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is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探究性学习立意,改革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自主学习模式转变。实施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的个性飞扬;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真理”;沟通实际生活问题与数学联系,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拓展探究视野。
  关键词:学生 探究性 学习方式 研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受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影响的,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积淀、逐步稳定的。学生开始学习数学,谈不上稳定的认知心理取向,甚至连基本学习行为都很欠缺。教师怎样教,他们就怎样学。久而久之,适应了某种教学,就稳定于相应的认知倾向,形成相应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轻易就会彻底改变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还在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只有实现这个转变,才能把课堂教学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才能充分展现课堂的生命活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充分体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思想,适应教学新要求,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敢随便说话。以往教学要求学生放手坐直,一动不动地听老师讲,这显然不适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这种传统的课堂秩序约束了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大胆发言,围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让所有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心灵都灵活起来,让所有嘴巴都张起来,营造师生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允许他们“插话”、“说不”,因为喜欢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插话”中往往蕴藏着创新的火花。允许他们实话实说,想说就说,因为这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流露。这种教学,使学生的个性飞扬,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潜力。
  例如:一年级上册《分苹果》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学生已经有9、8、7等数的拆、分经验。在教学时,我没有停留在过去的方法上,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这生动手把10个苹果任意分成两堆,找出所有分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都想把自己最好最多的方法说给老师和同学听。有的学生说:“我是从左边一个比一个大,右边一个比一个小的规律分的”;有的学生说:“我不是这样分的,我是按1到5的五种分法”;“我认为……”的发言声不绝于耳,课堂上生机勃勃,充分展示着学生求知、探索的活力。
  
  二、打造自主探究空间,激发参与探究
  
  苏霍姆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点上。”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学生有了“做”的机会,就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应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真正解决“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这种把静态的学习内容活化成为动态的学习活动,符合儿童的天性,使儿童兴奋不己。例如: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一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4人一组,从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中任意选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要求每组至少拼成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然后观察这几组数据,发现其规律——“每个长方形所含的面积单位是长与宽的乘积。”经历了这样的数学“再创造”,抽象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已经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无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也无需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课堂其乐融融,充满生命活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视野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材是从生活中编选的抽象思维,生活是缤纷五彩的形象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书本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马路旁、公园里……,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对称图形的。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为有意义的是,当第二天上课时,学生看见我后竟蜂拥而上,围着我要说说家中看见的对称图形。学生的这种自觉的参与,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虽然科学也是文化,但文化不一定是科学,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文化的数学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地接受。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利息和利率》时,就事先布置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学习,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存、取钱,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特别是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在看、听、记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接触了数学问题:“利率是什么啊?”“钱存多长时间划算?”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我定下心来,没有急着回答各种问题,而是要求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并请教一下银行的工作人员,然后估算一下,回到课堂让学生带着刚才想到的问题去自学课本。由于刚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一来,自己又学会了解决,从而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储蓄方式。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室里气氛活跃了起来,好多学生提出现在要认真读书,今后自己要多挣钱,存入银行,支援国家的建设。我认为像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深咀细嚼这句话,我深有体会到:要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淡化“教书”意识,强化教学意识,树立正确学生观,把课堂教学舞台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最大限度追求学习成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才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02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师大出版社,2000
  [3]李建平著.聚焦新课程[M].北师大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一、引言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也在农村。笔者认为“三农”问题的症结是农民增收缓慢。尽管关注农民的经济学家们提出许多提高农民收入的做法和路子,如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民工进城打开通道等。但都没有真正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性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农业自身如何深化改革、如何激发农业自身活力。对如何推进农业制度创新问题,有人曾质疑农
期刊
摘 要:教育法是现代国家教育行政的基础和基本依据,依法治教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教育法制既需要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又需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本文对教育法的稳定性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义务教育法的修订角度来研究教育法的稳定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法 稳定性 社会适应性 义务教育法    一、教育法的概念与社会职能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金融概论》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特别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课程分析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高等职业金融专业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 金融概论 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育《金融概论》的教学中,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且合理的调整,是高职
期刊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它既没有物理化学生物那样的实验性强,又没有语文历史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对某些学生来说数学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毫无兴趣的接受。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决定着学习效果
期刊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全党重视,狠抓落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任务上来,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把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生动具体地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教育 大
期刊
摘 要:专业不同使得学生的就业心理和观念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外语专业的学生更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其在就业心理和观念上表现出与其它专业的学生不同的特点,只有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正确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和就业技巧,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外语专业 就业 心理分析 对策    外语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使得他们长期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相对其他专业学生来
期刊
摘 要: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方法。本文从中西文化的角度对其德育方法进行探究:身教与言教统一和重视德育陶冶等方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德育方法,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的德育方法则主要是吸收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思想。陶行知对中西道德教育方法的优劣进行了科学的剖析,体现了批判与继承的辩正统一。  关键词: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德育 儿童中心论    20世纪初期,特别是“五四”时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的双重角度,将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定位与其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共同联系的问题网络来进行讨论,从“针对大学生社会角色的价值评价、从大学生社会角色出发的价值评价及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与价值评价的相互作用”这三个方面讨论了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与其价值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成才及其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影响,并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角色定位 价值评价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生活环境、理解和思维、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以及表达习惯和比喻等五个方面的不同来考察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及其翻译的“失真”,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语言 文化 翻译“失真”    1、语言文化与翻译    1.1 语言与文化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
期刊
课件的界面设计,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课件的画面,是由点、线、面、空间等基本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排列方式会对人的视觉心理产生不同的效应。在课件制作中,根据人的视觉经验和视觉心理,通过对课件构成元素进行巧妙的条理性处理,可以更好地营造符合教学设计目的的视觉环境,突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