书信的内容被泄露,人们会用绳子把两片尺牍捆起来,写有地址的尺牍上面刻有凹槽,系好的绳结正好可以放进凹槽,再填上一块特制的封泥,在封泥上盖上印章,等封泥干了,尺牍就封好了。
昂贵的丝帛也被当作过书写材料。古代还有一种书信叫作“双鲤”,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有时候会把信写在素帛上,叠好再装进一个“鲤鱼信封”里,鲤鱼信封是由两块形似鲤鱼的木板组成的,装好后,再像封尺牍一样封好就可以寄出啦!
西汉时有个人名叫东方朔,据说他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一封自荐信。这封自荐信可了不得,竟然有整整三千片竹简,要两个人抬才能抬得动,汉武帝也是整整看了两个月才看完!后来,汉武帝真的给东方朔安排了官职。
西汉时纸已经出现了,但是价格十分昂贵,质量也不怎么好,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价格降低了很多,平民百姓也能用得起纸这种书写材料了。不过由于那时候的纸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书写保存,所以并没有完全取代简牍。魏晋时期,造纸技术不断改良,人们已经可以生产出大量洁白平整、光滑方正的纸了;直到东晋末年,笨重的简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熟悉的纸才成为最普遍的书信载体。
唐代
用于传递信息的“邮”和“驿”早在周代时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只允许官方使用。到唐代时,邮驿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全盛时全国的驿站多达1639所,除了负责通信以外,驿站还负责接待过往的官吏,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车马。
北宋
到了北宋时期,为了更快地传递军事消息,在步递和马递两种普通邮驿方式的基础上,出现了急递铺,也叫急脚递,这是一种日夜兼程的传信方式,“快递员”每天可以行走400到500里。
明代
明代时出现了用于传递平民百姓私人信件的民信局,由浙江的宁波帮商人创立,在沿江沿海地区比较盛行,后来发展到了海外。
现在
赵小野的妈妈小时候寄信,是把信件投放到邮局或者街道上设立的邮筒里。如果遇到很着急的事,还可以去邮局给对方发个电报,电报按字收费,一般当天就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