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曾几何时,我们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分析课文,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结果却是种下西瓜,收获芝麻。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
清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可见,语文阅读大胆质疑尤为重要。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在上《苏州园林》一文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课文内容看,苏州园林的设计复杂了,有现代气息,但缺少典雅、淡秀。叶圣陶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写的。能不能从园林四季的变化来写呢?我想如果这样,就更能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在阅读中进行了思考,读懂了课文。在阅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阅读能力。
二、鼓励学生阅读
“开卷有益”,只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一张报纸、一本杂志,过去的、现在的,都可让学生读读。学生会在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积累了知识。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它包含感知、记忆、想象等一系列认识活动,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我常把自己看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把报纸上的新闻、校园里发生的新鲜事说给学生听,问学生怎么看待。同时,将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评评。如,就某学生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这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要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优秀的文章。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一)表演阅读
教学中,我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常采用生活显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角色扮演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人教版《吾家有女初长成》时,我创设了一个新的情境——表演“实话实说”:请一位学生扮演作家,另一位学生扮演作家的女儿。设计谈论的话题是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这样的表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老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用心表演,一堂课下来,学生都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了,理解课文也很到位。在教学情景的设置上,我利用多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先播放苏州园林的四季景色录像片段,配以优美的音乐渲染,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苏州园林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的火花自然也就会迸发出来。
(二)对比阅读
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两篇课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从文体、写作手法、人物心理、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这样就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发出感叹:“鲁迅不愧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能看透当时的社会,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打破封建观念,冲破束缚,激发人们创造新生活的斗志。”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对作品进行对比阅读,理解较为透彻。
(三)联想阅读
在预习课文时,我常问学生一个问题:你读了本文想到了什么?我们现实生活是这样吗?如,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要学生想象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与文中的牛郎织女各是什么样的生活情形。学生通过联想把握了诗的内涵。又如,学习《傅雷家书两则》,问学生会想到什么。有学生说: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家长制的教育方法;傅聪真幸福,有一个开明、把自己当朋友的父亲。这些感言是在阅读中理解了文章内容,产生联想后才会发出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联想阅读不能忽视。
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帮助学生打开精神的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在学习《鹤群翔空》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说出喜欢的理由。大家争先恐后地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畅所欲言,或者陶醉于鹤群在天空飞翔的壮丽,或者感受鹤群在危难时刻不许一个伙伴掉队的团队精神,或者惊叹于文章语言的优美……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创造意义,获得了对文本的真切感受、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会读、会领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方面下工夫、多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鼓励学生质疑
清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可见,语文阅读大胆质疑尤为重要。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在上《苏州园林》一文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课文内容看,苏州园林的设计复杂了,有现代气息,但缺少典雅、淡秀。叶圣陶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写的。能不能从园林四季的变化来写呢?我想如果这样,就更能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在阅读中进行了思考,读懂了课文。在阅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阅读能力。
二、鼓励学生阅读
“开卷有益”,只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一张报纸、一本杂志,过去的、现在的,都可让学生读读。学生会在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积累了知识。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它包含感知、记忆、想象等一系列认识活动,是信息的主要来源。我常把自己看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把报纸上的新闻、校园里发生的新鲜事说给学生听,问学生怎么看待。同时,将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评评。如,就某学生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这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要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优秀的文章。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一)表演阅读
教学中,我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常采用生活显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角色扮演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人教版《吾家有女初长成》时,我创设了一个新的情境——表演“实话实说”:请一位学生扮演作家,另一位学生扮演作家的女儿。设计谈论的话题是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这样的表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老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用心表演,一堂课下来,学生都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了,理解课文也很到位。在教学情景的设置上,我利用多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先播放苏州园林的四季景色录像片段,配以优美的音乐渲染,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苏州园林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的火花自然也就会迸发出来。
(二)对比阅读
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两篇课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从文体、写作手法、人物心理、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这样就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发出感叹:“鲁迅不愧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能看透当时的社会,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打破封建观念,冲破束缚,激发人们创造新生活的斗志。”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对作品进行对比阅读,理解较为透彻。
(三)联想阅读
在预习课文时,我常问学生一个问题:你读了本文想到了什么?我们现实生活是这样吗?如,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要学生想象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与文中的牛郎织女各是什么样的生活情形。学生通过联想把握了诗的内涵。又如,学习《傅雷家书两则》,问学生会想到什么。有学生说: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家长制的教育方法;傅聪真幸福,有一个开明、把自己当朋友的父亲。这些感言是在阅读中理解了文章内容,产生联想后才会发出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联想阅读不能忽视。
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帮助学生打开精神的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在学习《鹤群翔空》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说出喜欢的理由。大家争先恐后地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畅所欲言,或者陶醉于鹤群在天空飞翔的壮丽,或者感受鹤群在危难时刻不许一个伙伴掉队的团队精神,或者惊叹于文章语言的优美……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创造意义,获得了对文本的真切感受、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会读、会领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方面下工夫、多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