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描述、高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由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有待向微观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待向高等教育系统中内部方面扩展研究,有待发展高等教育公平的保障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并且要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辉(1973-),女,河南镇平人,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祎菡(1987-),女,山东乳山人,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北京10012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01-02
一、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现状
1.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研究
我国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把握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现代教育公平理论的观点,在教育公平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分析最后得到各自对高教公平内涵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既有平行的观点、包容的观点,又有交叉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高等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包括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的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国内学者们普遍认同这一观点。[1]主要代表人物有杨东平、陈志忠、杨德广、张兴等。
(2)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产品)分配的合理公正。一是社会公平,它以“平等”为内核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实行均等无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公共教育领域;二是市场公平,它“以不平等”为内核,体现市场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对教育资源实行不均等、有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非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2]这种观点允许个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这就承认了高等教育公平的相对性。
(3)高等教育公平是对高等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的合情合理,代表人物有张应强。[3]该观点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
2.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情况
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中,有的学者认为从纵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公平了。但从横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之处。[4]另外,还有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为,城乡差距有所改善,阶层差距正在凸现,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高校资源分配和分布的两极分化,高中教育成为教育公平新的瓶颈。[5]张珏认为从就学机会增加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公平状况是有所改善的,而资源的不足又衍生高等教育新的不公平问题。[6]
总之,学者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判断,大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即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分享高等教育资源及其服务的人群比例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教育公平化进程。但从横向比较方面看,高等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社会经济和区域差异下的入学机会不公平,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获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公平等。
3.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情况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资源配置与现行制度是影响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的直接原因,[7]代表人物有王毅、李聪明、李菁、康爱荣和孙宝庆等;刘复兴等学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教育决策失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客观方面包括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个体差异、技术水平等因素;[8]贾朝霞将主观因素概括为高教政策公平和效率价值取向失衡、高考录取制度、高教收费制度和资助制度的不合理,客观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阶层差距的凸现、高校地区间分布失衡等。[9]王宁宁认为,造成高等教育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教育系统内部原因和文化原因。[10]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是由制度缺失造成的,解决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制度创新。
总体看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可以概括为:不公平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产生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多是源于经济社会的因素、国家政策、制度性障碍等高等教育外部的原因。
4.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措施研究情况
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建立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高校的投入,完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健全高考录取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11]转变政府调节社会公平职能的机制,通过制度和政策规范高等教育公平运行;[12]在高等教育收费上,对贫困学生实行补偿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在高等教育区域发展问题上,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等教育水平较低的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要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差异就需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对这些省份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在这些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尤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等。[13]
总体来看,学者们提出应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措施主要包括:在经济上,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较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在制度上,改革高考和招生制度,实现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在政策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扶持政策等。
二、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评价
1.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特点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成果的数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来,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并且研究成果的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呈现出较明显的特点。
从研究的层次来看,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逐渐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发展。学者们从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哲学、经济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的角度来界定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呈现了多学科、多角度对高等教育公平审视的局面。在研究的初期,学者主要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或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公平现状来探讨,如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教育公平使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探析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进一步将视角转向微观层面,研究高等教育如何实现每个人更好的发展。从社会的纵向结构来看,多元文化观的建立使得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地方化的特色。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主题总是随着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最初有的研究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论述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或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教育成本补偿问题;有的研究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来寻求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以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还有的研究是采用哲学的视角对公平和效率问题进行探讨等等。随着学者们对该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有相当数量的研究采用社会学的视角,利用社会分层的理论来处理高教公平问题;还增加了以法学的视角来思考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法制建设的研究。[14]总体上,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多采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并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处理公平与效率、资源配置、学费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此外有少部分的研究采用管理学和哲学的视角。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多是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在理论层面上对高等教育公平各种类型问题进行探讨,大多数更倾向于提出应然的政策性的措施和建议。也有少数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调查法等方法,有的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些实践层面的、实然层面的、政策实施层面的研究,如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15]高等学校中贫困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研究,[16]公立高校收费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17]等。
2.高等教育公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纵观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成果,尽管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快的增长与提高,但是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1)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学者们在对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表述上,多引用教育公平的内涵,有的学者将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相等同。尽管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高等教育与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相应的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理应与教育公平内涵有所区别,忽视其差异性和特殊性就会使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内容与教育公平内容相混杂,体现不出高等教育的特点。
(2)缺乏真正源于本土的公平理论基础,没有深入挖掘国学理论体系中的公平思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源自西方理论,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解是建立在教育公平基础上的,而教育公平的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内学者在认识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价值属性等问题的时候,一般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这些理论与其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如果国内学者们对西方理论观点不加以批判地引用就容易忽视我国的具体情况,而缺乏实际应用的效果。
(3)对高等教育内部环境和主体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较多的是从高等教育外部进行分析。高等教育自身要受到外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外部的各种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所以,多数学者缺乏对高等教育内部环境和教育主体的研究。
(4)对高等教育公平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方向从宏观向微观层面转变,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在扩大,但对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与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却很少,文献中有少量的对高等教育公平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处于萌芽状态,这就需要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理论研究缺乏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少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这些都是研究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结束语
我国对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关注和探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中诸多不公平现象日渐凸显,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学术观点多从现实的高等教育问题出发,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将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各种学术观点加以概括、比较和分析,希望对加深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科学系统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志忠.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思考[J].江苏高教,2006,(4).
[2]邹强,吴楚光.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6,(4).
[3][12]张应强,马庭奇.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2,(12).
[4]何岸.简析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2).
[5]顾艳梅.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浅析[J].科技资讯,2006,(19).
[6]张珏.也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公平[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7]王毅,李聪明,李菁,等.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探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9,(3).
[8]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10).
[9]贾朝霞.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6.
[10]王宁宁.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现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1]芮光正.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13]米红,王德林.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3,(6).
[14]易崇英,赵美珍.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法制建设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9).
[15]钟云华,沈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16]陈立鹏,刘燕.高等学校中贫困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9,(4).
[17]肖洁.公立高校收费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辉(1973-),女,河南镇平人,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祎菡(1987-),女,山东乳山人,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北京10012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01-02
一、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现状
1.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研究
我国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把握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现代教育公平理论的观点,在教育公平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分析最后得到各自对高教公平内涵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既有平行的观点、包容的观点,又有交叉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高等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包括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的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国内学者们普遍认同这一观点。[1]主要代表人物有杨东平、陈志忠、杨德广、张兴等。
(2)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产品)分配的合理公正。一是社会公平,它以“平等”为内核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实行均等无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公共教育领域;二是市场公平,它“以不平等”为内核,体现市场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对教育资源实行不均等、有差别的分配,主要表现在非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2]这种观点允许个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这就承认了高等教育公平的相对性。
(3)高等教育公平是对高等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的合情合理,代表人物有张应强。[3]该观点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
2.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情况
在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中,有的学者认为从纵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公平了。但从横向比较,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之处。[4]另外,还有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描述为,城乡差距有所改善,阶层差距正在凸现,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高校资源分配和分布的两极分化,高中教育成为教育公平新的瓶颈。[5]张珏认为从就学机会增加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公平状况是有所改善的,而资源的不足又衍生高等教育新的不公平问题。[6]
总之,学者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的判断,大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即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分享高等教育资源及其服务的人群比例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教育公平化进程。但从横向比较方面看,高等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社会经济和区域差异下的入学机会不公平,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获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公平等。
3.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情况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资源配置与现行制度是影响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的直接原因,[7]代表人物有王毅、李聪明、李菁、康爱荣和孙宝庆等;刘复兴等学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教育决策失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客观方面包括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个体差异、技术水平等因素;[8]贾朝霞将主观因素概括为高教政策公平和效率价值取向失衡、高考录取制度、高教收费制度和资助制度的不合理,客观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阶层差距的凸现、高校地区间分布失衡等。[9]王宁宁认为,造成高等教育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教育系统内部原因和文化原因。[10]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是由制度缺失造成的,解决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制度创新。
总体看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分析可以概括为:不公平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产生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多是源于经济社会的因素、国家政策、制度性障碍等高等教育外部的原因。
4.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措施研究情况
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建立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高校的投入,完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健全高考录取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11]转变政府调节社会公平职能的机制,通过制度和政策规范高等教育公平运行;[12]在高等教育收费上,对贫困学生实行补偿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在高等教育区域发展问题上,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等教育水平较低的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要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差异就需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对这些省份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在这些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尤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等。[13]
总体来看,学者们提出应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措施主要包括:在经济上,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较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在制度上,改革高考和招生制度,实现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在政策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扶持政策等。
二、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评价
1.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特点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成果的数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来,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并且研究成果的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呈现出较明显的特点。
从研究的层次来看,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逐渐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发展。学者们从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哲学、经济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的角度来界定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呈现了多学科、多角度对高等教育公平审视的局面。在研究的初期,学者主要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或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公平现状来探讨,如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教育公平使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探析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进一步将视角转向微观层面,研究高等教育如何实现每个人更好的发展。从社会的纵向结构来看,多元文化观的建立使得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地方化的特色。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主题总是随着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最初有的研究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论述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或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教育成本补偿问题;有的研究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来寻求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以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还有的研究是采用哲学的视角对公平和效率问题进行探讨等等。随着学者们对该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有相当数量的研究采用社会学的视角,利用社会分层的理论来处理高教公平问题;还增加了以法学的视角来思考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法制建设的研究。[14]总体上,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多采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并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处理公平与效率、资源配置、学费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此外有少部分的研究采用管理学和哲学的视角。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多是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在理论层面上对高等教育公平各种类型问题进行探讨,大多数更倾向于提出应然的政策性的措施和建议。也有少数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调查法等方法,有的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些实践层面的、实然层面的、政策实施层面的研究,如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15]高等学校中贫困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研究,[16]公立高校收费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17]等。
2.高等教育公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纵观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成果,尽管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快的增长与提高,但是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1)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学者们在对高等教育公平内涵的表述上,多引用教育公平的内涵,有的学者将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相等同。尽管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高等教育与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相应的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理应与教育公平内涵有所区别,忽视其差异性和特殊性就会使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内容与教育公平内容相混杂,体现不出高等教育的特点。
(2)缺乏真正源于本土的公平理论基础,没有深入挖掘国学理论体系中的公平思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源自西方理论,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解是建立在教育公平基础上的,而教育公平的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内学者在认识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价值属性等问题的时候,一般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这些理论与其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如果国内学者们对西方理论观点不加以批判地引用就容易忽视我国的具体情况,而缺乏实际应用的效果。
(3)对高等教育内部环境和主体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较多的是从高等教育外部进行分析。高等教育自身要受到外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外部的各种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所以,多数学者缺乏对高等教育内部环境和教育主体的研究。
(4)对高等教育公平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方向从宏观向微观层面转变,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在扩大,但对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与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却很少,文献中有少量的对高等教育公平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处于萌芽状态,这就需要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理论研究缺乏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少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这些都是研究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结束语
我国对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关注和探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中诸多不公平现象日渐凸显,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学术观点多从现实的高等教育问题出发,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将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各种学术观点加以概括、比较和分析,希望对加深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科学系统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志忠.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思考[J].江苏高教,2006,(4).
[2]邹强,吴楚光.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6,(4).
[3][12]张应强,马庭奇.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2,(12).
[4]何岸.简析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2).
[5]顾艳梅.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现状浅析[J].科技资讯,2006,(19).
[6]张珏.也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公平[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7]王毅,李聪明,李菁,等.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探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9,(3).
[8]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10).
[9]贾朝霞.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6.
[10]王宁宁.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现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1]芮光正.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13]米红,王德林.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变化的实证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3,(6).
[14]易崇英,赵美珍.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法制建设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9).
[15]钟云华,沈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16]陈立鹏,刘燕.高等学校中贫困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9,(4).
[17]肖洁.公立高校收费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责任编辑:王祝萍)